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現狀分析和對策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問題是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未成年人在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道德認識比較膚淺,在語言、行為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良的習慣,隨手扔垃圾、破壞綠化,語言舉止不文明等現象時有發生,這些都對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增加了難度,構成了挑戰。傳統的工作載體已經不能滿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實際需要,要想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方面不斷取得新的成效,只有加強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現狀,不斷拓展工作思路與對策探索,全方位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關鍵詞】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現狀;對策
國之興衰,系于教育;振興民族,希望在教育。近年來,不少教師已意識到,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未能得到全面發展,特別是未成年人的思想品質更令人擔憂。未成年人在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養成各種不同的習慣:學習目的不明確,無心向學;沉迷游戲,網癮厭學;離家出走,經常曠課;對集體不關心,以我為主,我行我素;吸煙、請人到學校打架;更嚴重的還出現聚賭、勒索、盜竊、吸毒、搶劫等違法行為,所以加強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一、未成年人道德現狀及產生原因
當前學生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面貌總體上呈現出積極向上的發展態勢,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已日益深入人心,崇尚先進、學習先進蔚然成風,追求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社會道德風尚有了可喜的變化,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體現時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觀念相融合。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學生的道德建設方面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1)“以我為中心”的自私觀念在一些同學甚至是好同學身上還不時存在著;(2)是非美丑觀念不強;(3)協作精神比較差;(4)環保意識薄弱;(5)不講信用、欺騙說謊的現象還在一定范圍內存在著;(6)愛護公物、尊老愛幼的意識不強;(7)意志力薄弱;(8)講排場、追時髦、隨意浪費的現象也大有人在;(9)耐挫力比較差;(10)部分學生存在嚴重的厭學情緒。
產生以上問題的原因有:(1)影視作品的影響;(2)家庭對獨生子女的不恰當的教育方式;(3)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4)思想道德基礎沒有打好;(5)沒有專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6)家庭結構異常;(7)“一網二室三廳”的負面影響。
二、加強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對策探索
未成年人產生不良行為,既有學校、家庭的原因,也有社會的原因。同樣,教育好下一代,也有學校、家庭和社會的責任。因此,三方面應相互配合,齊抓共管,使所有未成年人在行為規范和道德品質方面,不但能知其然,而且要按其行,共同促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ㄒ唬┮匾晫W校教育
對于學校方面,在抓好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切實抓好學生的思想品德、心理品質、法律法規等方面教育。
1. 要積極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在重視校園硬件建設的同時,堅持課內外、校內外相結合的原則,積極開展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各項活動,給全體師生展示才華搭建舞臺,積極推進素質教育,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
2. 要發揮教師的垂范作用?!袄蠋熓俏闯赡耆说囊幻骁R子”,未成年人具有較強的模仿性,在不知不覺中老師的某一行為習慣,可能會出現在未成年人的身上。所以作為一名教師,要注意為人師表,要求未成年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未成年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教師的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至關重要。教師首先應該注意在未成年人面前樹立文明禮儀的榜樣,對于未成年人的問好,老師應該微笑點頭,碰到性格內向的未成年人,要盡量先跟他們打招呼。對于未成年人的幫助,應該親切地跟他們道聲“謝謝”。如果老師有時說錯了或做錯了,也要敢于向未成年人道歉。
對未成年人的教育誘導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能簡單地批語指責。通過情感的交流,未成年人對老師提出的要求、意見更易接受。
?。ǘ┮匾暭彝ソ逃?
家庭是人們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對于未成年人良好思想道德習慣的養成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有人說:“孩子是家長的翻版”。這說明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對孩子產生較深的影響。所以不同的家庭對子女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在民主型家庭中的孩子自尊心強、性格開朗隨和、有較強自覺性、聰明伶俐、有是非鑒別的能力,是因為父母處世公平合理,有錯誤也公開承認,講道理,對子女的教育注重方法;而放任型家庭的孩子顯得有個性,但多不良行為和習慣,又不接受指導,自我為中心,愛亂說亂動,思維不著邊際。許多家長不能做到言傳身教,有的經常賭博,有的言行粗魯,有的家庭不和,有的對長輩不尊敬;還有的教育方法不當,許多家長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往往以錢物代替對子女的表揚和獎勵,以打罵代替對子女的批評和約束,傷害了學生的身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心理影響。
培養未成年人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求未成年人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從身邊瑣碎的小事中,觀察一個孩子的行為習慣,并及時加以引導,對良好習慣進行肯定和贊揚,對不良習慣進行否定,并督促其改正。以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
?。ㄈ┮匾暽鐣逃?
創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俗語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于思想品德、世界觀在形成過程中的未成年人來說,必須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而未成年人每天都來回于家庭、學校、社會之間,因此,學校、家庭、社會要密切配合,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
1. 要凈化網絡環境
以整治網吧、網站、網絡游戲為重點,突出整治背街小巷、城鄉結合部和農村集鎮的違法違規網吧,嚴厲查處網吧接納未成年人現象,組織新聞單位、網吧監督員進行暗訪,落實文化部提出的網吧監控平臺建設,為青少年創造綠色網絡空間。
2. 要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建立朝氣蓬勃的課外活動陣地
各有關部門要加大投入,精心組織、創作、編輯、出版面向未成年人的優秀圖書、電影、動畫、廣播、電視等,組織展播展演和展覽活動,繁榮和發展少兒文化藝術,深化送電影進校園、進社區活動,要積極為未成年人創造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在有意義的實踐中循序漸進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價值觀、道德觀、思維方式和心理素質與外界社會發展完美結合起來是當今世界教育的主潮流,即良好的道德教育,其中健康的心理是良好道德的必備素質,是新時代人才最重要的條件之一。據了解,當前學生在學習上的厭學、人際交往上的懼怕及嫉妒、個性與性格的自卑、個體發展方面的逆反心理以及社會適應方面的生活恐懼癥等心理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有的學生具有相對閉鎖的心理特點,加上父母對其要求和期望值過高,片面只要求學習,對學習難度和壓力加大而忽視思想道德教育等,不可避免地造成他們某些心理障礙,常常被心中的一些“問題”所困擾。要把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開展心理咨詢及指導,舉辦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幫助學生勇于戰勝自己,學會戰勝自己,鍛煉堅強意志。
總之,培養未成年人良好的行為習慣,不能只停留在制度的建立和行為的指導上,必須要有明確而具體的方法及實踐活動。我們要努力克服那種“校園教育五日功,社會教育兩日沖”的怪現象。我們注重三者之間的聯系,注意互為補充,形成合力,共同為形成未成年人良好的行為習慣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楊榮昌. 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 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01).
[2] 李曉東. 小學生心理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183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