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校用寫字校本課程提高學生素質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多年的寫字課校本教學能培養并逐步提高學生的寫字能力,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想象力、比較力、記憶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寫字課教學,學生能把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漢字寫好、寫美,還能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高尚的審美情趣,促進學生多元化發展。
【關鍵詞】 校本課程;寫字;聾校;學生素質
在聾校開設專門的寫字課作為校本課程,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和珍愛寫字工具的情感教育。通過寫字教學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增進學生的學識修養,鍛煉他們的毅力。通過寫字教學增強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和寫字文化的理解。同時也通過寫字教學對學生進行良好習慣的培養、興趣的培養、觀察能力的培養、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等方面素質的培養,從而促進學生多元發展。
寫字課教學主要讓學生學會用鉛筆、鋼筆、毛筆進行書寫;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寫字姿勢和正確的執筆方法,掌握漢字的筆畫、偏旁、結構的書寫方法。字寫得正確、端正、整潔、勻稱,紙面干凈。就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和一絲不茍、愛好整潔,嚴謹的做事習慣。主要從下面幾方面培養:
一、良好書寫習慣的培養
要想寫好字,必須有一個正確的姿勢。只有姿勢正確,才能舒適靈便地持久書寫。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又便于寫出有力的筆畫和優美的文字。正確的姿勢是從開始學習寫字就應該養成的習慣,教師隨時隨地督促檢查、指導,并采取適當措施,對學生行為習慣培養,從第一節課開始訓練,要求教師和學生做好充分的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以耐力去培養耐力,以恒心去培養恒心,以毅力去培養毅力,從而促使學生習慣的養成。
二、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基本動力。激發學生對寫字的興趣,就要把漢字的魅力傳遞給他們,培養和激發聾生學習寫字的興趣,成為他們熱愛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長劑。在教學活動中,通過通俗易懂的書畫小故事、在網絡上欣賞名人字畫等方式,把學生帶入作品的意境中,讓學生感受名家學習情景,在字畫中陶冶情操,體味書法所蘊含的美學價值,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其次,通過書寫健康向上的相關內容,使學生在思想的深處產生震撼。
三、觀察能力的培養
聾生的視覺觀察敏銳,模仿性強,長期以目代耳,心靈手巧,能專心致志的學習知識及技能。在聾生的習字教學過程中,要先讓他們認識漢字所組成的美學規律,學會觀察,通過觀察來認識和了解字的內容、字的筆畫和字的間架結構,仔細揣摩,如何布排結構,進而掌握書寫的基本技巧。
四、思維能力的培養
在寫字課中主動培養學生自主、發現、探究學習方式,在學生平時的書寫練習中經常性地進行寫字評比,找出存在的差距,發揮他們的悟性和創造力,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大有益處。思維訓練貫穿學生整個學習過程,能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進行“左右結構”教學時,左偏旁讓右是難點??梢匝菔緦懛ú煌蹲纸虒W生分析,通過字與字的對比來理解書寫的弊病。從而進行思維的訓練,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讓學生敢于思考、樂于思考,成為教學中思維訓練的主人,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五、創造能力的培養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造力比知識更重要,寫字教學既是一種藝術創造活動,又是一種實踐活動,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寫字課能豐富學生的創造力。在學生學習書寫一段時間后,在教學中進行集字創作教學,不但能提高學生學習書寫的興趣,也能對學生的創造力進行培養。表現不是憑空想象而產生的,它不僅需要豐富的表象儲備,也離不開知識經驗的掌握。幫助學生養成嚴謹踏實的學習態度,教育他們學好各門課程,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愛好,擴大自身的知識儲備。讓學生的情感得到陶冶,讓學生審美能力得到培養,對中國文字的熱愛和對文化的理解進一步得到增強。
六、毅力的培養
寫字訓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經過長期、刻苦、反復的訓練。能夠使學生形成堅強的意志品質。聾生是富有熱情的,但缺乏恒心。他們注意力容易轉移,要堅持長期單調枯燥的練習字,是需要意志努力的。學生練習,往往開始時興趣很高,可很快就變得虎頭蛇尾,開始時的字寫得象模象樣,后面就不行了,要么貪求寫字速度快,要么運筆東倒西歪。針對學生的以上特點,教師在嚴格要求的同時,結合古代一些書法家的刻苦練字的故事,如《顏真卿習字的故事》《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等教育他們,使他們鍥而不舍、持之以恒。
多年的寫字課校本教學能培養并逐步提高學生的寫字能力,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想象力、比較力、記憶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寫字課教學,學生能把有著悠久歷史中國漢字寫好、寫美,還能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高尚的審美情趣,促進學生多元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季佩玉,李宏泰. 聾校語文教學200問[M]. 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
[2] 吳忠良. 淺談聾校低段學生寫字教學的興趣培養[J].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7(1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183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