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層教學決勝課堂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所謂分層教學,就是教師考慮到學生存在的差異程度,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策略,分層教學不是目的,而是為了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樂趣,享受學習成功帶來的喜悅,決勝課堂。
關鍵詞:初中英語;分層教學;教學模式;個體差異
中外教育家都有關于個性化教學的論述:孔子的“因材施教”觀;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布盧姆的“掌握學習法”;斯金納的“程序學習法”;凱勒的“個別教學法”;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理論”……“分層教學法”課題并不缺少相應的理論。義務教育初中段學生百分之百入學以后,后進生增多,學生學習基礎參差不齊情況更為突出,“好的吃不飽,差的吃不了”,嚴重影響了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影響了義務教育的普及質量。英語學習的兩極分化給老師教學帶來了新的困惑,本文就探討如何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實施分層教學的幾點觀點:
一、 尊重個體差異,隱性劃分學生層次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個體差異和個體內部的不平衡是必然的,因此課堂教學必須正確認識和對待這種差異與不平衡性,才能讓每位學生都取得最好的成績。教學過程是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相互影響,有機結合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因人而異,因此教師在施教的過程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在初中英語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們會發現七年級的學生剛開始特別喜歡學英語,成績也特別好。但隨著知識的加深,一些學生就開始掉隊。首先,我們應該承認,學生個體差異普遍存在,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遺傳因素等諸多因素使人在學習上存在差異。個性差異、先天智力差、學習行為,正是因為學生之間存在這些差異,學生在學習英語智力上是有差異的;且同一班的學生學習英語有快有慢,出現不同的層次也屬正常。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從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習狀況、學習能力等各方面去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從學生的實際情況著手,按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分層次教學;從我教的班級學生現狀來看,學生英語底子薄,在小學里英語沒有得到重視,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兩極分化的現象嚴重。為了扭轉這個局面,我在班內采取了分層次教學,我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教學目標分為A、B、C三層。A層目標針對成績好的學生,B層目標針對中等成績的學生,C層目標針對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學生的層次由老師自己把握,不公布,這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有利于教學的進行。
二、 授課分層
授課過程中,教師要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必須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學習計劃。A層學生,應該著重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綜合培養其運用知識的能力,在抓好基礎的同時,經常訓練一些水平拔高題,這層學生具有強烈的進取心和榮譽感,教給他們一些學習方法和技巧,學會總結規律,既能夠舉一反三,又能夠觸類旁通;B層學生,采取啟發式點撥,對學生實行精講精練,重視雙基,注重課本知識和課后習題的掌握,著重掌握基礎知識;C層學生則要放低起點,降低要求,強化基本概念,淺講多練,查缺補漏,不失時機給他們鼓勵,讓他們樹立信心,從而使這部分學生將“要我學”轉化成“我要學”的良好學習態勢。上課主要以A、B兩層的要求為標準,提問注重層次性和啟發性,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激發各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按一定的步驟學習、探究,從而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達到理解、掌握和運用。
三、 課堂、試卷分層
其次,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會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以不同的問題來考查不同層次學生的課堂效果,讓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在每節課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對于學困生,我會時時關注他們的課堂情緒,并有針對性地設置一些問題來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在課堂上適時引入一些小游戲、競賽等活躍課堂氣氛,創造輕松的學習環境。隱性分層教學的考核分層也是隱性的,為了照顧到三層次的學生,在考核中:基礎題為50%,發展題為30%,提高題為20%。這種有梯度的試題測出了各個層次學生的真實水平,提高了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喜悅。
四、 課后作業分層
此外,課后要求分層。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題量、不同難度的作業,優生感覺過分簡單而無事可做,學習興趣下降,而學困生則感覺作業太難,不能按時按質完成,甚至出現厭學情緒。對于A層學生做基礎和一些一定靈活性、綜合性的題目,B層學生以基礎為主,同時加少量略有提高的題目;C層的學生只要能完成基礎題就可。作業做到面改,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學困生的家長在電話中告訴我:“平時厭學英語,現在回家能主動完成英語作業和復習功課了,這是以前從來沒有的事?!?
五、 結論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分開層次,承認差距,拓寬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這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分層不是目的,而是為了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通過班內隱性分層次教學,大部分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有了極大的提高。讓好學上進的學生“吃得飽”,讓后進生“學會跑”。在今后的實踐中,我將根據班情,不斷完善和優化分層教學策略,使之更適合實際情況,達到更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許虹.新課程標準下中學英語“自主學習”方式的若干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18).
[2]鐘麗.在英語王國中快樂地旅游——淺談初中英語興趣的培養[J].科技信息,2010(8).
[3]羅少茜.英語教學中的行為表現評價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4]李默,郭炳德.“走班”分層打波“快慢”分等[N].中國教育報,2005-11-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784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