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時代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教育信息化2.0是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走向數字化、個性化的基礎保障。依托教育信息化2.0技術,運用RETAIN模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優化路徑可從相關、嵌入、遷移、順應、沉浸、自然化六個環節設計:增強高職創新創業教育內容與學習者需求的相關性;以情境創設助力創新創業教育內容的嵌入;以情境轉化促進學習者將知識技能遷移應用;以校企合作幫助學習者順應經濟社會需求;依托深度交互促使學習者沉浸于持續學習過程;以開放式創新促進學習者慣性地運用知識。
關鍵詞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教育信息化2.0;RETAIN模型
中圖分類號 G7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9)08-0060-04
教育信息化2.0(以下簡稱“2.0”)為與信息化高度關聯的創新創業教育繪制了新的藍圖,也為強調技術技能創新應用的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有利的發展環境。高職院校應充分發揮2.0技術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推進作用,肩負新使命,探索提升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及素養的新路徑。
一、“2.0”推動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
?。ㄒ唬?.0”推動了高職創新創業智慧教學
通過綜合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等技術,可以有效記錄高職學生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學習軌跡及效果,對各年級、各專業學生的技術技能學習特點和能力基本情況進行數字化分析,有針對性地規劃教育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綜合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挖掘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網絡教學潛力,引導高職學生創建個人專屬的創新創業網絡學習空間,在智能環境中完成即時交互,學習前沿知識與技能,并依托2.0技術預測教學效果,完善教學設計,高效提供智慧教學服務。
(二)“2.0”使高職創新創業教學更加泛在化、個性化
高速高覆蓋率的通訊網絡、具有自主性的自媒體使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不再是部分受眾群體在教室中的“專享”課程,而是任何學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使用任意設備均可學習的開放式教育,這為不同校區、不同專業的高職學生接受相同的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學習平臺。同時,5G網絡技術與自媒體的普及可充分發揮碎片式學習的潛力,讓碎片式學習成為提高高職學生學習效率的主要方式,增強創新創業教育的靈活性和知識傳播的效率,提供更為泛在化、個性化的教育服務。
?。ㄈ?.0”增強高職創新創業教學活動的具身性與安全性
2.0時代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可依托AR、VR、MR等技術呈現虛擬事物、創設虛擬學習環境,引導高職學生與同伴、教師、機器等產生自由、靈活的交互,進行具身學習,獲得更為完整的職業技能學習體驗,提高學生參與實踐環節的興趣和將創意轉化為實踐的能力,激發個人潛能[1]。虛擬事物的呈現和虛擬學習環境的創設不僅可以高度還原具有潛在危險、難以親身體驗的真實操作和場景,還減少了教學活動中的安全隱患,降低了重復操作的成本,為學生嘗試多種解決方法、重復練習技術技能、自由創新創造提供了技術保障。
(四)“2.0”為高職學生終身學習提供了保障
在制度方面,國家學分銀行和終身電子檔案的建設,可推進各項與創新創業相關的學習成果的學分轉換與核算,實現各類創新創業教育的橫向互通,也可推進各級創新創業相關教育的銜接與認證,實現各級創新創業教育的縱向貫通。在資源方面,利用2.0技術可匯集國內外優質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建設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庫,為各類高職院校的在校生、畢業生提供適合的學習資源。從制度和資源兩方面,為高職學生建設更加開放、適切、可持續的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保障。
二、2.0時代萌生對復合型創新人才的新需求
2.0時代伴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的逐步應用,對于經濟社會的產業結構提出新的轉型需求,也催生了對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轉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應適應2.0時代的發展,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復合型創新人才是指具備完整而系統的跨界知識與能力[2],能夠融會貫通、解決問題,取得創新成果的人[3]。參考《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綜合考慮2.0時代背景,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應主要培養學生五種淺層能力。
第一,利于終身學習的信息素養。2.0時代的人才應是同時具有網絡智慧和現實智慧的“雙重智慧”人才[4][5],可在掌握信息技術與所學知識技能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多種方法捕捉信息,并對繁雜的信息進行辨識與篩選,利用信息服務于自身的發展。這種信息素養的提升可以保持學生與學校外部信息的雙向流動,增強學生的社會參與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利于學生終身學習。
