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激活 修正 自學 體驗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面積單位》一課的教學,既是學生空間認識從線到面的飛躍,又是后續學習幾何知識的重要基礎。教師從激活、修正、自學、體驗四個維度展開教學,旨在探究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構建面積單位概念的策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真正習得數學知識。
  [關鍵詞]激活;修正;自學;體驗;面積單位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8-0003-02
  【課前思考】
  第一,學生心目中的面積單位是怎樣的?學生在生活中已有哪些有關面積的經驗?哪些知識經驗能促進或干擾學生對面積單位的學習?
  從前測中了解到,學生對面積單位的統一有所感悟,但對面積單位的了解較模糊,沒有形成正確的表象。因此,如何更好地幫助學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準確概念,無疑是教學的重、難點。而且,由于在較長的時間里,學生學習和了解的測量知識都與長度有關,積累的都是一維空間的活動經驗,所以相關數學知識和方法的負遷移影響幾乎不可避免。
  第二,從學生的學習視角出發,該選擇怎樣的教學方式,推進面積單位的教學呢?
  課堂中,面積單位的教學以怎樣的順序和方式展開?是逐一學之,還是三者同學?學生對面積單位和長度單位的混淆不可避免,教師又該如何直面學生的認知現實,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淡化對概念的咬文嚼字,強化面積單位的建立,并借助多種活動,引導學生在不斷修正錯誤中形成概念的準確表象呢?
  基于上述思考,我和我校的數學研課團隊對這節課的教學進行了實踐探究,現選取其中的片段與大家分享、探討。
  【教學實踐】
  片段一:激活經驗,自學課本——初步感知面積單位
  1.激活經驗
  師:這節課,我們來認識面積單位。你們有誰聽說過面積單位?(一小部分學生舉手)你們聽說過哪些面積單位?是在哪聽說的?
  生1:我聽說過“厘米”。
  生2:“厘米”是長度單位,“平方厘米”才是面積單位。
  生3:對,我也聽說過“平方”,買房子的時候會講到。
  生4:我還知道“平方千米”。
  ……
  2.自學課本
  師:看來,大家對面積單位有一些了解,但你們說的都對嗎?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它們是怎樣規定的?請自學課本第51頁的內容。(生自學課本)
  師:通過自學,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5:我知道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它們都能用字母表示。
  生6: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
  師:你知道的真多。這三個單位都是用什么圖形來規定的?
  生7:正方形。
  師:哪個正方形的面積最大,哪個最???
  生8:1平方米的正方形最大,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最小。
  ……
  [思考]上述環節,教師開門見山地請學生介紹聽說過的面積單位,旨在快速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事實上,學生對面積單位的了解并不多,有些甚至是模糊的認知,所以教師讓學生先自學。通過自學,學生會對面積單位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和感知,然后尋找不同面積單位間的異同。這樣教學,既引導學生溝通了不同面積單位間的聯系,又明確了它們的區別,為后面的深入探究奠定了基礎。
  片段二:活動體驗,修正完善——深入感悟面積單位
  活動1:找標準
  師:(給每人分發一個透明袋子,里面裝有五個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它們到底有多大?你能從這些正方形中找出標準的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嗎?(生紛紛動腦思考,但找到的標準不同)
  (1)探究建構。
  師:怎么證明自己找的就是1平方厘米?
  生1:量一量正方形的邊長,看是不是1厘米。
  師:那就請你來驗證一下。(找對的學生很興奮)
  師:(采訪沒找對的學生)現在你知道多大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了嗎?
  生2: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
  師:如果再給一次機會,你肯定不會找錯了。(生面露微笑地坐下)請大家繼續驗證1平方分米。(生動手操作)
  (2)想象建構。
  師:有找到1平方米的嗎?為什么?
  生3:1平方米很大,這個袋子根本裝不下。
  師:那請大家閉上眼睛,想象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活動2:創造1平方米
 ?。?)創作體驗。
  小組合作:第一,利用材料想辦法創造出1平方米;第二,比一比哪個組做得又快又標準;第三,展示作品。(學生各組立刻分工行動,有的用超大的廣告紙量一量、剪一剪;有的用幾張報紙量一量、拼一拼。完成后,小組同學一起把作品掛在展覽區里)
  生4:我們組用報紙拼出了1平方米。
  生5:我們組用廣告紙剪出了1平方米。
  ……
 ?。▓蟾鎻d的四周掛滿了學生小組創造出的1平方米)
  師:你們真的太能干了,創造出了1平方米?,F在你們有什么感受?
