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方案背景下對基礎教育改革實踐的再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江蘇新高考方案既是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實施銜接的重要依據,也是直接影響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政策,凸顯了高考改革和基礎教育改革的協同照應,引導全社會建立對“教育公平”的普遍認同,在平衡高中課程的基礎性和多樣性,規范引導高中學生的科學選科,持續優化創新師生的評價機制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關鍵詞】江蘇新高考方案;高考制度綜合改革;基礎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34-0013-05
高考作為適應我國現階段國情的考試制度,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選拔人才,推動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人力資本基礎。2014年9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對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做出全面部署。作為全國第三批啟動高考綜合改革的八省市之一,江蘇省積極借鑒第一、二批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省市成功經驗,充分考慮本省現行高考模式、基礎教育發展水平、高等教育和學科專業布局等因素,制定并發布《江蘇省深化普通高??荚囌猩贫染C合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新高考方案)。新高考方案既是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實施銜接的重要依據,也是直接影響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政策。因此,需要梳理新高考方案的政策要素,研究分析其與基礎教育改革的關聯影響,形成對我省基礎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全面深入的認識,這將有助于我省教育改革以堅實穩定的步伐不斷前行。
一、新高考綜合改革要義
此次江蘇高考綜合改革從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實行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積極推進高等職業院??荚囌猩母?。到2021年,全省初步建立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高??荚囌猩贫?。
(一)新高考方案的基本原則
新高考方案確立四項基本原則:一是堅持立德樹人導向,旨在遵循教育發展和人才成長規律,堅持正確育人導向,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扭轉唯分數、唯升學的評價導向,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把立德樹人融入教育教學各環節,貫穿教育考試評價全過程,促進高中教育和高考協同育人,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選拔機制。二是確保公平公正公開,旨在完善制度,形成全面監督機制,切實保障考試招生公平、公開、公正,回應人民群眾關切。通過合理安排考試科目和時間,在統一高考的基礎上深化改革,追求更高水平的公平。三是提高人才選拔水平,旨在增加學生的選擇權,增強高校與學生的相互選擇的多樣性和匹配度,促進選才更加科學。四是注重系統綜合改革,旨在抓住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這一教育綜合改革中的關鍵點,統籌謀劃高中教育教學改革和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促進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二)新高考方案的核心內容
高考綜合改革是對高考招生制度的整體設計,涵蓋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高考考試科目、綜合素質評價、高考招生錄取、高職院校分類考試等五個方面的改革內容,具有綜合性、全面性、系統性。
1.進一步完善了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突出學業水平考試的重要性。
堅持繼續發揮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監測學生學業成就水平和學習程度的功用,作為學生畢業的重要依據,還將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納入高校招生選拔體系,作為學生升學的重要依據。強化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生個體發展、高中教育質量提升、高??茖W選才等方面的指向和意圖。通過合格性考試和選擇性考試在考試目的、考試科目、考試內容、以及成績呈現和使用方面的協同,推動高中課程實踐上“強化基礎”和“突出個性”的統一。
