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視佐詞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課堂上“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怎樣跳出這種怪圈,許多人都在思考。經過多年實踐后,我發現“視佐詞導”不僅是引導教師突圍的原則,還是能順應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順序性、個別差異性來提高教學的效率,促進師生共同成長的途徑。
  ● 僅有“視佐”的煩惱
  劉老師很累。她說,為了準備一節語文課,常常要多次上網,翻看很多資料,下載許多圖片與視頻,而且還要精心進行篩選,才能上傳到白板上供學生使用??墒?,盡管她耗費了大量心血,得到的教學效果還是不理想。
  這不,一首古詩《秋思》就把她折騰了兩天。上課時,她放了三個短視頻,一段介紹作者“張籍”,一段走進“洛陽”,最后一段讓學生們欣賞“秋天的景色”,總時長達到15分鐘。說實話,那節課很生動,也很受學生歡迎,全班35位學生,舉手發言就達到140多次。遺憾的是,這節課學生的知識點達標情況卻只有72%,不是很理想。
  座談時,劉老師真的很懵,她不明白這么熱鬧的課堂,這么活躍的學生,卻為什么偏偏不跟著她的思路走,而且還這么不經“考”!
  要知道,課堂教學是有一定質量標準的啊,如果放棄這個標準,那跟看電視、看電影還有什么兩樣?劉老師還在發懵,萌萌地說:“學生們總問與課文不相關的問題,你說氣人不氣人!”
  我見過,這的確是事實。望著一臉懵與萌的她,我還是要問,這到底是學生還是教師的問題呢?課堂上教師提供的視頻資料,是教學的“主食”還是“佐菜”?我也自問,該不該把學生從視頻中拉出來,又怎樣拉出來呢?
  ● “詞導”的藝術性
  教學不是看電影、電視,課堂必須圍繞教學目標展開,這不容置疑。而要接近這個教學目標,僅有視頻顯然是不行的,因為視頻資源是立體的,學生們在不明白本節課的目標時,視頻引導的思維就會無限發散。而這種發散恰好就是學生“盡問些不相干問題”的根本原因。
  要讓學生“能問些并多問些相干的問題”,就必須定向引導,而這個“定向”就須靠“主題詞”來實現。
  什么叫“主題詞”?也就是每節課上需要亮出的幾個與教學內容高度相關的核心詞。不僅如此,每一個主題詞都有自己相對固定的內涵,主題詞與主題詞之間也應該有一定的關系。構建一個主題詞之間的關系圖,也就建構了課堂導學的路徑圖。
  眾所周知,無論什么學科內容,都可以提煉出相應的主題詞。無論什么學科的課堂,教師都可以,而且必須找到,并且給出幾個相關的主題詞。
  而每節課都給學生一個學習的路徑圖,情節再復雜的視頻也會被學生把控,成為課堂教學的輔助,因為路徑圖上每個節點都有主題詞在導航,它不僅指出了教學難點,也標定了教學的重點,而且還與學生的定向關注度密切相關。
  我們知道,每堂課都有教學重難點,一節好課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難點是什么?難點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上阻力較大或難度較高的某些關節點”,也就是“學生接受比較困難的知識點或問題不容易解決的地方”。我們為什么要將視頻引入課堂?不就是為了化解文字的抽象?
  學生接受知識,首先是從接受“概念”開始的,而概念不是以“畫面”出現的,更不是以“視頻”形式存在的,它們就是一個一個的“詞”,尤其是課文中的核心詞,主題詞。所以,課堂教學,教師幫助學生遴選出主題詞,然后促進他們認同這種遴選,并不斷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這是有效教學的關鍵,也是保證“亂視不迷眼”的關鍵。
  在教學實踐中,主題詞是為了解讀文本、組織教學,而從文本中選取出來,用以概括全文核心,或者局部核心內容信息(或體現教學目的)的字詞。
  這個概括中有兩層含義:一是主題詞是教師進行課文解讀、文路梳理、教學目的確定、教學設計的一個過程。
  主題詞的用詞一方面要能反映和揭示文章的主題(教學目的),具有指向意義;另一方面,所選用的詞也可以是單義性的(局部),即一個主題詞對應文章的某塊內容,而把幾個主題詞聯起來能表達出一個完整的主題或實現一個完整的目的。
  選取策略:從文題出發。詩有“詩眼”,文有“文心”。詩眼和文心是作品藝術構思的凝聚點,是結構上牽動制約全篇的關鍵點。也就是說我們能夠透過那個“眼”,窺探出詩文的主要內容。
  二是主題詞是從文章的題目、正文中選取的對表達文章主題內容具有實質意義的詞語。這就說明,主題詞之所以“主題”,就在于它所選擇的詞語必須是能反映文章的(教師解讀出的)中心,或者能達到教學目的的核心詞語,這些主題詞必須是實詞。
  弄清了主題詞與文章的關系,下一步就要解讀主題詞的內涵了,只有將主題詞的內涵講清楚,學生才能將主題詞與課文掛起鉤來,與視頻掛起鉤來。竊以為,比較好的做法可以這樣,即把講清楚主題詞的含義,當成觀看視頻、突出課文的重點來處理。
  為了讓學生接受、認同并內化主題詞,我們將這些主題詞轉化為一個個的問題,讓學生依據這些小問題再來讀課文,再去看視頻,以驅動他們的自主學習,有目的地學習,驅動他們展開合作學習,直到他們完全理解了這些主題詞,弄清了他們與課文中心的關系,這樣白板上呈現的所有視頻,才會成為“佐課的大料”,而不是“好心的干擾”。
  運用主題詞導視、導學也有一定訣竅。首先要把教學內容整合進“詞”。荀子曰:“不全不粹不足以謂之美?!苯虒W中要求面面俱到,平均用力,點滴勿漏是不可能的,效果也未必好,主題詞導學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將文章有特色之處,自己感受至深之處,同時又是符合自身年齡特征,且需要教師之處整合起來,引領學生細細品味、細細享受,這就是主題詞導學詞教學追求精致的重要表現。其次是確定教學環節。例如,古詩《秋思》一文圍繞主題詞“思”,可以設計“課前談話,引入‘思’文—初讀古詩,理解‘思’意—精讀古詩,感悟‘思’情—品悟寫法,深化‘思’境”這四個教學環節,這樣整個教學就有了一條清晰的主線索,即“通過‘讀—品—悟—寫’感受詩人濃濃的思鄉情”。在這條主線索主導下,學生看視頻,初讀課文、理解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激發寫作熱情等學習活動就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教材和視頻則成了深化學習活動的工具與材料,其展現完全服從于主線索展開的需要,由此教學環節簡化,使教學過程顯得渾然一體,有層次,有梯度。
  無論什么教材,一節課的主題詞都不宜過多。因為主題詞是教學的中心,是難點。多了,中心就突出不了。主題詞是詞,不是話,也不是短語。所以,我們在教學時,分散難點,突出重點,我們只找主題詞,這是這一教學模式的核心價值所在。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3972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