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產學研用的協同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培養具有協同創新能力的人才對于促進我國社會和高校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了解我國各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現狀,構建“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機制,這將會給高校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我國高?,F行人才培養機制與“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需求不符,這就需要高校因地制宜地進行改革和完善。
關鍵詞: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05C-0057-04
近幾年來,“政產學研用”各方都已經展開了多種形式的合作,也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在合作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大學生就業難是眼下亟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想要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改革和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探索高校、政府、企業等各主體多方協力、各自充分投入有效資源、共同開展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健全培養體系,制定出較為完善的利益互享、成果共享、風險共擔制度,從而培養出更多的協同創新型人才。
一、政產學研用形勢下,協同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現狀
(一)人才培養體系的發展現狀
首先,在當前政產學研用各環節中,普遍存在著很多問題,尤其是產學結構問題。隨著高等教育趨向于普及化,學校科技工作者作為高校科技研發的主力人員,擔負著大量的教學任務,根本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精力開展校企合作。同時,又缺乏產學研主體的參與,再加上組織形式過于傳統,學科結構比較單一,導致學??萍紕撔氯瞬畔萑搿皢螛屍ヱR”戰斗的局面。即便是“產學研結合”的項目,在研究中,也會缺乏信心,資源和人才等方面缺乏協調統一,普遍都是各自負責完成相應的任務。其次,人才培養模式單一,評價方式不科學。各高校雖然提出并實施了多種培養模式,但是大體都是相同的,只重視實習基地的建設,而忽視對實習基地的使用;只注重課堂教學時間,而忽視實踐教學的過程,開設了大量的驗證性實驗,缺少創新性的實驗,課程設計也只是走走形式,論文內容空洞,對培養人才質量并沒有建立起相應的評價機制,導致人才培養質量越來越低。
(二)人才培養體系的發展趨勢
首先,人才培養模式開始從“產業、學校和科研機構”三方相結合轉換成為多方協同模式。充分發揮各方的優勢,將開發、研究和生產相結合,形成統一的協作系統,并在具體實踐中充分發揮各自的長處。在現代信息時代背景下,為了能夠滿足創新型社會發展的多樣化需求,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在建設創新平臺、設立獎勵政策中充分發揮了作用,在確保用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同時,也更加全面地發揮了各用戶在協同創新中的作用,所以,應重視“政府”“用戶”在培養人才中的作用,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從單一型向復合型轉變。其次,培養人才規格從單一形式向多元形式轉變。相對來講,傳統人才培養模式過于單一,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高校的發展。當前,我國各大高校已意識到這一問題,也開始改進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各類型人才需求的差異,聘請業界精英和其他院校的專家共同組成專家委員會,共同商討和研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教育改革方案等,人才培養規格也開始由應用復合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向多元化人才轉變。再次,合作模式開始由單方受益向各方平均受益轉變。在傳統合作模式中,成果、專利等利益屬于企業,這種單方受益局面降低了高校參與合作的熱情。在現代多方合作中,企業在獲取科技成果轉化的利益時,高校也可以得到相關成果的利益,在確保雙方獲利的基礎上,大大提高了高校參與產學研的積極性。
二、政產學研用的結合,協同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的對策
(一)形成以“理解尊重、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思想
突破傳統教育模式,由以創業教育為主的教學模式轉換成為以創新創業為主的現代教育模式,形成以“理解尊重、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思想,以塑造學生個性為前提,以學生積極參與為目的,營造出學生勤于思考、追求真理的求知氣氛,形成創新、好學、向上的良好學風。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教師做到尊重和包容學生,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與學生的接觸和交流,掌握每位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征、價值取向等,從而做到因材施教,結合每位學生的差異,運用不同的培養方式,充分發揮學生自身主觀意識的能動性,展現自身的個人價值。教師在發現學生特長和優勢后,尊重每位學生的習慣,通過啟迪和熏陶,確保學生可以逐漸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同時,教師也應及時掌握學生心理動態,引導學生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能夠自覺抵制一些不良信息的侵蝕。對于學生遇到的困難,教師應幫助學生努力克服,提高他們的抗挫折能力,積極走出困境。
(二)夯實學生專業基礎,提高學生研究能力
在政產學研用結合的基礎上,實施人才培養模式,這樣既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也提高了跨專業和跨學科學習的效果。大部分學生在創新創業實踐中,可以發現自身在學習中的不足,可以有針對性地拓展自身的知識面,自覺選修企業管理、電子商務、國際貿易等課程,選擇攻讀輔修學位。學生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成績都會得到明顯的提高。學生基礎理論知識扎實、研究能力較強、綜合素養也較高。在校期間發表論文數量和申請發明專利比例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其中也有很多學生考上了重點大學的研究生,就業率逐年提高。在學生畢業之后,無論是選擇就業,還是選擇繼續深造,都表現出具有較強的適應力和競爭力,獲得了相關職能部門的認可和贊美。在本科階段扎實的專業基礎學習中,無論是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還是團隊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使學生在研究生時期可以快速開展高水平、高技能的研究工作,并可以研究出更多的成果,在充實自身的同時,提高了自身的專業技能,為將來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梁之才做好充足的準備。
