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大類招生背景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創新,在大類招生形勢下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根據培養寬口徑、厚基礎、能力強、高素質的復合型與創新型人才需求,部分高校對于招生體系進行了有效的調整,實行大類招生。在大類招生體制下,漢語言文學教學必須進行有效的調整和改革。本文基于此背景下,簡要分析了大類招生背景下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并提出了具體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大類招生;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創新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22-0130-02
   一、引言
  在大類招生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應當進一步突出文化性,進行教學改革與發展。通過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有助于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加強師資與教材的建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有助于學生全方位發展。
  二、大類招生背景下漢語言文學教學面臨的問題與困境
  1.學生難以提高學習興趣,教學效率低下。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發展與創新,高校的辦學規模不斷在擴張,招生規模也在逐漸的擴大,生源質量卻參差不齊。為了有效的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必須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改革。但是由于多元文化間的有效滲透與影響,對于漢語言文學教學帶來了眾多的問題,教學難度難以有效的把握。再加之文化具有趨高性,學生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出現了崇洋媚外、忽略本土文化的現象。漢語言文學專業大部分內容主要是以傳統文化為載體,與現實聯系并未緊密,再加之漢語言文學專業內容較為深奧,學生難以提高學習興趣,數理化知識,以簡單西化的語言挑戰了漢語言文學的規范性,導致漢語言文學難以有效解決實際問題,學生認為在日常的生活與學習過程中,難以有效應用漢語言文學解決實際問題,從而難以提高學習興趣。
  2.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滯后。漢語言文學是傳統學科,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的創新具有滯后性,在現代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新的文化與現象層出不窮,漢語言文學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仍然采用傳統的形式進行,難以滿足社會與學生的多元化發展需求,出現了創新型滯后等傾向。在大類招生背景下,部分教師并未正確認識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的重要性,忽略了學生的正確引導與幫助。在教學過程中重視知識傳授,卻忽略了學生技能的培養,導致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同時,過于規范教學過程,卻限制了學生的情感激發,導致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興趣急轉下降。
  3.課程理論性較強,具有一定的難度。在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認為漢語言類課程存在一定的難度,與中文專業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理論性較強。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講解離不開語料。古代漢語與漢語史,根據學科性質,主要依據“五四”運動前文獻典籍中的語料,但是現代漢語則有所不同,無論是學習或研究都必須緊密結合鮮活的語料進行教學。由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具有較強的理論性,而大部分學生認為應當重視實用性學習,只有部分學生認為應當選擇知識理論研究,這也嚴重暴露出當前漢語言類課程存在與現實生活脫節等眾多問題。
  4.教師單兵作戰,課程內容重合。當前我國大部分高校漢語言課程教學主要是由兩位教師負責課程講解。例如對于四門核心課程而言,以古代和現代為分界線,一位教師講解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另一位教師負責漢語和漢語史。漢語言文學課程內容主要是分析性質與形體結構、六書理論等,重點講解現代漢語的文字學部分。古代漢語通論也會設置重點課程講解修辭部分以及語法知識點。由于課程內容間出現重疊并且各自為陣,因此嚴重降低了課堂的教學效率,導致了課堂有效時間的浪費。
  三、大類招生背景下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策略
  在大類招生背景下,高校開展漢語言課程教學必須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為基礎,通過開展相應的指導與教育,切實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素養以及綜合水平。
  1.開展教師團隊,實現課程模塊化教學。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是任課教師單兵作戰,教師選取教學內容作為主講篇目,主要取決于對于課程的把握程度以及研究方向。此種教學模式導致各學科間的內容出現了知識重合或者是知識點銜接不合理等問題。這種情況應當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集體備課進行團隊合作教學,最大程度的發揮教師的專業特長以及綜合素養,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勢互補,有助于完善漢語言類課程間的課程界限與各自封閉的結構。通過減少課程知識點、如何與知識點銜接不合理等問題,緊密結合語言學理論概述,擺脫時間與空間的束縛,從歷史的角度思考問題,融通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漢語史課程采用模塊化教學模式,加強語音和文字、詞匯、詞語語法的有效融合,并且讓擅長模塊教學的教師來重點講解,有效處理好模塊之間的知識交叉重疊以及銜接問題。
  2.傳統落后的教學方式與內容,實現現代化學科教學。在大類招生背景下,要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就必須創新課堂教學方式,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有效結合信息技術的多元化發展優勢實現學科內容的現代化。大部分學生認為漢語言類文學教學內容應當重視現實性與實用性,所以在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過程中,應當以此為發展方向,將教學內容改革的重點放在語料的選取上,精選與生活緊密相關且形象、生動的教學案例,切實加強理論知識的講解,增強課程講解的實用性。
  3.增設應用型選修課程,實現人才培養的實用性。根據培養寬口徑、厚基礎、能力強、高素質的復合型與創新型人才需求,高校開展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必須增設應用型選修課程,增強人才培養的實用性。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主要表現在聽、說、讀、寫等內容上,所以不僅要提高學生的相關技能,也應當加強口語課程與寫作類課程的有效融合。通過培養學生的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增設持續性選修課程,使學生有效掌握語言的基礎知識,加強實踐練習,可以進行演講與口才、使用交際口語、口才學、公共語言藝術等課程的有效融合,將課程設置重點關注于漢語言教學的實用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4.設置第二課堂,實現教學力量的最大化。培養能力強、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教師應當創新人才培養方案,擺脫傳統人才培養的束縛性,在常規教學環節過程中設置第二課堂。通過課堂教學內容與第二課堂的有效對接,采用表演類和講座等多種活動,切實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梢耘e辦漢字規范化講座或漢字拼寫與書寫競賽、硬筆書法講座與咬文嚼字大賽等,切實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學生能夠具備規范的寫作技巧,幫助學生掌握規范化的寫作能力,有助于發現并改正學生在書面文獻中出現的錯誤。開展辯論賽與戲劇表演、朗讀大賽等,切實提高學生的交際口語表達能力,創設生動、活潑的語言環境,使學生感受漢語言文學的博大精深與無窮魅力。
  5.改善傳統單一的評價體系,確??己朔绞蕉嘣鹘y單一的評價方式,過于倚重閉卷考核成績,難以體現學生的實踐科研能力與綜合應用能力,并給平時并未認真學習的學生提供了投機倒把的機會。在大類招生背景下,應當扭轉傳統落后的單一評價體系,確??己朔绞蕉鄻踊?。結合漢語言課程所需,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適當減少期末試卷成績的比重,重視學生日常成績的構成,加強學生實踐能力與科研能力的考核與評定。將第二課堂與讀書筆記、課堂討論、經典誦讀、網絡交流與課程論文等融入考核體系中,全面展示學生實踐過程中的語言能力發展情況,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語言學習潛能,有效扭轉傳統的單一落后的評價方式。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看出,我國素質教育不斷發展創新,在大類招生背景下,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應當有效的改善創新。在此過程中,教師也應當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多元化的指導,這有助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進一步發展,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陳良民.新課程理念下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五種意識標準的構建[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11).
  [2]茍大霞.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創造性教育[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4,(4).
  [3]邵之茜.以就業為導向,深化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改革[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8,(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599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