2.進一步建立健全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主要內容、實施程序和使用規范。
通過學生在有關活動中的具體表現來反映德智體美勞發展情況和個體特長,突出體質健康和綜合實踐活動的要求。新高考方案明確“真實記錄—整理遴選—公示審核—形成檔案”的實施程序。新高考方案中的綜合素質評價既是高中學校用于學生教育的方式,也作為學生升學的重要參考,以學生個人檔案的建立為前提,將高中學生綜合素質檔案的具體使用權進一步讓渡于高校。高校在統一考試招生中,根據學校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要求,制定綜合素質評價辦法,并提前向社會公布;高等學校在考試招生中,將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選拔錄取參考、納入綜合評價內容。
3.進一步深化統一高考考試科目和招生錄取模式的改革。
新高考方案中,計入高考總分的考試科目為“3+1+2”,第三批八個省市統一采用此模式。這一模式意圖體現高校人才培養需求、普通高中教育教學實際、學生多樣化發展訴求和新老方案平穩過渡的科目設置目的。高考總分由統一考試科目語文、數學、外語成績和選擇性考試科目成績組成。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等4門再選科目將原始分按照統一規則轉換成等級分后,計入高考總分,較好地解決不同再選科目之間成績的可比性和可加性問題。
新的錄取方式中,按照物理等科目類、歷史等科目類,分列計劃,分開劃線,以平行志愿方式投檔;合并一本二本批次,探索投檔模式的改革試點,進一步增加高校招生和考生錄取的雙向選擇機會。
4.建立和完善高職院校分類考試招生制度是新高考綜合改革的重要舉措。
由于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的辦學定位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發展,兩者在人才培養目標、過程和模式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將高職院??荚囌猩c普通高校相對分開,有利于高職院校進行技術技能型人才選拔和培養任務的實現,更好地形成自身辦學定位和育人特色。通過高職分類考試錄取的學生,可不參加統一高考,實現學生的合理分流。改革后,將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方式和選拔制度,使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或高職分類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檔案。 二、新高考方案催生對基礎教育改革的再思考
(一)高考改革和基礎教育改革的協同照應
高考改革和基礎教育改革同屬教育改革的重要領域,兩個方面相互關聯、彼此影響,需要在改革路徑中協同照應。高考改革與基礎教育改革作為探索性的教育改革行動,也必然受到來自教育內外諸多關聯因素的影響。無論是高考改革還是基礎教育改革,其實都是龐大的社會變革體系中的一個子系統。故而,將高考改革與基礎教育改革結合起來,才能在兩者的不斷發展中尋求動態平衡的變革路徑。換言之,對于高考改革或基礎教育改革的思考范疇,僅局限在各自改革的子系統內部是難以取得顯著成效的,需要考慮子系統外的各種復雜因素,這實際上也是包括教育領域在內的我國諸多領域社會變革的普遍經驗和規律。筆者認為,一方面從新高考方案照應全省教育改革整體,通過抓住高考綜合改革這個“牛鼻子”,是對我國教育“大高中小幼一體化”全鏈條改革的整體謀劃、系統設計的關鍵所在;另一方面,站在基礎教育的立場上看待高考改革,高考必須肩負起導航基礎教育發展的使命,必須擔當起催生優質基礎教育資源的重任,通過高考評價功能和選拔功能的協調分化,努力破解高考與基礎教育間的簡單聯結,用高考改革助推基礎教育本性的彰顯,呈現出我省基礎教育異彩紛呈的發展局面。
(二)全社會建立對“教育公平”的普遍認同
追求教育公平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高考改革始終朝向更加注重公平、科學選才、全面育人的方向發展。本次高考招生制度綜合改革愈發凸顯公平價值取向。根據我省現階段高中段學校教育現狀和學生個性初顯、專長初露的群體特征,通過“學生根據高校的要求,結合自身興趣特長”“選擇性考試成績以分數呈現”等改革內容體現教育公平。持續推動高中生評價從依賴單一的高考成績轉向“兩依據一參考”,結合江蘇實際,在持續改革統一考試招生錄取模式、完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的同時,對全面推行綜合素質評價、綜合素質檔案的使用做出明確規定,并持續深入實施高校招生“陽光工程”。這些政策要素有利于社會從表面的分數平等轉向對學生個體發展內涵的追求,即:為不同興趣才能的學生提供不同的發展空間;給同樣的學生提供同樣的受教育機會;為制度框架下的不利群體提供一定程度的補償教育。
(三)平衡高中課程的基礎性和多樣性