(三)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在實踐教學活動過程中,應改革教學方式方法,重視素質教育和實踐教育的融合,重視課堂教學與自身體驗的融合,系統知識與專題講座的融合。應轉變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采用“興趣引導”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學習熱情。教師運用層層引導的教學方式,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如案例法、調研法、模擬課題法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教學方式,注重產學研用結合的有效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在教學時間上,貫穿于本科階段的全過程,確保四年的持續性;在教學空間上,跨越校內與校外、課堂與課外,在拓展實踐教學空間的基礎上,大大拓展教學時間,從而加強人才培養質量。從大一第一學期開始,將學生分成為若干個團隊,以實驗室作為教育教學的基地,結合“混合式”、“啟發式”和“互動式”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自主獨立學習,注重團隊合作,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提高他們的合作精神。引導學生刻苦鉆研、大膽嘗試、敢于創新、求真務實,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提高他們的創業水平。以實驗教學為基本例子,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在教學過程中的啟發和指導,引導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獨自積極參與到實驗操作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驗機會,加強他們對實驗過程的了解和掌握。充分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出實驗設備的組成結構和工作原理,講解在實驗中應注意的基本問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實驗室教學效果;設置形式多樣的實驗類型,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實驗中,在實驗室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增設選做實驗、自擬實驗,增加一些研究性的實驗或者綜合性的實驗,增強學生研究的興趣。在創新性實驗中結合現代科學創業的成果,形成從模仿實驗逐漸發展到開發研究的層次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確保學生全面發展。
(四)提高學生的創業熱情,幫助學生實現創業夢想
重視大學生創業教育,支持和鼓勵大學生積極創業,共同合作和分享研究成果,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力量去服務社會。既需要經常開展一些常規性的職業技能大賽活動,也需要開展一些創業實踐。高校提高產學研用合作,重視產學研用合作,注重建設和管理科技示范基地,成立“創業教育中心”,吸引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到合作企業及進駐企業的管理中。創新創業教育提高了學生創業的積極性,也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運用能力,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創新創業教育所發揮的作用越大,越能激發起學生創業的熱情。很多學生在掌握扎實的創業理論知識后,積極投入到創業行列中,在校內成立“創業工作室”“創業團隊”,這些組織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大學生的創業水平,增強了他們創業的信心。有的大學生進駐到“創業園”中開展創業孵化,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轉換速度,也賦予“政產學研用”結合新的涵義。我國政府和高校都在營造出一種以創業為光榮的社會氣氛。在這樣的形勢下,大學生創業人數比例逐年增加,不但解決了自身就業的問題,而且緩解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目前,我國有很多學生在畢業之后,選擇創業,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和創業熱情得到顯著的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每年都會有大批的畢業生選擇創業,從而實現自身的創業夢想和人生價值。
(五)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拓展學生的科學視野
在訓練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技能中,科技競賽與科技活動是主要平臺,大學生在各種技能競賽活動中,體現出較強的知識運用能力和學習能力。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意識到第二課堂教育的重要性,創新意識和研究意識顯著提高,踴躍報名參加到各項競賽中。如,創業計劃大賽、創新性實驗大賽、數學建模競賽、職業辯論賽等,獲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獲獎數目也明顯增加,充分體現出大學生較強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學生利用自身的課余時間,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積極參與到學校舉辦的食品文化節、創業文化協會、營養保健協會等社會實踐活動中,在擴大自身交際圈的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綜合能力。此外,結合各專業的特點,積極開展與專業相關的系列活動,并與一些認證機構展開合作,提供給學生更多實踐和學習的機會,鼓勵和支持學生參與到各項技能考試中,考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另外,可以開展學科競賽。本校學生通過與其他高校學生同臺競爭,可以深度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欲望,使他們在競爭中不斷提高自身,超越自我。因此,各高校應該聯合舉辦學科競賽,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學習的信心,在競賽中找尋到學習的動力,在競爭中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六)整合校內有效資源,實現多方主體共贏
促使高校教學科研及龍頭企業產學研合作的優勢充分發揮,以企業研究技術為根本,學校與企業共同建立起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有效的平臺。同時,建設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為他們展示自身科技成果和實踐能力提供平臺。高校應加大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建設力度,提供給建設基地充足的經費,確保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服務。拓展大學生創業就業渠道,縮短學生與企業間的差距,讓學生將自身所擁有的專業知識直接應用到具體實踐中,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從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這樣無論是今后選擇創業,還是選擇就業,都會得到社會的肯定和認同。另外,高校應與國內科研院、重點院校等建立起長期合作的關系,讓學生在校期間,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科學技術和研究成果,可以接觸到最先進的、最完善的實驗設備,拓展眼界,提高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中增強社會責任感,使他們意識到自身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應該在促進社會發展中積極貢獻出自身的全部力量。產學研用相結合,構成了完善的、科學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在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上,實現了各職能主體的共贏。
三、結語
“政產學研用”的實施促進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但也出現了很多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政府、高校、企業等各主體應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以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為目標,建立健全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更多的創新創業人才,以此更好地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海建.基于協同創新思想的創新型人才培養[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2(16).
[2]李忠云,鄧秀新.高校協同創新的困境、路徑及政策建議[J].中國高等教育,2011(17).
[3]王崇舉,鄭旭熙,曾慶均.突出開放教育和全程實驗教學的經濟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踐[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9(16).
責任編輯:曹鴻驊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898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