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加強學生的閱讀,學生能感知豐厚的感情語言材料,增強語言沉淀,提高讀書能力,從整體上增強學生的語文素質,為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如何提高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本文從課堂、課外及資源開發三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 語文閱讀;訓練;途徑
中圖分類號:A,D631.15,TH1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01-0106-01
加強學生的閱讀,學生能感知豐厚的感情語言材料,增強語言沉淀,提高讀書能力,從整體上增強學生的語文素質,為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筆者認為應從課堂、課外及資源開發三方面入手。
一、展開對話,豐富閱讀實踐
積極培養對話意識。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對話的基礎,對話過程本質是不同主體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聲音共同參與的精神歷程。良好的對話氛圍產生于教學主體間的對話意識。必須有這樣一種“對話意識”,即一種民主的意識、平等的意識、合作的意識,致力于共同創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傾聽他人的渴望。只有建立了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老師那親切的微笑,愛撫的動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傾聽,睿智、激勵的話語,靈活的教法,都將在潛移默化中激發他們對美的追求與仿效。在教師精心營造的輕松愉快、無拘無束的氛圍中,學生自然會樂讀樂說,才能產生對話的意識與渴望。
巧妙創設對話情境。閱讀教學是對話的過程,應通過創設多種多樣的對話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他們對話的欲望和熱情。再現課文情境。讓人宛如身臨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對話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學生對話的欲望。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閱讀期待,誘發了學生和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之間對話的渴望。創設活動情境。通過“演一演”、“做一做”、“說一說”、“唱一唱”、“畫一畫”等活動方式,都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對話的積極性。
引導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性感悟。整體性感悟是閱讀主體把語言文字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完整地感受,是對言語對象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全方面的整體把握,獲得的是言語的表面意義和隱含意義的總和,而且又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因此感悟要做到“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在閱讀教學中要注重整體感悟,遵循從“整體——局部——整體”的認知途徑,以避免孤立分析,支解語言。
二、立足文本,優化朗讀效果
朗讀是一種讀出聲音的閱讀方式,就是把無聲的語言變成有聲的語言,是對文字信息的再創作。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既是目標,也是重要的手段。朗讀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發展智力,獲得思想熏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充滿感情的范讀能引起學生學習課文的積極性,能使學生在聽讀時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結構,還能為學生提供仿讀的對象,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培養學生正確認讀的習慣。上新課之前,先讓學生自己動手預習,看準字形,查找字音,先“讀”為快。要求學生在朗讀過程中,不添字,不減字,不顛倒重復字詞,嚴格要求自己反復誦讀,達到文暢氣順的地步。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順應了部分學生好動、多動的生理習慣。在學習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查字典比賽活動,朗讀比賽的活動,引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就如同是給運動員注入興奮劑,使其越讀越想讀。在開展的活動中,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和能力。
珍視獨特感受,進行感情朗讀。讀準了字句,掌握了音節,熟練朗讀,從整體上把握文章脈絡,透徹地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神氣”,與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產生共鳴,并內化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字、文章上升到文學,上升到對文化的品味、鑒賞的層次,農村學生的生活面窄,所以不可能一下子體會那么多的文字中包含的生活場景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帶領他們去讀呢?在朗讀過程中,學生要由文字轉化為自己想象中的畫面,讀“山”便會有山之巍峨雄壯,讀“?!北銜泻V┐笊铄?。一篇文章,在熟讀以后,可要求學生閉上眼睛想像,仔細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相互探究由此而獲得的真切感受??孔x靠吟取得的效果,是靠講靠分析永遠得不到的。讀來的東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只有這樣,才是教學生,而不是教教材,也只有這種能夠帶給學生理智的挑戰,認知上的沖突,內心的震撼和無言的感動的教學,才能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吸引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讓課堂活起來。
三、開拓資源,保證閱讀質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蔽宀拾邤痰泥l土文化是我們鮮活的語文閱讀教學素材。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了課文后,要找準切入點,順勢引入到鄉土教材的學習,這樣既豐富了課堂資源,活躍了學生思維,又拓展了學習的空間,增加了語文實踐的機會,弘揚了鄉土文化。所以,語文教學不能只在由四堵墻圍成的物理空間中進行。優秀的語文老師,就在于他能把學生的目光由課內進而引向課外那個紛繁復雜的世界,使學生能在更為廣闊的時間和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增知識、長才干。學校、家庭、社會都要積極為學生創設閱讀條件。
學校可通過家長會、家訪向家長宣傳課外閱讀對豐富學生的知識、開發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意義,要求家長多帶孩子到書店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圖書。讓家長努力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國家在逐年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教育事業應受到全社會的支持,學校應多方集逐步完善教學設施。農村小學應建起圖書室,班級可成立圖書角。有了圖書室或圖書角,還要組織學生上課外閱讀指導課,讓學生感受課外閱讀的樂趣。要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學階段,正是各種素質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要時期,教師要用大課程觀,整合課程資源,綜合設計切實可行的教育活動,尋求學科間的有機滲透,才能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78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