  生6:1平方米真的很大,比一張課桌還大。
  生7:我們創造出了1平方米,感覺自己很厲害。
  (2)修正完善。
  師:那你們能用手勢表示出1平方米的大小嗎?
 ?。ㄓ械膶W生認為將兩手臂伸直就是1平方米,馬上有學生提出反駁)
  生8:我覺得這不是1平方米,而是1米。
  生9:1平方米應該是一個正方形。  ?。ㄓ谑菍W生紛紛調整手勢,改為兩手框一框,形成一個正方形)
  生10:還可以4個人手拉手圍成一個正方形。
  師:大家再想想,1平方米里能站幾個小朋友?(生實踐后,發現1平方米里能站12個同學)
  活動3:尋找生活中的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
  ……
  [思考]上述環節,教師提供結構化的探究材料,通過整體建構、創作體驗等途徑,同時教學三個面積單位。而且,教師在教學中著重突出1平方米的認識,因為對學生而言,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面積單位比較小,容易想象,建構概念要比1平方米的簡單,所以1平方米的教學要放慢、放大。同時,通過創造1平方米的環節,學生經歷了找、驗、比、剪、拼、圍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的活動過程,體驗深刻,對所學概念形成正確的認識。然后教師提問“那你們能用手勢表示出1平方米的大小嗎”,有的學生認為將兩手臂伸直就是1平方米了,由此引發質疑。于是學生紛紛主動調整手勢,在不斷的自我探究中修正經驗、完善表象、豐富認知。最后,教師的教學并未就此止步,而是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不斷引導學生向形、面的屬性靠近,這也正是面積單位的本質所在。
  片段三:應用提升,對比明晰——深化面積單位
  出示題目:填上合適的單位。
  A.練習本的面積約4( )。
  B.一張郵票的面積約6( )。
  C.學校操場的面積約420( )。
  D.一支鉛筆長約8( )。
  生1:練習本的面積應該是4平方分米,因為1平方米很大,所以練習本的面積單位不可能是平方米,而4平方厘米只有4個指甲蓋那么大,又太小了。
  師:他通過想象4平方厘米、4平方分米、4平方米的實際大小來選擇正確的面積單位,這是個好辦法。
  師:那一支鉛筆長多少呢?
  生2:這里應該填“8厘米”,因為這里說的是長度,而不是面積。
  師: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到底有什么區別?
  課件演示:
  師:現在,你們知道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有什么區別了嗎?
  生3:長度單位指物體的長短,而面積單位指物體面積的大小。
  師:看來,你們對面積單位已經有了深刻的理解?,F在,請大家大膽地猜測一下,1平方米里有幾個1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里又有幾個1平方厘米?
  ……
  [思考]在較長的時間里,學生學習和了解的測量知識都與長度有關,這就勢必會混淆面積單位和長度單位。因此,上述環節,在面積和長度單位的選擇中,教師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比較,然后通過課件的直觀演示,使學生深刻地體會到這兩種計量單位的區別和聯系,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接著,教師把三個面積單位進行重疊對比,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面積單位大小的不同,使學生體驗到相鄰面積單位間的差異,為后面學習單位的進率積累了活動經驗。
  【課后反思】
  理解概念是一個主動參與、反復加工的復雜過程,而學生學習面積單位前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模糊認知,所以面積單位的學習是學生在不斷修正錯誤中形成準確概念的過程。因此,教師不僅要深入理解數學概念,對其內涵和外延有準確的把握,而且對概念所處的知識結構要有充分的認識。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已有的知識經驗,設計有序的、多形式的、富有挑戰性的體驗活動,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積極思維、探究,逐步建立清晰的單位概念,從而促使每一位學生真正掌握概念、發展智力、形成能力,實現有效的數學概念教學。
  (責編 杜 華)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9317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