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美育背景下西方文學課程設計及教學模式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西方文學是我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和外國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也是其他學科專業學生的選修課,是大學生了解西方文學和人學發展、領會中西方文化差異、提升其文學鑒賞和思辨能力的重要路徑,是高校實施美育工程的重要內容。然而,調查中發現,為適應經濟發展需要,大部分高校在文學課程設置方面,學分、課時都縮減了一半以上,嚴重消解了其在美育中的作用。本文從西方文學課程設計和教學模式等方面探討了在有限的課時內如何提升教學時效、增強其在美育中的作用等問題。
  關鍵詞:美育背景;西方文學課程;設計;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9)04-0160-03
  西方文學閱讀課程教學目的在于培養高校學生閱讀欣賞和鑒別原著的能力,進一步提高他們的人文、人學素養,幫助他們樹立辯證的審美觀,為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奠定基礎。因此,如何對課程定位、設計,怎樣運用先進的教學模式、方法增強教學實效,切實發揮文學的美育功能,促進美育工程建設,是當前本專業教師必須解決的問題。
  一、西方文學課程定位與設計
  在美育背景下,如何給予西方文學課準確定位,這是實現西方文學閱讀課程功能必不可少的一步。借助課程蘊含著的生動形象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教育元素,通過學生的學習,使他們把握西方文學的發展脈絡及發展規律,掌握主要文學思潮及流派,領悟著名作家和經典作品的內涵,了解異域文化特征、審美思想;培育學生應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立場評價、賞析西方文學思潮流派和作家作品的能力;引導學生品味西方文化精髓,提高文學批評、辨析和鑒賞的能力。
  根據多年來課程教學體會和美育的實際,課程設計應優先從教學目標、內容選擇、可塑性這幾個方面考慮,再輔以先進的教學模式、科學的教學方法,以便在有限的學時內實現提高學生審美、思辨能力的教學目標。
  (一)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調研實據制定。在調查中發現,通過西方文學課的學習,大學生提高英語聽、說、讀、寫技能愿望強烈,希望深入領略西方國家特別是英美等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觀念等,借此促進自身人格發展,提高思辨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西方文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把目標鎖定在培養學生以下幾個技能上:一是培養學生善于表達個人思想情感的能力,要對教材及教師講授的內容有自己的判斷和認知,要會運用西方文學作者的生活經歷、思想情感、社會信息闡釋文本的本質內涵;二是重視提高學生英語聽、說、讀、寫技能訓練;三是提高學生文學審美能力,使學生了解掌握主要的文學體裁,以及其特征,如小說、詩歌、劇本、散文、寓言等,了解作品從構思、選題到創作等每個步驟所運用的文學技巧和特殊語言體式;四是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使學生積極體驗文學作品中所反映的文化差異,幫助他們養成欣賞、理解、辨別不同文化習慣,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水平。
 ?。ǘ┱n程選材
  課程選材要本著多層面、多維度、多視角的原則,所選內容要有趣味性、典型性、現代性、教育性、啟發性、貼近生活等特點。要以英語語法結構和技能為基礎,讓學生掌握詞匯、語法、句子結構等語言要素,使其語言應用的基本技能得到提高;通過設計課堂任務、開展課堂活動來促進學生人格的發展和思辨能力的提升。課程選材包括:童年、友誼、愛、責任義務、人與自然、罪惡、戰爭、科技與經濟、軍事、信息與未來等,并圍繞這些主題選擇不同文學載體的內容,把不同時期、不同作家、不同類型的作品介紹給學生??梢愿鶕虒W需要,從不同體裁選取相同主題課文組成單元或章節,可由短篇小說、詩歌、散文、評論、戲劇、廣告、書信、歌曲、劇本等不同文學載體構成,不同文學作品或載體入選的數量要根據不同教學層次和學生水平而定。所選課文要按著從簡到難、從熟悉到陌生、從具體到抽象排序。關于西方文學史背景知識、作家生平、作品相關信息等內容可以安排在附錄中,以利于學生查閱。
  (三)增強課程可塑性
  在課程設計中,單元與單元的內容要有關聯性,章節與章節的內容更要聯系緊密。師生在完成單元任務后,可根據教學實際,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可以根據形勢任務需要,臨時增加關注度高、熱點地區的文學載體;可以把教師或學生個人研究理解較深入的文學理論、作家、作品的觀點引入課堂進行交流。例如,有的教師(或學生)對象征主義、哥特文學理論理解透徹,有的對意識流文學理論印象深刻,有不同看法,有的熟悉愛倫?坡作品,有的鐘愛莎士比亞作品……凡屬能激發學生求知欲,促進其人格發展,提高其能力,有利于增強他們審美思辨能力的文學理論、文學載體都可以列入規劃,入選課程內容。
  二、西方文學課教學模式
  提高西方文學課程教學時效,發揮其美育功能,離不開科學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模式?;陂_放式教學理念,這里主要介紹幾種可復制、好借鑒、能推廣的教學設計模式。
  (一)積極運用網絡信息技術,適時切換教學平臺
