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對《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一些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是對《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2003年)的繼承和發展?;谖覈n程改革現狀以及學科發展的背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課程結構和內容等方面進行了重新修訂,體現了新時代高中語文課程改革的不斷探索與思考。
  【關鍵詞】  語文課程標準、核心素養、實施建議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9.203
  一、課程性質與基本理念
   語文課程的重要屬性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一種用來充實和發展內在素養、滋生和增長終身能力的工具,而人文性就寓于這種工具性之中。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也就隨之發生了轉變,育人功能從“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轉變為凸顯“堅持立德樹人”、育人目標從“能力培養”提升為“以核心素養為本”、核心素養培育凸顯實踐性學習方式、課程建設展現時代性、開放性與多樣性。
   二、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
   這次課程標準修訂是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基礎上,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進行綜合與整合,凝練出語文核心素養。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言語實踐活動中積累與建構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在語文實踐過程中四個方面往往是同時發生的,無法單獨或逐一地進行培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確定,明確了語文課程對教育立德樹人總目標應盡的責任和應當產生的效果。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對應的12條課程目標是最直接的語文核心素養的具體化,12條具體內容不僅每一條都有豐富的內涵,而且各條具體內容之間還有內在的邏輯關聯,相互映照和滲透。
   三、實施建議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是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綱,以學生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語文學習任務群為主要呈現方式,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程。在教學與評價建議、學業水平考試與高考命題建議、教材編寫建議等方面對課程的總體設計提出了建議。
   總體感受:《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語文核心素養為綱,12條課程目標是語文核心素養的具體化,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都是基于語文核心素養建構,學習任務群為課程架構的核心元素。這體現了語文學習的綜合性與實踐性的特點,有利于實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確保全體學生都獲得必備的語文素養”的要求,使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回歸語文學科本體,這凸顯了語文學科特有的本質特征,更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是“語言建構與運用”,是帶動其他三個核心素養的核心。語言是屬于社會的,是人已經進入語言環境之后的話語。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首次區分出語言與言語這兩個概念,語言是運用中的言語。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是通過他人的言語作品來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如在言語作品中的詞的意義,是被作者的頭腦加工了的,融入了主觀經驗和審美情趣的產物,學生需要閱讀與鑒賞作品,積累經驗和言語材料從而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
   如何引導學生通過他人的言語作品來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實現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呢?第一,培養語感。古人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民間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都是說閱讀和寫作首先靠的是語感?!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課程目標中提出:積累較為豐富的語言材料和言語活動經驗,形成良好的語感。在學習任務群4 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中指出:本任務群重在過程的典型性,不論積累、梳理還是探究,都注重發展語感,增強對語言規律的認識。語感是在熟讀與積累的過程中養成的。但是,到了高中階段,學生的母語語感已經初步形成,僅僅靠熟讀和積累來滿足更加深入的語言運用是不夠的。第二,聯系語境。在語文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具體的語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際情境和歷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評價,安排數量足夠且能切實做到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自我實踐來體會和獲取,在個人言語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建構起自己的語言表達體系。第三,建構語理。學生自己積累的語感和語言材料是碎片化的,教師要幫助學生建構系統的語文知識結構,但絕不是將專業的語言學知識拆成“知識點”,由點到面,步步為營,生怕遺漏,讓學生死記硬背以對付考試。而是要培養學生觀察語言文字現象,發現問題并從中找到語言文字規律的能力,這個過程必然是語感與語理的結合。語理是對語言現象的理性認識,把語言現象提升到規律,就會產生語理。由語感到語理,是從具體的語境中歸納、闡釋和理解語義,不是放入字典的詞條,更不是公式和教條。在語文教學中應當是學生自己的概括,而不是教師的硬性灌輸。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涉及一些語言學術語,這些概念或者是初中學過的,或者是在老師帶領下通過自己閱讀知道的,或者是老師講出來的。但都是在解決問題時因為需要而學習的,語言知識的結構化是通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的自主發現、梳理與建構來實現。學生的收獲主要是從語言現象中概括規律,同時也是對思維的訓練。有了語理,語感的形成更加自覺,這既是語言運用經驗的積累,又能使語言運用的能力更快、更好地提高。
   語文教育應著力于語言的理解與意義的開掘,讓學生從品讀語言中積累言語材料形成語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運用言語經驗,最終建立起自己的語言表達體系,實現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都是以語言建構與運用為基礎,并在學生個體言語經驗的建構過程中得以實現的。正如海德格爾所說:“語言是人存在的精神家園,人存在于語言之中?!?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486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