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學中提高教學實效性的策略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物理是一門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對物理知識的學習既是對科學知識的探索,也是對生活的探索,因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的物理現象和物理知識。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初中教學也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物理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尤其要注重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穩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物理學習沒有興趣,那就很難在物理學習中得到良好的學習效果。生活中有很多豐富的物理現象,但是書本上的描述更偏向于理論知識,學生就很難提起學習興趣,教學實效性就會大大降低,所以激發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借助生活中常見的元素來與教學相連接,讓學生感覺到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在學習“比熱容”這個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帶著學生們一起回想,艷陽高照的夏天,走在河邊,會發現地上的石頭十分的燙手,但是河水并不是很熱,到了晚上,河水的溫度竟然比石頭高,學生聽了之后會很好奇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教師通過結合生活中的現象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引出相關的知識點,學生在上課時就會更專心的聽課,從而有效化解他們心中的疑惑。
二、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提高物理教學的實效性,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很重要,有助于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教學氛圍主要是依靠教師帶動起來,因此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要保持飽滿的精神狀態,采用親切的教學態度,創造性地運用教學方法,結合教學內容給學生營造一種和諧、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從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在課堂上,如果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教師要認真聆聽,適當給予鼓勵,如果是那些“很傻的問題”,教師也不能去嘲笑學生,傷了學生的自尊心,而是要去引導學生找出問題所在。對于課堂上搗亂的學生,教師既能不能粗暴對待,也不能放任自流,可以采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去化解,看似隨意,實則勝過說教。
三、采用循序漸進的提問方式
師生間最常見的互動就是提問題,但是教師在提問題的時候,也要講究技巧,否則會出現學生回答不出來的尷尬場面,還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提問需要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即提問的時候由淺入深,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問題、分析問題,發現學生回答有點吃力的時候,就不需要繼續往深層次的方向提問了,可以換其他學生來回答,這也是對學生的一種尊重。例如“溫度與內能”一課,教師先讓學生觀看電影《后天》中關于氣候變化的影片,然后提出系列問題:①列舉生活中與溫度相關的現象(了解溫度);②如明天氣溫30攝氏度,應該穿什么衣服?(引出溫標);③我國常用的溫度單位是攝氏度,為什么這樣規定?(學習攝氏度溫標);④美國用的溫標是什么?(引出華氏溫標)。采用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一步步引導學生,學生可以更加專注于課堂的學習,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四、培養學生發散式思維能力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有利于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例如在學習“浮力與阿基米德”之后,教師可以設計如下一個問題:將同一塊木板分別放入1米深和2米深的水里,它們受到的浮力是否相同?有的學生會認為后者浮力更大,分析后發現學生把P=ρgh和F浮=ρgV排弄混了。再問,如果同一木板浮在水和煤油上,受到的浮力是否一樣?為什么?學生會受到F浮=ρgV排的影響,認為前者的浮力大,出現這個錯誤的原因是沒有根據物體浮在液面上的條件F浮=G進行判斷。通過搭配問題的設計,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很好的鍛煉,讓他們能夠在多種相似問題中靈活運用相關知識點進行解答,有效提高物理教學的實效性。
初中物理在物理學習中作為起步和基礎學科,對初中生今后物理的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教師應切實遵循物理新課改的要求,采用多種方式提高物理教學的有效性,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也為培養新時代國家需要的物理人才奠定基礎。
責任編輯 龍建剛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668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