高中教育是介于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的階段性教育這一定位,決定其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個體全面發展的基礎性,又必須回應大眾與精英、基礎與分流、規范與選擇、均衡與特色的關系平衡問題。學生參加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實施的所有學科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考查,以衡量高中學生達到國家規定學習要求的程度,引導學生認真學好每門課程,避免嚴重偏科,保障高中教育教學質量。同時,新高考方案取消文理分科,根據高校招生要求和學生發展需求,按照物理等科目類、歷史等科目類開設學校課程。通過學校課程調整,增強對部分課程的選擇性,各學科分類別、分層次設計多樣的、可供不同發展潛能學生選擇的課程內容,以滿足學生對課程的不同需求。在學校教育層面,在面對多層次的學生個體發展需求時,充分重視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階段教育的基礎性和多樣性:一方面要按照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各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幫助學生達到高中學生學業質量標準,保障高中教育指向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性;另一方面要尊重高中學生個體差異的客觀性,在綜合考量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深入研究課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基礎上,通過創新學校課程管理形成教育合力,加強學科課程的設計規劃來優化調整課程結構,在課程層面上提升學校內涵發展。
(四)規范引導高中學生的科學選科
新高考方案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改革,需要積極研究應對當前學科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站在全面育人、公平選才、科學選才的立場,為學生、家長提供客觀、準確、科學、及時的咨詢服務。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化進程中,學校應認真研究方案,結合實際情況,形成完善的選科制度,加強對學生學業生涯的規劃指導,合理設置各門課程,用實事求是的態度向學生和家長介紹學校課程開設情況、選科程序、適合的學生對象和任課教師情況等。幫助學生對整個高中課程的開設情況和高考評價方案有深入了解,有助于學生依據學校課程確認適合自己的選修和選考科目。需要指出的是,要高度關注并防止“再選科目時,出現的選考人數比例懸殊”的極端情況出現,并將由此帶來的教育輸出風險控制在可控范圍之內,消除改革實際結果與預期之間的偏差。教育業界關注的選科人數比例問題,受高校人才選拔機制、基礎教育育人機制和社會發展人才需求等關聯因素的影響。選科人數比例懸殊問題,需要在持續深入研究基礎教育育人機制、高校人才選拔機制和社會發展人才需求三者關聯性的基礎上才能得到真正破解。此外,各學科的課堂教學需要進行教學流程再造,開展合作學習,通過教與學方式的優化,激活創生各學科教學的新常態,真正落實新高考方案和課程改革方案,實現全面育人、科學選才的矢量統一。
(五)持續優化創新師生的評價機制
高考的評價功能映射到基礎教育課程實踐的各環節。評價機制和方式是影響師生行為的重要因素,持續優化和創新對教師和學生的評價機制,也是高中學校實施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在邏輯。學校建立對教師過程性與結果性相統一的綜合評價體系,主要從三個方面著力:一是對教師創新意識的評價。教師要加強自身的創新意識,為學生創設寬松、民主、富有創新精神的創造氛圍。二是對教師綜合學科素養的評價。教師的學科素養具有立體性、時代性和前瞻性,尤其要評價教師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更新能力以及校本課程開發能力等。三是對教師培養個性化學生能力的評價。教師要重視學生個體差異,能依據學生實際,充分挖掘不同學生的潛力,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學習內驅力。
基于多年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高考實施綜合素質評價的教育實踐,學校除了傳統的以紙筆考試作為評價學生能力的方式之外,往往通過制定各種評比、評價條例來引領學生的個性化、特色化發展。高校招生除綜合考查學生的個性特點、發展潛能以及學生對學校未來的可能貢獻等因素外,注重學生學業成就應是高中學校常態化學生評價的重要內涵。基于新高考方案中的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對于學生評價要理清學生綜合素質與學業成就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充分重視對學業成就的評價,防止對綜合素質評價在實踐層面的誤讀和誤解,杜絕將綜合素質評價等同于“非學術性能力”評價的片面認識和實踐。要強化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過程性評價,創新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評價手段。優化創新學生評價機制,從學生評價范疇上涵蓋“學術性能力”和“非學術性能力”。兩者有機結合、整體協同。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893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