第二,忠于國家的職業擔當。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職業觀的學生極有可能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2.0時代的高職學生應具有較強的規則意識與職業擔當,在進行創新創業活動時遵守網絡道德規范與職業規范、保護他人隱私、合法使用個人權利、承擔相應的責任及義務,自覺地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的發展聯系起來,增強抵御不良誘惑的能力,心系民族,志存高遠,努力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創新來源于對真實世界中常見問題的創造性思考,創業來源于將創新與創意進行實際操作的轉化,創新創業來源于現實問題又致力于解決現實問題,需要學生在技能應用與知識學習中創新、創造。2.0時代高職學生應能夠忍受持續循環的“創新—實踐—創新”過程的枯燥,放下浮躁,腳踏實地,勇于面對由不確定的結果增加的挫敗感和心理壓力,積極思考問題,苦練本領,精益求精。
第四,善于溝通的合作能力。當今高職學生中獨生子女較多,團隊合作意識不強,表達溝通能力較弱。創新創業需要多方法交叉、多領域交叉,需要高職學生擁有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和換位思考意識,善于與同學構建團隊合作關系,學會利用集體智慧去解決來自職業崗位的現實問題。 第五,順應時代的創新能力。高職學生需要在理解所學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洞察職業崗位對核心競爭力需求的變化,嘗試知識技能的應用與遷移,提升自我的環境適應能力,進行順應我國發展趨勢的創新創業活動,增強創新創業成果的“生命力”。同時,讓高職學生了解自身的核心競爭優勢,跟上社會的發展,減弱與其他高校學生共事時的自卑心理。
通過培養這五種淺層能力,高職學生可以樹立正確的個人信仰,并擁有在堅守信仰的基礎上應用技術技能解決問題的淺層能力。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需進一步為學生搭建可跨界交流合作的平臺,增加跨界學習的機會,減少學科交叉的障礙,培養學生主動適應新環境與創建跨界知識技能、社會關系的能力,用更為宏觀的視角理解所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探尋未知、融合創新,由淺層到中層提升融合創新能力和跨界交叉能力。利用信息技術為高職學生提供更具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服務,幫助學生實現從中層到深層的能力轉化,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2.0時代所需的復合型創新人才。
三、2.0時代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優化路徑
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不是相關課程的簡單相加,而是以學生技能與能力的提升為主要目標,將相互獨立的課程構建成與創新創業全過程高度相關的教育體系,強調讓學生在應用中學習、在學習中應用的教育。借助RETAIN模型,可以將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分成相關(Relevance)、嵌入(Embedding)、遷移(Translation)、順應(Adaptation)、沉浸(Immersion)、自然化(Naturalization)6個環節。結合RETAIN模型的6個要素設計教育的6個環節,充分參考職業崗位資格所需的實踐過程與內容,進行相鄰環節間相互關聯的教育設計。
?。ㄒ唬┫嚓P:增強創新創業教育內容與學習者需求的相關性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內容不僅要與教育目標相契合,更要與學習者的需求相契合,激發學習者的內生動機,實現對學習者淺層能力的培養。課前,依托網絡平臺發布學習內容,激發學習者對未知知識領域的求知欲與興趣,讓學習者按需選擇并完成學習,引導學習者積極反饋,參與教育內容的規劃過程。教師依據學習者的反饋信息、學習軌跡及效果,設計并完善教育內容。同時,在教育內容中增添高職學生創新創業的成功案例,構建教育內容與現實職業崗位的關聯,拉近創新創業與學習者之間的距離,增強學習自信;增添高職學生成功創新創業造福家鄉、回報祖國的案例,引導學習者正確理解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與目標,認識到接受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喚醒學習者心中的責任,培養忠于國家的擔當。對于課前學習內容,可選擇短視頻承載,并且可分享給他人的功能易于創造便捷的交互,幫助學習者挖掘潛在的交流與合作機會,增強參與感。
?。ǘ┣度耄阂郧榫硠撛O助力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內容的嵌入
除了依托高職院校的眾創空間、課堂教室、實訓基地等進行線下創新創業教育,高職院校還可以融合應用2.0技術創設日常生活中難以呈現的情境開展教育,以教育內容在情境中的生動展現吸引學習者完成具身學習,如依托微課講授、AR演示、VR操作、MR體驗等。其中,創設的情境包括可以觀測但不便于呈現,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周期性或者危險性的情境,如自然災害、化繭成蝶、生產事故等;也包括不便于觀測、呈現的,由專家歸納、假設的虛擬情境,如抽象概念、理論假設、特殊技術技能等[6]。利用情境創設方式開展的創新創業教育,可高度還原教師的預想情境,將教育內容嵌入創設的情境中,引導學習者帶著疑問在情境中不斷嘗試、大膽突破、持續學習。
(三)遷移:以情境轉化促進學習者將知識技能遷移應用
“遷移”環節需基于“嵌入”環節中知識及技能的傳授,依托跨界教育內容,將教育轉化到另一種知識及技能的學習情境中,引導學習者構建“新”與“舊”知識技能間、跨界知識技能間的新關聯。在“遷移”教育環節中,情境問題的難度與復雜度要大于“嵌入”環節,解決問題所涉及到的知識技能應包含“嵌入”環節中學習的部分知識技能,同時引入跨界教育內容。這需要學習者突破對新環境、新知識技能存有憂慮與恐懼的心理底線,將已學知識技能運用到另一個場景中,并學習跨界新知識與新技能。有效利用信息技術,及時完成“遷移”教育環節的階段性、過程性評價,并鼓勵學習者在已有創新創業成果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思考、研究與創新,培養學習者的知識遷移能力、環境適應能力等淺層能力。