  課堂教學要獲得高效率,就必須改變傳統的“一言堂”+幾張“PPT”圖片的教學模式。在豐富和改進現有的教學方法基礎上,積極拓展教學平臺。要運用網絡信息技術建立在線教學平臺,組織網絡讀書會、實體書評會,來延展教學的空間和時間。教師可在網絡教學平臺推薦經典作品,發布課程預習的內容、討論的問題;學生可在教學平臺提交作業,在小組群或班級群討論欄發表學習心得和見解。教師可進行多教學平臺橫向切換,讓學生擺脫時空約束,在不同場所、不同時間段完成學習任務。教師還可以就不同形態媒介,如音樂、影像資料、繪畫等,讓學生跨域轉化,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例如,在介紹文藝復興著名作家時,教師可以介紹意大利畫家達·芬奇著名畫作《最后的晚餐》,以便加深學生對文藝復興的時代背景及其重大意義的了解。同時還能使學生了解畫作所蘊含的寓意——光明與黑暗、美善與邪惡的斗爭是殘酷的,以及其“多樣統一”的美學原則和其散發的人文主義光輝。這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雖然它們的娛樂功能更強,但它對理解作品是有幫助的。  ?。ǘ┵Y源共享,多層面充實教材內容
  西方文學課程教材的選用,除了國內高校使用率較高的常規教材外,要了解國內外先進高校的文學授課內容,在授課時嘗試多層面拓展教材內容。例如,互聯網上的國內外公開課、精品課、作家創作體會、書評等,皆可納入西方文學課堂。也可以視學生接受知識的情況引入相關聯的學科資料。例如,在講莎士比亞作品時,可以從互聯網尋查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倫敦大學、拉夫堡大學、華威大學等多所作家屬地高校的有關莎士比亞的公開課視頻,將其有選擇地引入課堂,聽聽他們是從何種視角、什么層面來解讀、分析、闡述世界及英國歷史、文藝復興背景、莎士比亞戲劇作品的。對教學內容的選擇,除了一些常用的文學材料外,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歷史、地理、哲學、美學、宗教等與教學有關聯的都可以入選教案。這樣整合教學內容,使教學不再是作家、作品信息單線條式的輸出,呈現給學生的是一幅立體的、動態的、厚重的畫面。教師備課不要局限在一本教材上,根據教學要求可適當引入前沿的、現代的相關材料,以拓展學生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面。同教材的教學內容在備課時,可按照時間順序組織教學內容,可以按照西方文學發展脈絡和各種文學運動的關系層層推進,也可打破時間順序,按主題、風格、流派組織教學。對教學內容進行不同的編排組合,主要是為了增強學生的文學比較意識,深化他們對不同時期作家、作品的理解。教學內容的組合,哪一種都不是完美的,當前形勢下,只要有利于教學效果,教師都可以嘗試。
 ?。ㄈ┰O計并開展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活動
  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任務和實際需求,安排自學內容及有助于鞏固基礎知識、拓展性強的課外作業;要設計出具有多元化的、實踐操作性強的課堂學習活動;要針對不同的課堂實踐活動制定出可行的評價機制。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當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檢測者、設計者和幫助者角色。
  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活動,應明確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在教學中,師生角色、學習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活動、成績評價這幾個方面較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比較都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學生是根據自身需求學習知識,提高技能,學生是學習的主角,是課堂的主人。第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打破一言堂,要以“引導”代替“灌輸”,增強課堂的互動性。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幫助、指導學生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制定合理的課外學習任務,組織課堂學習實踐活動,檢測學生學習效果,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第三,教師要設計多元化、實踐操作性強的課堂學習活動。要依據課程目標、學生基礎及需求,規劃教學時間和教學活動。學習活動要根據學習任務來設計,圍繞西方文學課程基礎理論、經典作品、著名作家、文學思潮等來組織活動。任務要真實,要努力營造激發學生思辨的學習情境。在選擇、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要擁有主動權。第四,要積極運用網絡信息技術開展情境式、支架式教學。課堂學習實踐,要借助多媒體,利用音視頻、PPT課件,創建典型的場景,營造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感受、體驗文學作品的精華與先進理論。教學中,教師在解決難點、重點問題時,要把作品的主題思想、典型人物、語言特點等分析方法示范給學生,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視角、不同層面、不同緯度對作家作品展開分析,便于學生理解作品。第五,要完善評價機制,注重過程評價。
  總之,只有對課程進行科學定位,優化教學模式,增強教學實效,才能發揮文學的美育功能,促進美育工程建設。
  (責任編輯 王文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952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