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問題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學生之所以要學習數學,并不單單是為了在考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而是為了提升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為日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小學教學階段,數學對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有著較為重要的作用。隨著新課改教學理念在各教學階段的不斷滲透,要求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模式進行不斷的創新,使數學教學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促進小學數學教學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小學數學 學科教學 有效性 提高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0.096
在新課程改革的條件下,需要對小學數學課堂進行適當的調整,來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發展,對數學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體現在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增強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創新精神。但從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數學教學仍存在著只注重給學生講述知識點、利用題海戰術來提高學生考試成績的現象,這就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學習的效率也比較低下。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創新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一、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新課改的教學要求中,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進行教學活動的關鍵,也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催化劑。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學習現狀的基礎上,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在活躍的教學課堂上,通過教師的引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也會增強。
例如,在學習《方程》時,為了促進師生之間良好關系的發展,教師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來進行互動。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將自己的角色定位準確,不再是主體地位,而是組織者、引導者。當采用提問的方式進行教學時,教師需要了解該課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目標,從而讓學生真正學習到知識。《方程》的教學目標是為了讓學生學會運用方程來解決實際問題,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提問,比如,“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在哪些地方需要運用到方程”。當教師提問之后,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思考,從而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二、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促進理解
中小學數學教學內容是一些比較基礎的內容,而且很多內容都可以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這就為教師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來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提供了很多可能。同時,在創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教師也要綜合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基礎,進而為學生創設有代入感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就要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積極地挖掘生活素材,并鼓勵學生在生活中有效地運用數學知識,進而通過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使理論化的知識變得更加具體和簡單,以此來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幫助學生科學地理解所學內容。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促使學生提升對數學魅力的感知,讓學生能對數學產生美的體悟。
例如,在教學《平行線的性質》時,我結合生活中的例子給學生創設了教學情境。首先,對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見到兩條直線,無論將它們怎樣延伸,都不能使其相交在一起,如馬路上的人行橫道。同學們思考一下,生活中還有哪些內容體現了這樣的特點呢?”其次,將學生分成小組,使其展開積極的談論交流,然后讓學生踴躍發言,有的學生說:“火車鐵軌就是這樣的特點”,也有的學生說:“門兩邊的兩條直線也符合這樣的特點?!弊詈?,結合學生的回答和教學內容,筆者帶領學生回想生活中的有關例子,并讓學生思考平行線的性質。如此一來,通過具體的生活化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進行了積極的思考,進而增強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三、充分展現數學的“生活性”
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是將獨特的個人成長經歷作為基礎內容的一個認知流程,學生在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具體表現是學生對生活中數學情況及現象的理解,學生在理解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其實帶有十分明顯的生活特色。換一種說法,數學其實帶有一定生活性,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展現出一定的生活性,需要將小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學習到的數量、形體等生活經驗作為依據,善于讓小學生應用日常學習生活中掌握的知識解決數學問題,以此為基礎讓學生對抽象性比較強的概念及定理形成深入的認識,從而也就可以對教學有效性做出保證,并推動學生逐漸走上一條全面發展的道路。
依據新課程標準當中提出的要求,任意一種學習流程其實都是主動建構過程,學習者并不是被動地接受外在信息和簡單地傳輸書本當中的知識,而是依據以往構建的知識結構來感知外在的信息數據,并將當前的學習內容構建出來。在新課程標準當中明確提出,數學教學活動一定需要構建在學生已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在學習新知識之前,首先應當積累一定數量的知識,但是已經掌握以往知識并不代表可以學習好新知識。比方說在圓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應當讓學生回想以往的圖形計算公式是怎樣得出的。讓學生想象是否可以將圓形轉換成以往學習到的圖形,并將圓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來,后讓學生分組自主探究,最終教師再統一對各個小組的思維模式做出評價。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將學生以往掌握的知識激活,學生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自然會依據先前的經驗來認知新知識,親自感受知識的變化過程,對新知識形成更為深入的認識,并且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一定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推動學生逐漸走上全面發展的道路。
四、結語
數學是小學教育階段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會直接對學生未來的發展造成一定影響。因此教師應當詳細分析以往小學數學教學領域中存在的問題,依據問題尋找原因,找到有效性比較強的教學方法。小學數學教師應該不斷創新教學模式,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調動課堂學習氛圍,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采取多種教學模式來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以此來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江冰.淺析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中外交流,2018(30):198.
[2]成建琴.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23):26.
[3]馬麗雪.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中外交流,2018(25):254-25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23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