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一些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農村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培養和保持學生較濃的學習興趣,應該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給學生以鍛煉英語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建立新型師生關系,要讓學生能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關鍵詞】農村英語 課堂教學 思考與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9.011
語言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東西,學起來挺不容易的,要學好那就更難了。學母語如此,學習英語更是如此。不知不覺擔任農村英語教學工作已十余年了,由于農村英語教學起步晚、起點低、基礎薄弱,在教學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問題和挑戰,其中的最大問題就是學生在課堂上不活躍,能參與教學的學生隨著年級的升高而逐步的減少,總的來說影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家庭教育氛圍差。家庭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成長起著很大的作用。而在農村初中生的家長中大多數是農民,他們外出打工,讓孩子成了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看管,即使是在家里的家長,他們對子女雖說有期望,但是監管力度不夠。只顧看電視、打撲克、搓麻將等不關注子女學習。這樣的家長只能滿足子女的物質要求,卻沒有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還有的家長對子女幾乎不聞不問,聽之任之。出自這種“寬松”環境中的學生,因缺乏學習自覺性而成為學困生。
2.學習基礎差。一些學生在小學階段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基礎不扎實,表現在見識少,知識面窄,思維不活躍,接受能力較差。從而把剛萌發的英語學習興趣過早地滅在中學門檻之前。學習英語的熱情大大下降,對英語學習失去了興趣。
3.學生在學習中缺乏良好的學習策略,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課堂上,往往只有70%的學生能有半堂課時間集中注意力,能整堂課自始至終投入學習的卻寥寥無幾。而課后多數學生又沒能做好復習鞏固工作,能自覺預習第二天要學的內容的人就更少了。相當多的學生單詞、詞組死記硬背,不善于歸納和總結,抄襲作業,膽小害羞、不敢開口。由于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效率很低。
4.中學生這個年齡的特點是:愛說愛動,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強,老師上課時沒有關注到學生的個性,沿用傳統教學模式,使用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機械地講解,填鴨式地向他們灌輸枯燥無味的語法、詞匯,他們便不感興趣,久而久之也就不再參與教學活動了。
雖然我所教的學生只學了兩年的英語,但兩極分化的情況已相當嚴重。基礎好的學生已具備較好的英語交際能力?;究梢杂糜⒄Z來進行教學,教學活動中也可以較好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參與到交際中來。但有大部分學生,英語基礎沒有過關,對于已學的英語可以說已經忘得差不多了,或者以前根本就沒有很好地掌握。這些同學在教師運用英語組織的教學中,就一點也聽不懂了。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只能默坐或開小差了。
由于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受到了太多的挫折,他們對英語學習失去了興趣,不關心自己的英語學習,甚至不希望老師給他們輔導。他們對英語學習已產生了厭學情緒,在課堂和作業中想的只是如何去應付。剛開學,我就發現有個別學生十分“聰明”地把參考書后的標準答案抄在了前面的作業中了。
在我的教學中,我關注最多的是培養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而忽略了教學中的激勵性評價,特別是對學困生的鼓勵少之又少。在遇到學生開小差或不愿學習時,更多的是批評,引導與鼓勵相當少。這也是造成學生課堂參與度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我能注意榜樣的樹立和學生良好行為的及時表揚,學生就會朝著我所期望的方向發展。然而我有時看到了問題但不尋找原因,一味地批評與嚴厲的要求,這反而抑制了學生的發展,使他們產生了對英語的厭學情緒。
在上學期參加了涪城區教研室組織的走進名優教師課堂的活動后,我的內心深受震動,自己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勢在必行了。
英語是一門交際語言,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發言的頻率明顯高于其他學科。在其他學科課堂上,那些比較內向的學生只要能理解教師的講解,即使不參與課堂交流活動也能取得好成績。但在英語課堂上不僅是一個理解的問題,更是一個語言實踐運用的問題。學生在課堂中都不積極交流,在課外就更不可能有運用語言的機會了。
農村學生中,這些內向的學生特別多,他們也用這種學習習慣來學習英語,所以很多的學生都只學到了啞巴英語,根本不會使用。我覺得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沒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一種有效的學習策略與方法,是造成學生英語學習效果差和課堂參與度不夠的重要原因。
學習需要興趣,學英語就更需要興趣。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保持它,正是我們所需要解決的問題。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認為上課時,應盡可能多地用抑揚頓挫、語調豐富、風趣幽默、充滿誘因或懸念的語言,并配以豐富的表情和手勢來組織課堂教學,能給學生創造一個開放寬松的教學環境。在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可以使學生們懷著輕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學習,自然就敢用英語大膽發言,積極思維,不斷產生學習英語和施展能力的興趣。
教育的目的是開發人的潛能、促進人的健全發展,而傳統的權威型的師生關系無疑會扼殺學生的創造力。因此,我們必須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1.建立合作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訓斥、羞辱、向家長告狀等手段來強迫學生服從教師的意志。強制性的教育,很容易傷害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引起學生對教師的反感甚至恐懼,也容易扼殺學生學習的興趣。合作就意味著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使學生樂于學習,使他們樂意參加到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的教學活動中來。
2.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諧是指師生之間的情感聯系,愛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愛需要教師對學生傾注相當的熱情,對其各方面給予關注,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尤為如此。愛使教師與學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靈的溝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歡樂,分擔挫折的煩惱。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強勁動力。
3.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教育是充滿情感和愛的事業,教師應多與學生進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讓學生覺得老師是最值得信任的人,跟老師無話不說、無事不談,達到師生關系的最佳狀態。
師生關系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學生的情感和意志,影響學生的認知活動。一般說來,學生對某位教師喜歡,其課堂氣氛就會顯得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油然而生。因此,教師要重視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誠的愛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言行、表情傳遞給學生親切、鼓勵、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學生不怕出錯誤,敢于開口說英語。
總之,培養農村初中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是提高他們英語成績的根本。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是提高英語學習興趣的關鍵;鼓勵實踐,激發興趣是提高英語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創設情景是提高英語學習興趣、改進英語教法的需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提高農村學生的英語水平和能力。無論是怎樣的形式和怎樣的方式,我們只要能腳踏實地的想想自己的工作,想想如何能夠事半功倍,如何能讓孩子們在快樂的情緒中學習、進步,那么我們也是在收獲著快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潘美英.英語課不應忽視背景知識的教學[J].《中小學英語教育與培養》1997(3).
[3]劉力.英語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J].《中小學英語教育與研究》1996(1).
[4]錢建源.談英語教學中學生參與意識的培養[J].《中小學英語教育與培養》1997(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50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