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科學化:教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如何更為科學地推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是我國教育現代化推進過程中亟須著力解決的重要議題。西方發達國家在教育循證改革方面的探索,為我國推進教育的科學化發展,進而實現教育現代化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為此,要牢固樹立科學施教、科學決策的意識,努力實現科學研究與教育實踐的結合,加大現代技術在學校辦學中的應用力度,以進一步夯實教育現代化的科學基礎。
  【關鍵詞】教育現代化;科學化;循證研究與改革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34-0057-03
  2019年2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這一綱領性文件重點部署了面向教育現代化的十項戰略任務,進一步明確了“科學設計,細化目標,分步推進”等教育現代化戰略實施路徑,對中國未來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做出了規劃。在這一過程中,如何以科學之觀念、科學之方法推進我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必然是教育現代化目標得以實現的關鍵因素和重要保障。
   一、當務之急:實現從經驗決策到科學推動的轉型
   與已經開創了“中國奇跡”的經濟發展一樣,中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亦可堪稱世界教育發展史上的又一奇跡。尤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更是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教育的卓越發展,已將我國變成義務教育全民皆享、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近九成、高等教育即將實現大眾化到普及化邁進的人力資源強國。
   在取得舉世矚目教育成就的同時,我們也須清醒地認識到,時至今日,如何更為科學地推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仍是我國教育現代化推進過程中亟須著力解決的重要議題。以“教育減負”這一熱議話題為例,人們對該話題的高度關注,主要是因為時下學生沉重的學業和升學負擔。這些負擔不但摧殘著孩子的身心健康,也使家長不堪重負,如大山般沉重的教育負擔已經成為整個教育乃至整個中國社會的“痛點”。這個“痛點”表明,人們在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競爭過程中,往往更傾向于用海量的時間、精力、金錢甚至健康來換取學業競爭的優勢。在控制住其他預測變量以后,PISA測試與調查的結果表明,中國孩子在課業上的時間投入,遠高于甚至數倍于其他國家的學生,即便是在課業競爭與文化背景相似的東亞地區,中國孩子的課業負擔也遠高于鄰國。
   同樣的境遇亦存在于我國教育改革中。無論是學校管理者還是一線教師抑或是相關部門的領導,對“改革”“教研”往往比較熱衷。但放眼望去,林林總總、各級各類的教研項目,花樣迭出的各種“教學模式”,層出不窮的諸多改革文件,有多少能夠真正落實到學生成長、教師發展與學校改進上,這卻鮮有科學的評價與論證。從決策環節而言,很多項目的設立、改革的推進都是基于對“熱點”的追逐、經驗的判斷、領導的意志甚至是“看上去很美”的情懷;從改革與決策的成效評價環節而言,很多成果也僅僅止步于辭藻華麗的“文本”。在堆積如山的各種匯報和總結材料背后,由于缺少“科學嚴謹的證據”,人們并不清楚,到底有多少舉措真正發揮了作用。
   在推進以優質均衡為目標的教育現代化發展階段,單憑經驗顯然難以支撐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夯實教育發展的科學基礎理應成為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的當務之急。
   二、他山之玉:科學化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強勁動力
   西方發達國家在教育現代化的道路上,已然先行。尤其是近幾十年來,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面對著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問題,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更為倚重科學研究證據,并在此基礎上推進教育事業發展的改革路徑。我國雖與西方各國在國情、教情上有所不同,但先進者的經驗和探索可為我國的教育現代化發展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
   以美國為例,2002年初布什政府頒布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該法案中,“基于科學的研究”一詞共計出現110次,體現明顯的科學決策傾向。同年頒布的《教育科學改革法》則將教育的科學決策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該法案規定美國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決策、各類重大教育改革舉措的出臺與科研項目的確定,均須得到“科學嚴謹的實證證據”的支持。不僅如此,為了強化教育科學研究,聯邦教育部還專門成立了教育科學研究院,其主要職責就是通過教育科學研究,為教育工作者提供改進工作、提高效率甚至實施教育問責的證據。奧巴馬政府期間,頒布的《每個學生成功法案》雖以州問責制取代原本的聯邦問責制,但依舊強調教育決策過程中科學證據的重要地位。該法案對證據的強度做出了明確界定,其循證決策(evidence-based decision making)的導向依然顯著。從美國教育改革的維度出發可以發現:科學決策是教育決策的目標和追求,“循證決策”這一新型教育決策理念在美國教育改革實踐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歐盟同樣重視證據在教育決策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比如,在財政運轉“緊預算”的情況下,歐盟委員會教育與文化專署大力支持“歐洲循證教育政策與實踐”項目(Evidence Informed Policy and Practice in Education in Europe,EIPPEE),投入巨資推動各成員國基于證據開展教育改革和教育實踐改進,提高教育的效率與質量。
   而更具全球影響力的、基于實證證據推進教育改革與改進的項目,則當屬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起并實施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PISA項目之所以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的青睞,其原因就在于該項目采用了最為權威和科學的評估方式,通過大規模的國際比較,去探索教育規律,據此證明哪些教育教學實踐更優。PISA項目不僅推進了教育決策的實證轉向,更使基于證據的教育改革成為全球教育發展的主流。
   三、應為之策:夯實教育現代化的科學基礎    有鑒于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先驗,我們認為,基于證據的科學化改革理應是教育現代化的題中之意。要使教育現代化進程真正行進在科學的軌道上,尚需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出持續努力:
   第一,要牢固樹立科學施教、科學決策的意識。如前所述,就整體而言,我國目前的教育改革與發展,還基本處于“前科學”階段。一個突出的表現即在于,一些教育改革和決策都是基于經驗、情懷而非科學的證據。在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須實現更高的教育教學效率,培養出更高質量的人才,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優質教育的迫切需求。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決策和教育教學工作尊重科學規律,運用科學手段,實現科學發展。尤其在涉及重大決策和改革時,應堅決避免拍腦袋、憑激情、靠經驗的工作模式,而是在扎實調研、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推動由經驗決策到科學決策的轉型。
   第二,要努力實現科學研究與教育實踐的結合?;诳茖W研究推進教育改革與決策,是西方發達國家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經驗,將教育現代化建立在科學研究基礎之上,需做好以下三個方面工作。首先,應當加大教育科學的研究力度,搞清高效教學的內在機制。其次,應加大教育領域的智庫建設,充分發揮各級各類科研院所的助力作用,以科研成果服務教育科學決策。最后,進一步強化教育數據庫的建設,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科學研究之所以發達,強大的數據支持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有鑒于此,我國除了進一步強化國家統計部門的常規教育數據統計外,還應建立類似美國、歐洲那樣的教育縱向跟蹤數據庫,并向研究者開放,改善教育科學研究的數據條件。
   第三,要加大現代技術在辦學育人過程中的應用力度。技術進步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有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包括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5G通信等在內的新興技術,有效提高了教育效率,推進了教育教學模式的優化改進。在教育現代化的實現過程中,各級各類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應該主動擁抱教育技術的進步,探索在現代化技術條件下,如何實現更為高效和公平的“美好教育”。需要指出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固然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實現教育技術裝備的升級換代,但正如很多研究所發現的那樣,相比于硬件的投入,教育技術若要真正發揮作用,還需在實踐應用方面多下功夫。讓教育管理者與師生真正適應技術的變革,主動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通過教育技術推動教育變革,是讓科技在教育現代化過程中發揮作用的關鍵所在。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8930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