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微視頻與高中生物教學的整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微視頻集圖、文、聲這一體,生動形象。在高中生物新課導入、教學過程以及核心素養培養方面將微視頻與生物課堂完美整合,可以有效避免純理論化的學習,提升學生生物學科素養。
[關鍵詞]高中生物;微視頻;整合
微視頻是指針對某一知識點而設計的時間長度介于5~20分鐘的短視頻,它集圖、文、聲為一體,生動形象,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達到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目的。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生命現象和生物活動規律的學科,知識點零散。合理地利用微視頻,可以有效避免純理論化的學習,提升學生生物學科素養。
一、微視頻與生物教學整合的實例
?。ㄒ唬┪⒁曨l與新課導入的整合
生物學科知識來源于生活,反映著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在新課導入過程中,使用微視頻提供情景化的教學素材,學生更容易融入情境,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自主學習,不斷進步。
例如,在學習細胞癌變的時候,教師可以用微視頻介紹“海拉細胞”來自于一名叫海拉的女性癌癥患者。這位患者雖已去世60多年,但從她身上取下來的癌細胞卻在實驗室一代代地傳了下來,成為研究的材料。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人體正常的干細胞只能分裂50~60次?癌變的細胞為什么可以無限增殖?癌變的細胞有什么特點?接下來播放微視頻:世界上有很多癌癥村,村民的癌癥發病率很高,多數是由于環境污染,飲用了上游企業排出的未經處理的污水或土壤污染等,導致人體內部機制嚴重受損。教學實例是鮮活的,是真實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這會引發學生對生命和奉獻的思考,更加珍惜和尊重生命,更加勇于為科研奉獻。
?。ǘ┪⒁曨l與教學過程的整合
生物學科不僅僅研究宏觀的個體種群和群落,還會探究微觀世界DNA蛋白質以及細胞。傳統教學經常出現“一支筆、一張嘴”的說教現象。筆者認為,對于一些比較微觀抽象的知識只靠教師講解和學生想象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必修一第六章《細胞的有絲分裂》時,真核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各個時期染色體行為和數目的變化為教學難點和重點,如果只是讓學生閱讀教材和教師講解,很多學生只能單純地感知一個靜態的細胞生命過程,很難理解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和數量變化,更加容易將后期學習的減數分裂混淆。那么,在設計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制作動植物細胞分裂的微視頻,并在播放的過程中提醒和詳細講解染色體的行為變化,使學生頭腦中留下一個細胞分裂的動態圖,增強學生的記憶效果。這樣,有絲分裂各個時期的特點、染色體的變化也更容易掌握。化繁為簡,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同時學生也可以積極思考動植物有絲分裂的異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ㄈ┪⒁曨l與培養核心素養的整合
生物學科的研究對象是生命現象與生命活動,生命觀念是生物學科素養的基礎與支柱。學生需要不斷深入學習相關知識點,通過這些知識點逐漸形成學生自身的生命觀念。一段微視頻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對于生命觀念的意識,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例如,影片《獅子王》中有一段關于辛巴和父親的對話場景:
父親:你所看到的一切都微妙地共生共存,身為國王,你必須了解那種平衡,而且尊重每一種生物,從爬行的螻蟻到跳躍的羚羊。
辛巴:但是,爸爸,我們不是吃羚羊嗎?
父親:沒錯,辛巴,你聽我解釋。在我們死后,身體會化為青草,而羚羊吃青草,因此,我們緊緊相扣,生生不息。
從短短的微視頻片段中,學生能感受到生態環境中各成分之間的層層相依、緊密聯系,感受到適者生存的進化觀點以及能量與物質觀等觀點。
二、微視頻與生物教學整合的原則
(一)不忘初心原則
教學的手段多種多樣,但是,教學的過程以及知識點的講解要嚴謹、科學并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所以,教師應該扎根于學生實際,把握認知規律,認真鉆研設計,選用恰當的視頻,不可以次充好,敷衍了事,出現無效微視頻。同時,也要緊扣教學大綱進行教學設計,突出教學重、難點,真正解決學生的問題,而不是一味追求課堂效果而偏離了教學實際。
?。ǘ┻m時適當原則
并非所有教學內容都適宜使用微視頻手段,不能“堂堂微視頻”。教師要對一節課進行精心地打磨。在使用影片時,應掌握好播放時間的長短、問題和知識的切入以及學生自由討論的時間,這些都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做好充分地預設。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地將微視頻這種新興的教學方式整合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中,充分發揮微視頻與高中生物課程整合的優勢。如何更好地應用微視頻、如何提高教學質量等問題尚需要教師們共同探索和總結。
[參 考 文 獻]
[1]肖安慶.微視頻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及策略[J].中學生物學,2014(4).
[2]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
[3]吳明榕.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素質拓展,2018(4).
?。ㄘ熑尉庉嫞悍?潔)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147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