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人口變化對我國全納、公平、優質的基礎教育的影響與挑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到2030年率先實現基礎教育現代化,是基于國家現代化戰略全局做出的重大部署,保障全納、公平、優質的基礎教育是能否實現基礎教育現代化的關鍵。基礎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項基礎性事業,其發展過程也必然與人口變動緊密相連,人口變動對基礎教育發展的影響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茖W掌握人口變動規律對實現教育公平、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促進國民教育健康持續發展具有戰略指導意義。
關鍵詞:學齡人口;全納;公平;優質;基礎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19-0086-02
公平是實現我國基礎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理念。面向2030年的教育公平,是全納的公平,教育公平是指機會公平、過程公平、結果公平。機會公平是保障適齡兒童能夠依法享有受教育權;過程公平是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均衡的教育資源。
一、人口數量變動對基礎教育的主要影響
一定規模的穩定人口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條件,但現實中的人口規模往往處于動態變化過程中,特別是經濟社會發展轉型階段,人口規模的波動尤其突出。
(一)學齡人口數量變動對基礎教育規劃的意義
在人口高增長時期,學齡人口數量的急劇增長會給教育發展帶來巨大的壓力和諸多問題。人口的快速增長可能會降低教育質量,因此在力不從心的地區,只好以犧牲質量為代價,因“財”施教。相反,在學齡人口急劇減少時期,前期已初具規模的教育系統同樣會面臨著重組與調整的困難。例如,學校生源的嚴重不足,教育設施的大量浪費,教育及管理人員工資支出不堪重負,甚至是部分學校關門倒閉等現象。由此可見,受出生人口波動周期的影響,學齡人口數量變動也有一個波動的周期,了解這個波動周期并分析各個階段的人口學特征,就可以做到未雨綢繆。
(二)不同時期我國人口增長速度對基礎教育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人口數量變動對基礎教育發展的影響,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時期為增長期(1949—1982年),其特征表現為人口快速增長,人口受教育程度快速提高,其主要動因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經濟社會的快速恢復。特別表現在1953—1964年,人口大幅度增加,國家重視教育發展,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快速增長。
第二時期為穩定期(1982—2010年),其特征表現為人口增長速度放緩,人口受教育程度穩步提升。最明顯變現為1995—2000年,人口增長速度放緩,但人口受教育程度快速提升。
隨著我國人口增長速度的逐步放緩,在未來一段時間內(2010—2050年),人口數量變動對基礎教育影響將進入第三個時期,即爆發期,在這個時期內,人口數量增長放緩甚至可能出現負增長,人口受教育程度將出現快速提升,我國人口質量將在這個時期內得到質的改變。21世紀中葉之前,我國小學教育與初中教育的人口數量隨著時間推移將逐漸下降,高中階段人口數量將隨著時間推移逐步呈上升趨勢。
二、人口結構變化對基礎教育的主要影響
人口結構主要是指人口的自然結構、地域結構、經濟結構與社會結構。人口結構變動對基礎教育發展的影響,是通過人口結構自身的變化,再把這種影響力傳遞給基礎教育而產生的。
(一)人口自然結構變動對基礎教育發展的影響
年齡和性別是構成人口自然結構的基本要素。其中年齡結構對基礎教育發展有直接影響。人口的結構對基礎教育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教育資源配置方面,而教育資源的配置直接影響到能否實現提高全納、公平、優質的基礎教育,從而實現教育現代化。
1.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突出。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人口老齡化正在加快,老年人口使原來主要面向適齡兒童青少年的國民基礎教育系統相對過剩。隨著計劃生育政策調整和城鄉一體化的推進,人口變化和學生流動的頻率增加,城鄉居民需要平等享有質量高且可負擔的公共教育服務,給教育資源配置帶來巨大挑戰。
