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物質生產手段的巨大發展,使我國現時的小學課程面臨著各種改革和挑戰。面對這種挑戰,在課程標準中,也提到了:在教學中如何實施這種素質教育?怎樣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帶著這一系列問題,我進行了一些嘗試和思考。
一、明確目的,理順師生角色的關系
傳統的教學手段和目的,常常是教師講,學生聽或者學做。為了改革,我嘗試在課堂或社團活動中進行。要適應時代,跟上步伐,就要明確教學的目的是什么。到底如何去做,我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知識,運用什么樣的工具學到知識。學到了這些知識要為自己所用,有些是可以在每門學科中互相滲透,并能使自己的品德情操得到培養和發展的。
其次,互換角色。以往的模式是老師教,學生聽,填鴨式的,現如今我試著和學生們互動,讓課堂更加豐富,動態。因此,教學過程不再是單純的執行,而是積極、創造的過程。
再次,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小學生年齡小,集中注意力時間短,所以自律就差一點,在課堂上就采取多種方法吸引學生注意力,以保證其能多學到更多的知識。
另外,上課時組成幾人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合作精神,并且鼓勵學生中那些學困生參與到活動中來。例如,我在上廢物利用一課時,讓課前學生自籌廢舊材料,也可以在課前互換廢料??墒窃诮虒W過程中,有的同學作品很精美,還能多出廢料,有的卻因廢料不夠,作品完成不了。鑒于此,我在上其他班的這課時就進行了改進。分小組,讓每個小組成員的廢舊材料放在一起,共同構思,共同協作,人人動手。這樣廢料共享,充分利用,并且做出來的作品還能豐富多彩。
二、改變教學方式,誘導學生創造
美國心理學家格茨爾指出:“創造性不僅用來解決那些人類生活中已經存在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預見和研究那些人們尚不知道的問題。”正是人類特有的創造力才使得自己從蒙昧走向文明,也正是基于這一點,人類才得以發展下去。
在過去的教育教學中,有很多都是填灌式和模仿式的教學手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很多時候處于休眠狀態。如何調動學生創造性思維,這是擺在很多教育者面前的一個難題。為此,我在六年級的《形體切挖》這一課中進行了嘗試。要求學生運用厚卡紙或鉛畫紙,采用折疊、剪切、卷曲等方法,使一張紙由平面變化成立體柱子狀態,制作方法雖然簡單,但是我考慮到,教材編寫的目的不僅局限于制作方法,而是要培養學生運用有限的知識去創造生活的素質。根據這種思路,采取了以下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在講臺放置了一只大紙盒,把立體柱子模型放在蓋好的盒子中,盒邊挖個小洞,足以伸進一只手,一下子學生們的興趣就調動起來了,也很好奇,紛紛竊竊私語。
2.導入正題,激發興趣。首先讓大家猜猜看盒子里面裝的是什么東西,再讓幾位同學上來,伸手摸一摸,當每個同學說出一種柱子時,老師就拿出來解釋:紙原來是什么形狀,現在又是怎樣變成這種柱子的?為了進一步說清晰,拿立體的柱子與平面的紙相比較,闡明是如何運用折、剪、切、卷等方法做成立體、變化的柱子的。講解完后,我沒有按照以往的慣例,先示范制作,學生跟著做,而是讓學生們試著自己去做,一張平面的紙可以運用各種折、剪、卷等方法,做出多少種變化的柱子。這樣一來,學生可高興了,積極開動腦筋,制作出各種鏤空、折疊、旋轉、彎曲等不同形狀的柱子,并在自己制作的過程中發現創新的樂趣,使學生的嘗試心理得到滿足,也調動了創造的熱情和積極性。
3.啟迪與誘導。在評析作業時,讓學生們暢所欲言,讓他們把頭腦中想到的來不及做出來的柱子,用語言表述出來,以便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創造欲,有部分學生還設想在做好的柱子里面、邊角等方面進行“二次加工”。教師啟發學生如何把這些創造出的柱子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最后開一個小型展示會。
三、面向全體學生,實施因材施教
在教學中,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吸收現實生活中新穎的風景、場地,構建豐富的教學形式,要讓學生去尋求匯集許多新信息,構思一些新的設想。教師為學生創造設計一些生動的情境,如“做一做”“瞄一描”“轉轉風車”“小設施展示”等,利用教材,利用學生接觸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體驗感受。比如,二年級的《變了樣》一課,課前讓學生們去調查附近新建的街道和老街。課上帶領學生去走一走校門前的街道,感受一下“寧靜的老街”“繁華的新街道”不同的氣氛。這樣的課,寓教育于活動之中,讓學生們在愉快的瀏覽、調查、觀察中感受、體會、表現。老師在授課時,盡量讓每個學生參與,置身于具體的情境之中。因此上課時要對每一個學生都有關懷和鼓勵,對全體學生給予足夠的空間。下課了不是真正的“下課”,而是通往以后能夠學到更多知識的過渡橋,并且要求學生們在課后多動腦筋多動手,能夠舉一反三,讓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得到延伸??梢?,這樣既讓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有了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又能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還調動了創作思維能力。
在尊師重教的今天,老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就要在每天習以為常的教育教學中不斷開創,改變教學方式方法,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作為一起和學生學習的參與者,要能夠和學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教會學生把課堂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也是每一個老師的職責;最后做快樂的教學者,提高專業素養,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熱愛教育事業,保持良好心態,做一名幸??鞓返睦蠋?。
【作者單位:南通市天生港小學 江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07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