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養下低學段兒童實證意識的培養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從小培養學生的實證意識是非常有必要的,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會有深遠的影響。從2017年開始,小學科學課程從3-6年段改為1-6年段。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實證意識相當薄弱,培養學生的實證意識尤為重要。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學生的實證意識。
關鍵詞:主題;細節;預測
一、 采用直接方式,明確學習主題
主題明確,讓學生能夠清楚認識自己將要學習的內容,少走些彎路。在聽課過程中經常發現,學生聚焦課堂主題的過程不明確,比如在教學在《觀察中比較》,通過播放恐龍視頻來達到引題的效果,可是很多教師在進行視頻選擇時出現幾個問題:1. 視頻本身不能緊扣學習主題,本節課要突出的主題是比較恐龍的大小,而有的視頻出現捕食、爭斗等片段,影響了學生對信息的處理。2.
播放視頻時沒有提出學生思考的問題,學生看熱鬧似的看完了恐龍視頻。所以,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以簡單的方式導入學習主題,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直接告訴和齊讀標題的方式來明確學習內容,教學中所用到的圖片、視頻盡量緊扣學習主線;注意音標的使用幫助學生讀懂學習主題。
二、 進行有理預測,初建實證意識
一年級的學生,在科學課上要培養他們的科學概念意識。探究的第一步是進行預測,預測是要建立在經驗事實基礎上的。在《用手來測量》這節課首次出現,學習了“拃”這個概念后,預測桌子的高度,有的同學預測桌子高度有“3拃”“50拃”“100拃”,對于這些不合理的預測,教師應該進行及時的糾正。通過再次指導,對比一拃的長度和桌子的高度,得到合理的預估。如《它們去哪里了》這節課,通過讓學生推測紅糖、鹽、沙子放入水中后會有什么變化,有的同學說紅糖放入水中水會變色,會變甜;鹽放入水會看不見,會消失,水會變咸;沙子放入水中,水會變臟,會有臟東西浮在水面上,杯子底下會有很多沙子,會變濕……這些推測是建立在學生長期的生活經驗基礎之上,是合理的預測,有依據的預測。通過預測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實證意識。
三、 注重細節指導,獲得有效證據
注重細節的講解和指導。獲得的證據要能用,必須是建立在正確的實驗方法上,在一年級的《用手來測量》這節課,學生對“一拃”的概念是否正確理解是教學的關鍵。比如在課堂中,剪一條和桌子高度相同的紙帶,個別小組的學生紙帶沒有繃直,那么所測量的拃數就肯定不準確,學生在學的時候知道是大拇指到中指的距離是一拃,而在實際測量中,卻發現很多學生是用大拇指到食指的距離來測量。一拃和一拃之間要相連等這些細節問題都會導致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又如在學習《用相同的物體來測量》這節課,學生在用小木塊測量書本的長度時,小木塊的放置距離、位置對于實驗結果也是非常關鍵的,在教學過程中不難發現有部分學生擺放是不齊,有縫隙等。所以在課堂上,應該更注重學生細節的指導,針對細節進行反復的學習和指導,可以通過微導視頻、現場演示、小組相互糾錯等方式進行進一步的指導,這樣學生獲得的證據才是有效的證據。
四、 掌握觀察方法,獲取全面信息
科學課離不開觀察,小學科學課應該要讓學生能夠進行有效的觀察,科學以觀察實驗為基礎,教科版一年級教材的內容中,觀察是獲取信息最直接的方式,而觀察必須是要客觀的、準確的,才能夠反應事物的本質。因此,教會學生學會觀察的方法尤其重要。首先,觀察要有序。比如一年級上冊《觀察葉》這一節課。如果沒有進行觀察方法的指導,學生觀察的過程是比較零散的,獲得的信息也不夠全面,通過討論觀察的方法,指導學生分別用眼、鼻、手、耳等感官依次對葉進行觀察,同時觀察也要講究順序的觀察,如整體到局部,從上到下,從正面到反面等。再者,引導有方,引導學生對觀察記錄的結果用多種方式記錄描述,如思維導圖,維恩圖等。對于低年級學生在語言書寫表達能力相對較弱,還需鼓勵學生用自己創造的方法進行記錄,如畫簡圖,涂色,簡單符號表達等。如在上《觀察葉》這節課,學生在表述粗糙時用帶有小刺的波浪線表示,而光滑時是用彎彎的平滑線表示。這就是一種非常棒的觀察和表達。通過對學生觀察方法的指導,讓學生獲得較全面豐富的觀察記錄,獲得觀察對象的全面信息,同時也使學生不斷地將觀察獲得的信息與生活經驗進行對比,不斷地修正自己原有的認識,對于學生實證意識培養至關重要。
五、 養成學習好習慣,會分享懂交流
低年級學生要特別注重好習慣的培養,尤其是一年級學生剛進入小學課堂,紀律意識還不夠。如《給物體分類》這節課,給予學生形狀大小都不一樣的螺絲、木塊、橡皮、紙張、玻璃、杯子等,讓學生選擇物體的一個特征對它們進行分類,學生在匯報交流時就會有各種不一樣的分類方法,有的同學按輕重、有的按大小、有的按形狀、有的按軟硬……學生急于表達自己的看法,而不注意其他同學的發言。老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認真聽問題,回答問題要舉手,其他同學發言時不插嘴,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與自己的想法進行對比等。讓學生的交流不限于熱鬧更應該有思維的碰撞,會分享懂交流才能更好地對比不同組的實驗結果,進行充分的思考,才能夠集聚同學們的智慧。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鼓勵質疑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
六、 關注課堂生成,喚起求真意識
在課堂中,教師總是想方設法讓著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走,害怕學生的反應偏離了自己的預設,失去了課堂的掌控。如《觀察一瓶水》在了解學生前概念時,有學生提出水的顏色是無色的、白色的、綠色、藍色的。通過了解學生說水打起來的水浪就是白色的,湖水看起來是綠色的、海水是藍色的。教師不能急于糾正學生的想法,而是要追問學生你在什么地方看到的水,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顏色,水是不是干凈的,如果舀一些水來看水的顏色是不是會變化。會不會是其他因素影響了水的顏色等。通過這個意外讓學生的思維轉動起來,有了進行探索和求真的意愿,使學生多角度地看待問題,這也是發展學生的實證意識。
總之,對于低學段的學生來說,培養實證意識一定心要細、速度要慢、指導要到位。從而使學生在科學活動中尋找證據,尊重事實,尊重證據。
作者簡介:
謝俊娜,福建省龍巖市,白沙中心小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84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