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之我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語文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學生的閱讀能力,好的閱讀習慣會使人受益一生。對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小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閱讀能力培養,其最關鍵是培養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學生詞匯量的儲備。培養自主閱讀的習慣,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閱讀的質量,既能在小學階段提高學生自身語文修養,又能為他們在中學階段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閱讀能力 興趣 獨立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9-0098-01
教學過程中經常發現,有的同學平時口頭表達能力很出色,可是寫作訓練時他們的文字卻寫得前言不搭后語;或者一篇短短一二百字的作文,卻體現不出中心意思。推究其根本原因,這都是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能力低下所致。所以,基礎教育階段更應該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提高認識。
一、培養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所有行為的原始動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應該培養他們對閱讀的興趣。孩子讀書興趣的培養要從幼兒時期開始,要從娃娃抓起,首先要依靠父母的正確引導。進入小學階段以后,閱讀興趣的培養要靠語文教師來進一步提升,這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必須博學多才,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旁征博引。這樣的課堂充滿情趣,學生求知的欲望會被調動起來,閱讀興趣也會慢慢被激發。
語文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要注重用適當的導引,引領學生情緒,用優美的語言渲染文章的意境,展示教師語言的魅力。使學生通過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去體會作者的思想,品味祖國語言獨特的美。
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家長之間的互動朗讀,尤其是分角色、有情境的朗讀,更能激發學生對文本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為了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熱情還可以定期舉辦各類主題競賽,如故事接龍賽、詩王爭霸賽、手抄報賽、成語故事會。
例如,我在講解《曹沖稱象》一課時,我告訴學生們,要想詳細了解故事原委,可以讀一下《三國志》,這本書會被學生爭相傳閱,巧借課文內容激發學生興趣。
二、注重詞匯量的積累
小學階段語文閱讀有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注重詞匯量的積累,這是從基礎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必不可少的。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寫作文時詞匯非常貧乏,于是我在課堂上教授詞匯時,有意識的將詞語進行分類,比如說描寫高興的成語有“合不攏嘴”、“興高采烈”、“神采飛揚”。這樣便于他們體會這些詞的區別,也擴大了同學的詞匯量,方便在寫作時恰當的加以運用。
另外,大量、有效的閱讀有利于詞匯量的積累。詞匯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學生會逐漸形成較強的語感。除了語文教材中選取的文本內容外,課外名著的廣泛閱讀也是擴充詞匯量較好的途徑。語言學家呂叔湘曾說過:“大家可以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得之于老師課堂上講的占多少,得之于課外閱讀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開吧,也就是說,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課外閱讀?!币虼?,當課外閱讀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補充了,學生的視野才能逐漸開闊,知識才能慢慢增長。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三、獨立閱讀習慣的養成
在小學階段學生需要積累一定的詞匯量,更重要的是要求他們能對文章思路有整體的把握。學生主動地去理解作者的意圖,積極去體會文章的意境。而不是被動的在老師引領下對課文內容進行肢解性的生硬的解讀。做到這些都得依賴于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
在學生獨立閱讀時教師也絕對不能松懈,教師要有精卻的講述,巧妙的引導,對學生對自己的閱讀感受和獨到見解作出必要的補充,或者對其進行及時調整和修正。閱讀教學中,教師將學生的探索過程包辦,必須讓學生有自己的創造性閱讀,教師不能以自己對文章的感知代替學生對文章的感知,不能以自己的體驗代替學生的體驗,要讓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閱讀能力去獨立自主的閱讀,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閱讀層次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
其次,為了不導致學生閱讀的謬誤,使學生閱讀誤入歧途,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發揮創造性,充分感知的同時,教師要適時給學生提供必要的教學導引好技術支持。著名語文教師李鎮西也說過:“教師并不是以真理的壟斷或是非的仲裁者自居,發表一錘定音的‘最高指表’,而是充分行使自己也同樣擁有的發言權,以富有真理性的真誠發言,為學生提供一些更為寬闊的思路、更廣闊的視野、更加豐富的選擇”。教師的指導雖然是“僅供參考”,也在很大程度上打動學生的心靈,因為教師的發言閃爍著智慧火花,教師的言論會,使他們的閱讀體悟更深一層,學生的獨立閱讀才能達到最佳的水平。
眾所周知,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過硬的閱讀能力會讓孩子受益一生,閱讀能力培養貫穿孩子一生,小學階段是重要的啟蒙階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準確的把握學生的閱讀現狀,激發其潛在閱讀的興趣,努力培養其良好的閱讀習慣,教會他們在閱讀時運用恰當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金培雄.談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小學教學參考. 2008(27)
[2]于立書.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之我見[J].學周刊. 2016(2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13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