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心理課設計:懂學生所需方能解其所惑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關鍵詞〕高中;心理課;比較;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16-0028-02
  最近給學生們上“正確看待比較”這一主題心理課,感觸頗深,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反思,并總結如下。
  首先,從教學方法的角度來看。就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課而言,因為高中生正處于認知思維快速發展的時期,開始有了較為嚴密的辯證邏輯思維,所以傾向于希望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能深入引發他們的思考。大部分專家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并不是單純地講授心理學知識,這一點當然無可厚非,但是不是心理課就一點心理知識不能涉及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實際上,添加一些專業的心理學知識,更能提高高中生的興趣和參與度。雖然很多人都支持把心理課設計為活動課的形式,但有時候一味地采用做活動和做游戲的方法,并不一定真的能引發學生的心理感觸,甚至在一些本身紀律不太好的班級中適得其反,導致尚不能對內心有較好覺察的學生因游戲而分散精神,使課堂紀律過于散漫,無法達成教學目標。
  另外,對于很多高中生來說,現在的他們并不會再被一些所謂的“心靈雞湯”、空泛的大道理和勵志名言所吸引,而是希望心理課可以切實幫助他們解答自身存在的一些心理困惑。所以,我在課程設計中,時常采用案例分析和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一方面,經由案例故事中的人物經歷呈現學生目前普遍所存在的一些常見心理困擾;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用“旁觀者”的角度分析,幫助故事人物解決問題,并運用到自己身上,也就是做到“助人自助”。就我觀察的課堂效果而言,這種形式比較具有吸引力,能夠觸動學生的內在感受,提高學生參與度。
  其次,從本節課的主題來看。大部分學生對這個主題都非常有興趣,因為我們這所普通高中里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曾經被父母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過,也或多或少的因此而產生一定的自卑、排斥和憤怒等心理。比如,學生在課堂中分享的常見例子有:父母把自己和某某考上名牌大學的親戚家小孩比較;和單位同事家的小孩比較;和在重點高中讀書的初中同學比較;和鄰居家品學兼優的孩子比較,等等。而且,父母在比較的時候,一般有幾個特征:一是過度美化別人家的孩子,好像別人家的孩子一點缺點都沒有,而且有的時候并不是眼見為實,只是為了比較而比較,從而捏造一些別人家孩子的過分完美的優良行為,以打擊自己的孩子;二是對自己孩子的優點視而不見,從來沒有認可和贊賞過自己的孩子。
  甚至有一位高二的學生分享到,母親不僅把他和成績優異的哥哥比較,還把他和一個同事家正在上幼兒園的小孩比較,說人家幼兒園的小朋友能歌善舞、多才多藝,而說他一無是處,不如幼兒園的小朋友。這種極端的比較聽起來甚至有點離譜,所以這位學生在分享的過程中也難掩內心對母親的不滿。并且有好幾位學生在分享的過程中難以隱藏自己的情緒,有的是憤怒,表示“對自己的父母很反感”;有的是難過,講到傷心之處一度哽咽,表示“我在他們眼中毫無可取之處”。借由課堂上的分享,加上心理課“真誠和尊重”的氛圍,可以疏導學生的不良心情,并引發他們一定程度的共鳴,使他們在老師開放和支持的態度基礎上,感受到被理解。
  最后,從教學設計的角度來說。心理課應該有一定的教學目標并以此為基礎設計教學內容,而不是簡單的幾個活動的拼湊。本節課首先通過正陽和子豪兩位同學的父母“評論”他們的故事引出課題,旨在闡明在日常生活中“比較”是經常發生的,“比較”能促進進步也有可能導致心理失衡。然后通過“智宇同學的煩惱”引導學生分析,高中生之間常見的“比較內容”有哪些,例如成績、吃喝、名牌等,但在比較的過程中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短板,應該多認識到自己的優勢。接下來通過“別人家孩子的故事”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他們分享各自的心情故事,探討家長的比較給自己帶來的影響。最后,通過“思瑤對考試結果的不同認識”引導學生認識到,正確的“比較”應該是和自己的過去和將來比,而不是跟別人攀比,在看到別人的成功后心理失衡,并且這樣更能促進自己的進步。當然,對于個別學生來說,他/她真的可能完全不想去比較,連跟自己比較也不愿意。那也是可以接受的,接納自己做一個普通平凡的人,本身也沒有什么錯。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不僅非常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需要,而且可以有效地幫助他們解決在家庭或學校教育中被過度“比較”所造成的心理創傷,引發彼此的情感共鳴,有助于抒發不良情緒。并且,本次課程明顯拉近了心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課程之后學生對心理教師的態度更加親密和信任,他們感受到心理課是真的懂他們之所需、解他們之所難的。
  這節課的設計是為了解決高中生的心理困擾,但真正需要解決“比較”所帶來困擾的實際上是學生們焦慮的父母親。他們在日常的教育中,并沒有真正的“看見”和了解自己的孩子,只通過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去要求孩子,其本意也許是想借此激勵自己的孩子,但卻落入了“指責”孩子、對孩子不滿的陷阱中。
  從教育者的角度來說,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和別人過度比較,不僅讓他們深陷自卑與無奈,更是磨滅了其獨特性。對于家長來說,你也許只有一個孩子,他承載的是你的遺傳基因和后天教養,如果你不能發現和認可他的獨特之處,而是一味地比較和打擊,一則本質上其實也是在否認你自己,二則你的孩子何以找到建立自我認同的基礎?所以,希望每個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都能發現孩子的“獨特”之美。
 ?。ㄗ髡邌挝唬航K省南京市淳輝高級中學,南京,21003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6295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