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開展教研活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強化校本教研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然要求,是當今學校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學研究,既要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又要注重經驗的總結、理論的提升、規律的探索和教師的專業發展。
關鍵詞:校本教研;教研活動;教學理論;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2-0012
強化校本教研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然要求,是當今學校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全新教育理念。以校為本的教研,是將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以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研究的主體,強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既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又注重經驗的總結、理論的提升、規律的探索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促進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學生發展,提升學校辦學品位的必由之路。
但長期以來,不少一線的教師,一講到教研活動就吐苦水,情緒很大。比如說,“那是教研員的事情”“那是名教師的事情”“對教學幫助不大”“沒有時間”“浪費精力”“會影響教學質量”等等。為什么會形成這樣一種態度呢?這里面有一個長期沒有解開的“死結”在作怪,就是相當一部分中學的教師平時所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與要求開展的教研工作,沒有找到兩者的結合點,沒有形成應有的整合效應,而是各搞各的,“兩張皮”的現象非常突出。那么一線的教師如何有效開展教研活動呢?以我校開展校本教研工作為例,談談如何有效地開展校內教研活動。
一、使教研活動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
首先,要明確教研活動的特點和目的。教研活動最主要的特點和目的,就是要解決當前教育教學中的各種實際問題。也就是說,教研活動的課題不在大而在小,不在深而在實,應想教育教學之所想,急教育教學之所急。否則,教研活動就是瞎研究、空研究。
其次,要做教研活動的有心人。學校豐富的研究機會、獨特的研究情景、鮮活的研究問題、最佳的研究位置,為教師開展教研活動提供了優越的研究條件。這就要求我們要時時留心周圍的一切,要自覺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分析和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要本著“教什么、研究什么”的原則,緊密結合本職教學工作去開展教研活動,使教學工作和教研工作能融為一體,只有這樣才能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再次,要找準教研活動的“突破口”。當前,在我校中有一種見怪不怪的普遍現象,即大家都嚷著搞教研,大家也好像都在搞教研(如聽課),但實際上相當一部分的教師不知道怎樣去搞教研,特別是對一些教改實驗、專題研究更感到無從下手。因此,找準教研活動的“突破口”就顯得至關重要。教研活動的“突破口”,就是以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作為課題開展研究。這就要求教師要樹立起“問題就是課題”的意識,善于把一個又一個教育教學中有意義的實際問題,經過“設計”轉化為一個又一個富有個性特色的教研活動課題,再通過攻克一個又一個研究課題,來解決一個又一個教育教學中的問題。這種研究,最易達到同步推進教育教學教研工作,穩步提高教育教學教研質量的目的。
二、使教研活動為提升教師自身素質服務
首先,要正視教研活動對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的意義。如今已不是一個只要有知識或文憑就能當教師,靠經驗和“汗水”就能當好教師的時代,而是一個要求教師必須盡快從“教書匠”向“教育家”轉變的時代。這就要求廣大教師無可選擇地要具備與時俱進的能力。這種能力,除了終身學習的能力、教書育人的能力,還有一個重要的能力就是教育科研的能力,也就是教研活動的能力。一個教師如果缺乏教研活動能力,那就意味著缺少創新精神和工作潛能,就意味著很難適應新課程的需要。
其次,要懂得一些進行教研活動的形式和方法。有些教師片面地把教研活動理解為聽課、評課和寫文章,這是一種很狹義的看法。教研活動的形式和方法多種多樣,比如,反思是教研活動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形式。教師在當前的課程改革中就應學會如何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進行自我反思。又比如,教研活動很強調集體研究,教師就要學會如何參加集體研究,如何在集體研究的氛圍中學會將大家的智慧集于自己一身。再比如,要進行課題研究,教師就必須學會如何選題、如何控制實驗過程、如何結題等等。一句話,就是教師絕不能只憑個人意志、只憑自我感覺、只憑工作習慣或只憑幾分熱情去搞教研活動,一定要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去搞教研活動。
最后,要學會通過教研活動來提升自己的工作品位和職業形象。由于教研活動是在本校展開的,是針對本校甚至是本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的,這種實用性的研究,很容易顯性形成教師實用性的教學教研素質和后發優勢,以幫助教師實現可持續發展,很多名師就是通過教研活動造就出來的。蘇霍姆林斯基的成功經驗啟示我們:教師必須要學會通過教研活動來提升自己的整體素質,教師完全可以通過教研活動來重塑自己的職業形象,教師有機會通過教研活動來形成一種新的工作與生活方式,教師應善于在和學生一起成長的過程中完善自我、成就事業。
三、要上好每節課,著眼小問題
教學實踐是開展教學研究的平臺和土壤。許多科研課題往往來自教學中的心得,許多卓有科研成效的老師也多得益于教學實際的鍛煉。事實上,對于一個普通老師來說,上好一節課,就是一次教研,通過教學積累經驗是最好的教研途徑。同時,教師在選擇課題上,宜著眼小問題。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很多,有大有小,教師要根據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恰當選擇。在選題上應該著眼于小問題。以小見大,鉆深研透,而不要大題小做,泛泛而談、浮光掠影。要選擇實實在在的具體問題,如如何導入新課?學生與自己對著干怎么辦?怎樣讓不交作業的學生交作業?不要選擇抽象空泛的問題,要隨著課改的發展靈活選題。要知道,能服務教學的研究,是最有現實意義的研究。
四、要勤學教學理論,博覽課外書,注重平時的反思和積累
我們在讀書的時候,雖然都學過不少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但那往往是為了應付考試。課程一結業,這些書籍就被束之高閣,再也未曾翻閱,突擊搶記的一點“理論”早已成了塵封的記憶。工作后,遇到太多的問題,即使有所感悟,也往往只是“經驗式總結”,這種建構往往是片面的、局部的。而且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學內容也越來越開放,需要教師具有廣博的文化知識。博覽課外書籍,廣泛吸收養分,補充最新知識,是教師增加和更新知識積累,提高教研水平不可或缺的途徑?!案褂性姇鴼庾匀A”,教師博學多才,學生耳濡目染,也為學生刻苦攻讀,起到了潛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平時多積累,反思促提高。做個有心人,廣泛收集資料。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教研寫作需要教師有厚重的文化積淀,因而應注意平時資料的收集。報紙、雜志、電視等是很好的資料來源,看到有用的報道應馬上收集起來、剪下來。同時,堅持寫好教學后記,也有利于積累教學經驗和教研素材,為科研提供有力的例證。教師在積累的同時,還要多反思自己。教師每天都在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新鮮感和好奇心可能會逐漸消退,難以怦然心動。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反思,去開辟新的思維空間,去探索新的奧妙。不妨想一想,在那些熟視無睹、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現象背后,是不是潛存著某種契機和可利用的資源,或者潛藏著某種危機與誤區?天天反思,天天會有新視角,天天會有新收獲。創新的思維、創新的作為常常源于反思之中??傊?,要有效開展校本研究,就要使教研活動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為提升教師自身素質服務,要上好每節課,著眼小問題,要勤學教學理論,博覽課外書,注重平時的反思和積累。
?。ㄗ髡邌挝唬焊拭C省靖遠縣北灣鎮富坪學校 7306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09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