中國隊“折戟”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當地時間2019年2月25日,第11屆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結果公布。在團體排位中,中國隊排名第6;在個人成績排名中,中國選手的最高成績是第15名。6名中國選手中,4人獲得銀牌,1人獲得銅牌。
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被認為是目前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難度最高的一項賽事。在2017年舉行的第9屆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中,中國選手曾獲得個人第1名和團隊第3名的好成績。對比之下,有人將今年的比賽結果描述為“數學大賽中國隊全軍覆沒”,甚至還出現了“比賽失利和主管部門取消學科競賽與升學優惠掛鉤的政策有關”的言論。
數學大師賽“折戟”,別歸罪于治理“瘋狂奧數”
從拿獎大戶到無緣冠軍,我國的奧數怎么了?有些人把原因歸結為我國取消奧賽加分,治理“瘋狂奧數”。但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治理“瘋狂奧數”,而在于在治理的同時沒有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引導眾多學校和家庭重視學生個性和興趣培養。
近年來,為治理“瘋狂奧數”等給學生帶來的學業負擔,我國明確要求在義務教育階段,不得將競賽成績和入學掛鉤。到2020年之前,全部取消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特長生招生。同時,中高考均取消獎勵性質加分,只有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仍關注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學生。
這種治理的思路是,降低競賽的擇校功能、升學功能,讓奧數回歸本身的價值。該思路本身沒有問題,但還需要相應的配套——那就是,建立起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讓中小學在辦學中重視學生的興趣培養,推進個性化教育。與此對應,不同大學、專業也宜有不同的招生標準,引導學生發展不同的學科特長。
我國出現“全民奧數”“瘋狂奧數”現象,并不是奧數自身的問題,而是評價體系的問題。在高考的指揮棒下,學生和家長對于發展學科興趣的積極性被壓縮,尤其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取消競賽加分后,大家又回歸到核心科目的考試分數上。結果是,減負效果不明顯,奧賽表現不如意。
怎么辦?當然不是恢復以前的政策,而是繼續向前推進改革。必須在接下來的教育改革中切實建立多元評價體系,推進所有中小學進行多元化教育、個性化教育。這要解決的,不只是數學學科學習和數學人才培養的問題,而是所有學科學習和個性化人才培養的問題。
應讓奧數成為真正喜歡數學者的競賽
在有些人看來,此次中國隊“折戟”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猶如中國乒乓球隊在國際大賽中輸球一樣不可接受,甚至還出現了“比賽失利和主管部門取消學科競賽與升學優惠掛鉤的政策有關”等奇談怪論,看似在嚴肅反思,實則再次暴露了追逐競賽的功利心態。
作為一項智力競賽,參賽隊員的表現當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其數學能力。舉辦這類競賽的主要目的,大體也是通過競賽發現在數學方面有潛力的學生,激發更多人對數學的興趣和關注。然而動輒把“失金”歸咎于政策,抑或把得到金牌當成中國人在數學方面能力的證明,實在是有些不講道理。從政策導向上看,取消學科競賽與升學優惠掛鉤,并不是不重視該類學科及其教育,而是要求基于中小學生教育成長規律,引導學生以興趣激發潛力和參賽動力,避免功利地追逐競賽成績。事實證明,反而是太過為競賽而學習,把發掘潛力變成了高強度備賽,把人變成了“競賽機器”,結果產生了揠苗助長的惡果??纯匆欢瘸霈F的“全民奧數熱”,從小升初到初升高,一些家長熱衷奧數,不過是為了增加一份擇校砝碼,如此培養出來的“數學能力”,豈不有違競賽設計的初衷,不恰恰是應該糾正的嗎?
對真正喜愛數學的孩子來說,奧數不應該是他們追逐的唯一目標。從這個角度出發,所謂的“折戟”,既不應該澆滅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和熱情,也著實有利于讓奧數成為真正喜歡數學者的競賽。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135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