2.二胎政策下的新形勢。為應對我國低生育率、少子化和老齡化并存的人口新常態,2016年起我國實行全面二孩政策,旨在解除獨生子女政策的限制,提高出生人口數,緩解我國低生育率的問題。然而,“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到底會新增多少出生人口?政策效果會持續多長時間?會對基礎教育產生多大的影響?基礎教育領域應該如何應對?這些仍是未知。因此,這為基礎教育資源的規劃和配置帶來了困難。
因此,要實現公平、優質的基礎教育就必須未雨綢繆,對“全面二孩”政策給基礎教育帶來的可能影響進行預測和評估,積極進行教育資源的配置和規劃工作,并制定應對“全面二孩”政策的具體措施。
?。ǘ┤丝诘赜蚪Y構變動對基礎教育發展的影響
1.農村學校學齡人口變動現狀:生源持續減。當前的城鎮化大背景下,農村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越來越多的剩余勞動力成為人口向外遷移的強大推動力。同時城市在公共設施以及教育、醫療等各種社會保障方面的優勢明顯形成了拉力,因此由農村向城鎮的人口流動成為主流。另一原因則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我國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造成農村學齡人口的減少。而人口密度較低的地區,發展教育存在學校布點分散、師資和經費投入的成本較高、浪費等實際困難,從而形成學額不足、小班上課,或不得不采用復式教學、巡回教學等方式,不利于教育質量的提高。
另一方面,農村學齡人口跟隨其父母來到城市,絕大多數無法與當地兒童平等地接受教育,極少數兒童或者進入昂貴的私立學校就讀,但對于大多數農村流動人口來說要繳納昂貴的借讀費進入城市公立學校就讀。這類學齡兒童約占流動學齡兒童的大部分?;蚴沁M入打工子女簡易學校就讀,這類學校應是我國特殊國情下的特殊產物,它們多數辦學條件簡陋,師資條件差,教學質量難以保障。但由于收費低廉、手續簡便等各種原因,它們卻受到流動兒童家長的歡迎。此外,還有一部分流動兒童約處于失學狀態。 2.城市郊區學校學齡人口變動現狀生源持續增加。人口密度高的地區,發展基礎教育容易形成規模效益,社會相對充分的就業機會也對當地的教育體系有持續的促進作用;但若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又容易造成擁擠現象,如學額過滿、教學資源緊張、大班上課,不利于基礎教育的全納性與公平性。
3.大城市學校學齡人口變動現狀生源持續增加。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引起了學齡人口的巨大變動。“巨型學?!本褪浅鞘谢A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畸形現象,“巨型學校”一方面是社會優質教育資源缺少,政府為滿足社會民眾對優質教育需求的結果,但另一方面,“巨型學?!庇质菍W齡人口激增的結果,同時也是優質教育資源過度利用的場所,特別是教師資源與學校的物理空間資源的過度利用,這也是“巨型學?!钡淖畲蟊锥恕?
?。ㄈ┤丝谏鐣Y構變動對基礎教育發展的影響
人口的社會結構包括人口的階層結構、教育結構、家庭結構和民族結構等。從階層結構來看,人口階層結構對教育發展的影響體現為宏觀層面,特定的階層結構對教育發展需要適應中產階級對教育的期待,重視在教育中落實平等、民主、科學等理念。人口的家庭結構對基礎教育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家庭教育方面,受生育政策的影響。從民族結構來看,少數民族人口規模的擴大,推進了民族教育的發展,有利于傳播與傳承少數民族文化,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人口在教育結構(也被稱為質量結構)對子女教育發展的影響是最直接的。一般而言,當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時,有助于下一代教育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有較高教育背景的上一代傾向于培養高素質的下一代,人口的教育結構對教育發展的影響通過人口質量的提升來實現。
?。ㄋ模┤丝谏鐣Y構變動對基礎教育發展的影響
人口經濟結構是基于經濟結構在人口方面的反映,包括人口產業結構、人口職業結構、人口行業結構、人口就業結構等。
從整體上講,人口經濟結構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在教育方面主要表現在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上,基礎教育屬于國民素質教育,與經濟的關系并不直接,受人口經濟結構的影響不太明顯。
參考文獻:
[1]胡佳佳.描畫全球未來教育的模樣[N].中國教育報,2015-11-15(003).
[2]劉爽.對中國生育“男孩偏好”社會動因的再思考[J].人口研究,2006,(03):2-9.
[3]田寶宏.學齡人口變動對基礎教育發展的影響研究[D].西南大學,2008.
[4]張新平.巨型學校的成因、問題及治理[J].教育發展研究,2007,(1A):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75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