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開展課堂分層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分層教學方法的施行,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的教學效率,實現了我在教學中一直所追求的因材施教的目標。
關鍵詞:分層分組教學;激勵制度
一、為什么要實施課堂分層教學
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學應該是面向每一位學生,使全體學生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知識,實現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數學領域取得不同的發展與進步。然而,也正因為是處于義務教育階段,所以,學生的學習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農村初中。就拿我所任教的班來說,初一入校時,優良中差的比例就為3:2:2:3,學生的潛在能力、學習方法、基礎知識狀況、智力水平等存在差異,加之班額又大(每班50人左右),這種現狀下,如果教師仍然按照傳統教學方式授課,對于優秀學生來說其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對于后進生來說不但趕不上教師的教學進度,就連最基本的知識也掌握不了,最終就無法實現全體學生的素質整體提高的目標。所以,我采取了分層分組教學。本文主要說說我的課堂分層教學情況。
二、首先,如何科學合理地對學生進行分層分組?
關于科學合理,我理解的科學合理就是適合學生的。分組之前首先要進行一次全面的摸底測試,根據測試結果,把學生分為三種層次若干小組:第一層次的學生是起點高,有好的方法和技巧,應用和推理能力強,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優生;第二層次的學生是起點一般,但有較好的方法和技巧,應用推理能力一般;第三層次的學生是起點低,理解力偏弱,底子薄的學生。然后,我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準備工作:1.調查每個學生的突出點,喜好;2.了解學生的內在想法; 3.讓學生了解自身的狀況,明確自己的目標,使他們獲得學習的動力;4.確定組長。最后,開始分組:每個小組四人,1號和4號分別為綜合能力最好和最差的學生,2號和3號成績居中,并且某單科成績與組內其他同學成互補趨勢,(關于這點算是我作為班主任兼顧其他科的一種考慮。)
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我還采取了加分激勵制度,我把每個學生在組內的號數作為他平時課堂上回答問題或做對作業時的獎勵的分數,鼓勵他們踴躍發言。因為差生的號數為4號,所以獲取的分值越高,這樣可以調動小組其他成員積極鼓動本組4號組員多多參與回答問題,從而也使得4號組員在得分的同時由于對組內較大的貢獻而收獲成功和自信。
三、有效利用課堂進行分層教學
在課堂上,對于比較簡單的知識點,我會把整個課堂百分之八十的時間交給學生。例如在講授八年級下第四章因式分解的提公因式法(一)時,我根據學案的導學過程,先讓所有學生課前完成學案上第一層教學:公因式的定義及如何找公因式。然后利用課堂1分鐘左右對正答案,小組內展開互助學習的形式使4號學員弄清楚錯誤原因加以糾正,接下來引導學生總結公因式的確定方法:(1)定系數(2)定字母(3)定指數。看看哪個小組完成得又快又好。最后進入第二層教學:利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在整個過程中,可以說是全體總動員。如果說前面部分有可能存在著濫竽充數,渾水摸魚的現象,在進入到這個環節的時候,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我會先設置類似于例題的兩道題讓所有學生獨立完成。因為題少簡單,所以大多數人會快速完成,然后由我及時的在教室巡回批改。這也有助于任課老師及時了解學生反饋的信息。等到絕大多數人做完了,我就選一優一差兩份作業在多媒體下進行比對展示。這樣展示講解形象直觀。比老師自己在黑板上邊講邊板書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當學生反應良好時,就進入第三層教學:當堂檢測和能力拓展部分。當堂檢測一般10分鐘左右,用來測試學生對本堂知識的掌握情況。分值本來是10分,而我在批閱的時候把分數擴大10倍變成100分,我認為這樣也可以有激勵作用。學習好的同學用時要短一些,做完了就舉手示意就由我當堂批改。全對的同學進入下一關能力拓展。在我批改的時候我會隨時公布批改人數和全對人數的比值,這樣一方面可以及時了解作業的完成率,防止有人偷懶不交,也可以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一堂課下來,學生課堂上練習的題比以往多了3倍。而對于個別課堂上沒能及時完成當堂檢測的同學,就課后由老師或者科代表單獨輔導。
如果是要教授難度較大的內容。我就采取“蠶食”的策略。例如分式方程的解是正數或分式方程產生增根這類題,涉及到分析表達,很多學生特別是中差生就無從下手。那么如何才能讓大家都動起來?首先,我會選取典型例題進行分析講解和板書。一般優生在我講解完成了之后就能夠做到理解并舉一反三,模仿板書獨立解決類似習題。但一離開板書部分優生就變成了會做不會寫。就更不要說那部分在我講解時可能就云里霧里的中差生。此時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多講兩遍當然效果更好,但是這樣一來對于已懂的學生來說就是浪費時間。所以,我采取了以下方式:我把例題分成幾大塊,讓學生記住這幾塊的順序及要求,相對于記一道完整的題來說這要簡單得多,然后,在練習題中根據每一塊的順序和要求去做,這樣既肢解了大題,又知道該如何下筆,花時間不多,效果很顯著。
而對于綜合性較強的題尤其是證明題,我采取的是先分析,然后肢解,最后由多名學生用接龍的方式口述,把一道大題的整個證明過程表示出來。這樣的好處在于學生參與性強,注意力都很集中,不像以往,就只是和幾個優生互動。如果遇到很難的部分,我就會請優生來回答,然后請中差生來說理由,這樣既降低了難度,又全面兼顧。
四、課堂分層教學尚存在的一些問題
1.學生分層太多,使上課老師的備課工作量成倍增加,尤其又是在待遇較低的鄉村中學,導致雖然知道方法有效但很多老師卻并不愿嘗試的結果出現。
2.在實施分層分組時某些家長及學生不顧及自身實際情況貿然對老師的安排存在非議,如果處理不當會造成不必要的家校矛盾。
總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則是學生在學習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師的作用就是幫助學生制定合適的學習目標并達成之。課堂分層教學不但可以實現因材施教的目標,而且還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各個層次學生的水平得到提高,這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因此,采取課堂分層教學方法來達到提高學生水平的目的我認為是切實可行的。
參考文獻:
[1]《如何打造高效能課堂》[美]麥克唐納,(美)赫什曼。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2]《這樣教書不累人》 嚴育洪 教育科學出版社
[3]《優秀教師的課堂藝術》 (美)戴安娜·羅曼斯,(美)科爾伯格
(四川省彭州市濛陽中學 61193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89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