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技能—能力—知識”3+4分段貫通課程體系研究與構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明確了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3+4”中職與本科分段培養的兩層次人才培養目標,探討了“技能—能力—知識”進階提升的理論課程體系、實踐課程體系和專業技能訓練體系,最終構建了基于工作過程的中職與本科分段貫通的課程體系。
關鍵詞:3+4分段貫通;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工作過程;分段培養;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19-0229-02
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非常嚴峻,相比而言職業院校的畢業生則供不應求。而國家經濟發展正處于結構調整期,需要大批量有技術、有技能的職業人才,開展“3+4”中職與本科分段貫通人才培養試點工作正是解決這一突出矛盾的新路子,是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一次重要實踐和重要渠道。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指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而中高等職業教育之間的銜接問題已成為建立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瓶頸,亟待解決。
一、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中職與本科分段貫通人才培養模式與培養目標
按照“共同制定培養目標、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共同制定評價方法”的思路建立人才培養合作機制,共同制定中職與本科七年對口貫通銜接的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瞄準3+4人才培養總目標,遵循中職階段重基礎、強技能,本科階段重提升、強專業的分層遞進培養過程,以培養學生高職業素質為主線,以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統籌制定文化基礎、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課程,構建“技能—能力—知識”的課程體系,七年“進階提升、分層遞進”培養貫通銜接,培養符合地方產業發展的從事一線建筑和市政工程給排水領域施工與管理,又能從事工程設計與咨詢,獲得工程師基本訓練的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分兩個層次依次遞進和進階提升。
第一層次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通過三年中職階段的學習,獲得土木工程(給排水方向)專業職業關鍵能力、專業基礎知識和崗位特定能力要素的培養,成為具有“讀懂圖、會施工、能運維”的綜合職業能力,獲得測量工、鋼筋工、管道安裝工、建(構)筑物消防員等施工和運維操作中級工資格,能夠從事建筑工程領域給排水方面的施工操作和基層技術管理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
第二層次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四年本科階段學習,獲得給排水工程設計、施工、監理、運營和管理等方面的核心能力和工程素養的訓練,成為具備社會責任感,掌握專業相關理論知識,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能從事給排水工程領域的技術與管理工作,獲得工程師基本訓練的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
二、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技能—能力—知識”3+4分段貫通課程體系
雙方學校通過市場調研和認證分析后確定,在“高職業素質”人才定位的基礎上,以工程素質和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面向崗位工作過程,嘗試以“一個專業,兩個模塊,三個銜接點”?!耙粋€專業”,即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兩個模塊”,即根據中職和本科兩個層次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兩個模塊的層次化且銜接貫通的課程體系;“三個銜接點”,即在兩個階段的理論課程體系、專業實踐課程體系和技能訓練體系進行銜接融合,并在分析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工作過程的基礎上,建立基于工作過程學習領域的課程體系,以支撐“技能—能力—知識”進階培養目標,使畢業生掌握建筑施工技術、建筑給排水管道及設備安裝、工程造價的基本技能,在實踐中能進行給排水工程施工、運維、預算,在崗位發展過程中能綜合進行建筑給排水和市政管網工程設計、咨詢、監理、施工和運營管理,并在崗位實踐中逐漸養成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和職業環境適應能力。
