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群”為本,關注班級發展階段的心理課設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從兩節心理健康教育公開課入手,分析了開課時間點對應的班級發展階段、團體動力狀態以及對課程效果的影響。提出心理課程的設計不僅要以“生”為本,也要以“生群”為本,以學生所在班級的團體動力發展狀態為前提,這樣的心理課堂才更具活力、更有效。
〔關鍵詞〕班級發展階段;團體動力;心理課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15-0038-03
一、舊課重上,發現問題
幾年前,筆者在一線學校工作時開設了一節高一人際交往的市級公開課“合作中的我”,聚焦班集體合作視角,關注班集體中每個人的作用和角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作為集體一員的重要性。當時,公開課獲得一致好評。多年后,借著到外地借班上省公開課的機會,筆者想把這節自創的有特色的公開課進一步雕琢完善。
第一次按原教案試講時就發現了問題,同樣的內容、同樣的問題,學生反應和課堂氛圍完全不同,再回看當年公開課視頻中學生投入、活躍、暢所欲言的畫面,我不斷問自己“到底發生了什么”。在反復觀看視頻和又一次試講后,我恍然大悟,原來問題出在開課的時間節點——開課時間點對應的班級發展階段、團體動力狀態不同,導致課程的效果不同。
二、查閱文獻,理論探究
周楊經、施海堯、楊艷發表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3年第7期的一篇文章《微觀下的心理活動課團體動力發展》中提到,任何一堂心理輔導活動課都是在班集體宏觀進程中的某個階段的基礎上展開的,所以要考察一節課的團體動力發展情況,首先要考察在上課之前這個班級集體處在怎樣的發展階段。在文章中,作者把班級宏觀發展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初建時松散群體階段、轉化中的散聚群體階段、凝聚中的集體階段、發展成熟的集體階段。[1]
結合上述理論,筆者反思多年前的公開課是在高一第二學期4月份,多年后的試講和公開課是在高一第一學期的11月份,相差近半年,班級發展階段和團體動力狀態勢必不同。第一學期,大多數高一新生相處時間才兩三個月,個別學生甚至無法叫出班級同學的姓名,但經歷過校運動會這樣的大型活動,班集體基本處于“轉化中的散聚群體階段”,所以11月的試講課中,原先設計的環節和問題不適用于這個階段。進入第二學期,在經過8個月的班集體共同學習生活和多場大型活動后,學生的熟悉度和互動度都有所提升,進入“凝聚中的集體階段”,如果班主任引領得當,有的班集體甚至會進入“發展成熟的集體階段”,所以當年公開課上討論“合作中的我”時,學生的參與度比較高。
我們常說要以“生”為本,所謂的“生”不僅是個體學生,還應包括眾多學生組成的班級這個“生群”。班級發展階段所帶來的班級團體動力水平(宏觀)會影響心理輔導活動課的團體動力狀況(微觀)。
三、深入分析,修改調整
在研究了班級發展階段后,我對兩次公開課的“生群”狀況進行了分析,設定了新的關注點。
根據班級發展階段,我調整了課程的總體設計,對比如下:
課程設計的“兩保留”“兩調整”:
保留一:F1賽車加油換胎視頻。F1比賽分秒必爭,19人僅用4秒完成加油換胎任務的畫面很有沖擊力,對學生能造成一定震撼,啟發他們去思考。契合主題和目標,是一個開門見山的好素材。
保留二:找暗藏數字的信息卡片活動。內容包含高一學生所學或應掌握的各學科知識和常識。舉例如下:
2——五線譜C調re(圖片)——音符2(音樂)
12——a dozen(字)——“一打”有12個(英語)
14——PH的最高值(字)——14堿性最強(化學)
22——10110(字)——二進制轉換為十進制(數學)
23——正常人體內染色體數(文字)——23對染色體(生物)
27——武漢區號(字)——027(常識)
34——奧尼爾(圖片)——NBA球星的球衣號數(體育)
調整一:從反復試講中挖掘學生觀念中的盲點——只有找到數字得分的才算有貢獻,個人表現才值得肯定。尋找相關文獻論證個人投入狀態會讓情緒在團隊內流動,激發其他成員的情緒狀態,進而影響團隊的績效。提供新的視角,讓學生來解讀自己的角色和價值。
當班級發展階段還不成熟、班級氣氛尚不活躍、學生心理環境未能真誠敞開時,太快切入對錯是非的討論,會造成學生的防御和觀望。這個調整把課程設計從原先引導學生關注“貢獻最大者”、討論“出錯狀況”,退回聚焦更為淺層的“貢獻含義”的澄清,增加新的視角,幫助學生重新解讀“對團隊的貢獻”和“個人表現”,由此促進學生個體與團隊的聯結,推動團體動力。
調整二:將原有找數字卡片的活動從一輪增加為兩輪,從找1~30的數字分解為找1~20、21~40,讓學生有機會對比體驗,充分感受個人的投入狀態和團隊的投入狀態。團隊的成績不是重點,學生積極參與、充分體驗和感受才是重點。
此調整是借助心理課堂的特殊環境,創設對比體驗的場域,驗證個人投入狀態對團體動力的影響,在學生的分享感悟中自然生成本節課的重點,達成目標。
四、感悟反思,關注“生群”
從宏觀角度講,一學期或一學年的心理課程計劃要緊貼班級發展階段,在初步設定課程安排的基礎上,及時通過班主任訪談了解班級的學習、人際、活動、組織等狀況,結合適當的學科聽課觀察和自己實際上課的情況,以不同班級的“生群”為本,及時調整課程計劃,不按部就班。
從微觀角度講,一節課的心理課程設計要與班級團體動力狀況“同頻”。動力水平較低時,應避免節奏太快、切入過深。巧妙通過心理課堂創設情境,建構新的視角,在體驗和討論中激發學生思考,從而將心理課堂所學遷移到平時的班級互動中,推動班級團體動力的發展。
總之,心理設計不僅應以“生”為本,更要以“生群”為本,以學生所在班級的團體動力發展狀態為基點,這樣的心理課堂才更具活力、更有效。
參考文獻
[1]周楊經,施海堯,楊艷. 微觀下的心理活動課團體動力發展[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3(7):4-7.
?。ㄗ髡邌挝唬焊=ㄊ「V萁逃芯吭?,福州,350000)
編輯/于 洪 終校/梅 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362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