(四)順應:以校企合作幫助學習者順應經濟社會需求
“順應”環節強調實戰實訓,是幫助學習者實現從淺層能力向中層能力轉化的重要教育階段。通過搭建聯絡橋梁,使校外兼職創新創業教師了解高職學生的教育需求,使校內專職創新創業教師了解職業崗位對高職學生能力的需求,促進專職與兼職教師形成教育合力。借助2.0技術,實現校企間遠程互聯互通,滿足各方所需,增強各方參與的內生動力。通過搭建校企合作平臺,使高職學生了解創新創業方向的職業崗位所需、個性化地選擇實戰實訓項目,鼓勵學習者應用創新創業知識及技能,在真實場景與問題中進行真實操作。依托校內外多方的共同參與,連接創新創業教育的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保障教育資源及時、暢通地多向流動,避免教育資源的重復開發與浪費。通過“互聘共培”[7],引入多方優質教育資源,建設一支實踐經驗豐富、專兼結合的高質量師資隊伍[8],實現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以市場為需求的“落地”式發展。
?。ㄎ澹┏两阂劳猩疃冉换ゴ偈箤W習者沉浸于持續學習過程
“沉浸”教育環節是培養學習者融合創新能力與跨界交叉能力的重要教育階段。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師應充分發揮引導作用,通過向學習者傳授如何運用2.0技術創設虛擬情境的方法,讓學習者根據自己的創新創業需求,創設學習情境,進行深度交互,以良好的沉浸體驗實現在創新中學習、在學習中創新。利用2.0技術的多樣化打造高質量的結果保障,其支持重復操作的特性可培養高職學生積極進取的思想觀念和敢于突破創新的精神。此外,如果創新創業方向與專業研究方向相關,學習者在經歷“順應”教育環節的實際應用后,能夠獲得對自我知識技能掌握情況的清晰認知,認識到自身不足,在“沉浸”環節進行針對性學習,并自覺地將創新創業的理念、元素、種子融入學習的全過程[9];如果創新創業方向與專業研究方向不相關,“沉浸”環節可促使學習者思考創新創業領域與專業學習領域間的關聯,增強跨界創新意識,實現跨界交叉學習。 ?。┳匀换阂蚤_放式創新促進學習者慣性地運用知識
“自然化”是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最后一個環節,旨在培養學習者創新創業的習慣與能力,承擔著助力學習者成為復合型創新人才的重要任務。開放式創新的原理類似于用較少的資源換取較大利益的杠桿效應,學習者可通過分享成果的部分創意與想法,換取各行業、各年齡段的聰明才智,有利于獲取有益且高效的資源。2.0時代是高度信息化的時代,開放式創新可增強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成果的中國特色與時代特色,利于成果的不斷改善與提升。以2.0時代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開放性,降低教育門檻,面向所有學習者開放教育資源,鼓勵學習者主動學習、持續進行開放式創新,培養創新應用技術技能的習慣,使創新創業的過程自然化,引導學習者將階段性學習轉向終身學習。
四、結語
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需把握2.0時代機遇,承擔時代使命,依據RETAIN模型設計發展路徑,面向所有學生,營造一種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色、靈活自由、知行合一、協作創造、開源分享的學習氛圍,以其碎片化、自由化促進校外學習與校內學習的對接與延伸,培養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以其實踐性、切身性連接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搭建校企互聯互通、合作共贏的橋梁,指導學習者在情境創設與交流合作中實現從淺層到中層再到深層的能力轉化,成為2.0時代所需的復合型創新人才。構建中國特色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路徑,以人才支撐創新,以創新驅動創業,以創新、創業共同助力我國創新型國家的建設。
參 考 文 獻
[1]吳洪艷.智慧學習視角下個性化在線學習系統設計與應用[J].中國電化教育,2015(6):127-131.
[2]方東.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境及其反思[J].高教探索,2008(4):135-136.
[3]任飏,陳安.論創新型人才及其行為特征[J].教育研究,2017(1):149-153.
[4]馮仰存,任友群.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教育扶智:消除三層鴻溝,阻斷貧困傳遞——《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解讀之三[J].遠程教育雜志,2018(4):20-26.
[5]詹青龍,楊夢佳.“互聯網+”視域下的創客教育2.0與智慧學習活動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5(6):24-31.
[6]徐小洲,倪好.面向2050: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建設的愿景與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18(1):53-56+103.
[7]張錦,梁海霞,嚴中華.電子商務專業教育融入社會創業教育的“精準對接”路徑研究——以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8(23):70-73.
[8]張忠壽,陸玉梅,唐子俊.學生讓渡價值導向的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模式探討[J].職業技術教育,2018(17):74-77.
[9]陳燁,賈文勝,鄭永進.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理性反思與模式構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170-17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865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