?。ㄒ唬├碚撜n程體系
理論課程是培養學生職業基本能力的核心,也是學生通過七年培養具備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的關鍵。為確保學生思想品德、文化素質和科學素養得到全面發展,需加強中職段技能基礎教學,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滿足本科階段學習的需要。中職段主要學習“建筑材料”“建筑制圖與識圖”“建筑CAD”“建筑工程測量”“建筑構造”等專業基礎課程,要求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本科段專業基礎課程主要包括“畫法幾何與工程制圖”“土建工程基礎”“工程測量”“工程力學”“水力學”等課程。雖然兩階段專業基礎課較為類似,甚至有些課程可作為互補課程,但側重點不同,中職段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強調的是實踐能力,兼顧后四年本科段的繼續學習、職業提升學習的需要。此外,設置兩階段課程標準時,也必須相互協調統一,以滿足工作崗位所需的職業能力,實現兩階段教育課程的銜接貫通。對于中職和本科分段培養的專業課程銜接,本著課程內容階梯式安排,選定中職段“建筑施工技術”“建筑給排水管道及設備安裝”和“建筑與安裝工程造價”等為專業銜接課程,設置不同模塊分階段學習,從而避免專業課程內容的重復開設,并實現技能、能力和知識的連貫學習。
?。ǘ嵺`課程體系
3+4中職與本科教育分段貫通培養應以學生能力為本位,將理論知識和實踐訓練相互結合,注重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立足工程思想融入教學過程,加大實踐教學內容比例,加強工程應用。而課程體系正是促成學生職業技能、工作能力和專業知識養成的核心載體。兩個階段對學生的工作能力要求不同,中職培養定位為操作型技能人才,培養目標是“素質+技能”,重視對學生測量、鋼筋實操、管道及設備安裝實操、制圖與識圖等單項技能訓練,學生畢業時可獲得測量工、鋼筋工、管道安裝工、施工員、建(構)筑物消防員等中級職業資格證書;本科培養定位為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是“高素質+高技能+強應用”,注重準工程師素養和職業能力的訓練,在中職教育的基礎上,重點培養學生規劃、設計、管理、施工、監理、咨詢和運營等工程應用能力,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畢業后可成為持有“文憑+資格證書”的準工程師。
?。ㄈI技能訓練體系
3+4分段貫通人才培養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優勢,共享中職和本科院校的實訓設備和師資等軟硬件資源,深化產教融合,共同對接產業、行業和企業,構建由基礎與專業實驗平臺、專業實踐平臺和綜合創新實踐平臺構成的專業技能訓練體系?;A與專業實驗平臺包括中職段的建筑材料實驗、土工實驗,本科段的水力學實驗、工程力學實驗等;專業實踐平臺包括中職段的測量實訓、鋼筋技術實訓、制圖實訓和施工圖識讀、工程電算實訓、建筑施工模擬仿真實訓等,本科段的給水排水管道設計實訓、建筑給水排水工程設計實訓、水工程施工實訓、BIM管理實訓等;綜合創新實踐平臺主要指學生社團活動、技能大賽、學科競賽、科研創新等第二課堂活動。根據行業職業面向和職業能力,以培養學生高職業素質為主線,按照“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施工員—準工程師”的職業能力培養規律,確定中職段培養學生“識圖、竣工圖制圖、施工操作、運維操作等技能”,本科段培養學生“專業制圖、設計、運營和管理咨詢等技能”,構建“圖紙識讀—圖紙繪制—專業軟件運用—施工操作—現場(運維)管理”五大技能“分段訓練、進階提升”的中職與本科分段貫通的職業技能訓練體系。
三、結語
3+4中職與本科分段教育科學有效地銜接對進一步完善我國現代職教體系,對培養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3+4分段培養既要分段實施,又要無縫銜接,要求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不僅取決于科學的培養方案,更取決于分段培養課程體系的一體化設計,以及方案實施過程的質量監控。在分段培養過程中,應注重對七年兩階段教學實施的質量跟蹤,尤其是對本科段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梳理分析、綜合研判、追根溯源,為調整人才培養方案,質量持續改進提供依據,逐步形成能夠為重慶市乃至全國提供具有普適意義和應用價值的中職與本科教育分段貫通的課程體系。
參考文獻:
[1]蔣學華.“3+4”中職—本科對口貫通分段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臨沂大學學報,2016,38(5):129-134.
[2]劉鳳,傅毓海,蔣洋,等.3+4土木工程專業基于模塊化的“專本銜接、能力遞進”課程體系研究與構建[J].建筑發展,2017,1(4):485-48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74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