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閱讀鑒賞方法淺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閱讀鑒賞是一種技能,要養成這種能力,需要經歷一個自覺鍛煉和訓練的過程。散文閱讀教學的重點在于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所以,教師在散文閱讀教學中進行理論指導是很有必要的。了解這一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學會整體感知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關注作者所抒發的情感及透徹的人生哲理,這樣才不會陷入無序低效閱讀的泥潭之中。
一、理清線索,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理清文章的脈絡,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這是鑒賞散文的第一步。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現在文章的取材、線索、順序、開頭、結尾、過渡、照應、段落層次的關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
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注意抓住兩條線:一是明線。敘述線索可按場景的轉換、觀察點的轉移、事情的發展等展開;二是作者的感情線索,這是暗線。往往蘊含著作者的或多或少的感情,作者對人態度的變化、對景的喜好程度、對事情的判斷。抓住線索就等于把握住了文章意脈。
文章結構一般有總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遞進式等形式,理出結構層次,思路也就清楚了。通常是從各段內容的綜合歸納入手,有主旨句的段把主旨句畫出來,內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議論性的文章講究觀點和材料的關系,閱讀時要注意分析推理過程和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注意畫出各段的中心句。沒有中心句的段落,要歸納出每段的要點,從而了解作者思維流程中的每一個凝聚點。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對提高我們把握文章的準確性、深刻性和條理性是很有益處的。如《荷塘月色》是按照“出家門—漫步小徑—荷塘月色—憶采蓮—回家”的順序來寫,核心形象是朦朧靜謐柔美的“荷塘月色”;讀《故都的秋》須先把握作者主要從四個方面(秋光、秋聲、秋色、秋味)來寫故都的秋,突出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的特點。
二、抓住“文眼”,品味作者思想情感
清代學者劉熙載說:“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則后者必顧之,在篇末則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則前注之,后顧之。顧注,抑所謂文眼者也?!币簿褪钦f,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點,能點出文眼,就是讀懂文章的一個標志。點出文眼的方法有如下。
1.找出文中的總領句
如郁達夫在《故都的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边@“清”“靜”“悲涼”,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總投影,它構成了文章的基調和底色。一片飄零的槐葉能打動情意,幾聲秋蟲的哀鳴更足以牽動心魄,這種深遠的憂思和孤獨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達夫當時的心境。
2.抓住感情的凝聚點
作者的感情總是會在文中某處凝聚在一點,如果找到了這一點,就是找到了文眼。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篇首的“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一句反映了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作者的感情凝聚在這一點上,它是全篇的文眼。
另外,閱讀鑒賞散文,要注意抓住散文的重點句,明確其作用。總起句能夠統領全文,引出下文,也可以為后文做鋪墊、埋伏筆,而且往往緊扣主題,蘊含著作者的感情;過渡句往往是場面的變換、敘述角度的變化的過渡,抓住它能理清文章的脈絡;總結句在于總結全文,深化主題,或照應上文,發人深思;點睛句揭示主旨,點明中心,耐人尋味,給人啟迪。
三、重視朗讀,體味作品深層意蘊
文章是作者思想認識水平和人格修養的體現。不同的作者,生活在各自的時代和社會環境中,各人的先天稟賦有別,后天閱歷不同,因此才識、性情、氣質就有高低、深淺、剛柔、雅俗、文野、曲直等區別,寫出來的文章就形成了不同的風格特點。同是現代散文,魯迅的深沉洗練,茅盾的沉穩勁健,朱自清的溫靜典雅,葉紹鈞的質樸練達,孫犁、老舍的清新明快,林語堂的閑適從容,錢鐘書的幽默曠達,徐志摩的濃麗華美……風格各異,異彩紛呈。閱讀中辨析文章語言表達的特點,揣摩不同的語言風格,品味其中的意蘊,那是一種美的享受。
教師要有意識地對學生的朗讀進行點撥與指導,從具體的語言文字出發,把握其韻律,注意語音停頓、感情重音、高低強弱、輕重緩急、邏輯重音,感受語氣、節奏、情感、韻味,反復誦讀,反復體味。只有入情入境地反復吟誦,使文章如出己口,如出己心,情趣和韻味才能產生。
朗讀只是品讀語言的最初階段,要想深入品味,就需透過語言文字讀出其豐富的內蘊。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閱讀散文仔細玩味的好習慣,只有認真品味,才能讀出新鮮而真切的情趣來。如《燈》中“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著燈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會永沉海底的”一句中的“黑暗的海上”“燈光的指引”“永沉海底”的含義頗豐,閱讀時就要仔細品讀?!逗商猎律分械牡谝欢巍拔仪那牡嘏舜笊?,帶上門出去”的“帶”就值得玩味,一則與全文寧靜氣氛相一致,同時也道出自己的淡淡憂愁,恰到好處地表達了文章呈現的這種主客觀情境,蘊含“輕柔”“隨意”的雙重意味。
總而言之,散文閱讀是一種積極的審美活動。高中散文還要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文本的閱讀當然是最主要的途徑。
作者單位:甘肅省高臺縣第一中學(7343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88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