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基于學情分析的借班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面對借班上課,學情分析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可在設計教案時,通過預測分析學情;在課堂教學時,通過學生表現分析學情;在教學結束時,通過總結回顧分析學情。學情分析是教學的出發點,能夠使語文教學更高效。
[關鍵詞]學情分析;借班教學;預測;學生表現;總結回顧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6-0072-02
在我縣教學評選活動中,有位教師借班上了《虎門銷煙》一課。課上,學生啟而不發,課堂氣氛沉悶,教師遭遇冷場。課后交流時,執教教師說這節課他在自己的班級已經講過,當時課堂氣氛非常好,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描寫虎門銷煙情景的句子,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讀出人們的激動與振奮,學生通過做批注的形式寫感受,通過聯系上下文、抓重點詞句等方法走進文本,和文本充分對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會了讀書方法,在對四字詞語的理解運用中提升了遣詞造句的能力。
為什么一換班級,原先的教學設計就不合適了,教學效果出現了如此大的反差呢?答案不言自明,問題出在教師借班上課前沒有進行學情分析,沒有做到以學定教。學情是學生學習的基礎、興趣、習慣和經驗等。奧蘇貝爾認為,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借班上課,學情分析顯得尤為重要。下面,筆者以蘇教版四年級上冊《虎門銷煙》一課為例,談談如何通過學情分析讓借班教學走向高效。
一、設計教案時,通過預測分析學情
20世紀8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舒爾曼提出,教學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實際上,缺少對學生的理解和尊重,缺少對學生主體地位充分體現的設計,無論如何都是失敗的”。借班上課,如果時間相對充足,建議教師先引導學生根據學習清單進行自主預習和自我評價。教師再通過查閱學生的自主學習清單,根據課程標準和自己的經驗進行學情分析。比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什么問題、困難,在思考、解決某一問題時,學生可能會怎么想、怎樣說及說到什么程度,如果學生答錯了、說偏了怎么辦,不會回答怎么辦,等等,這些都需要通過預測來設想,設計出相應的對策。有時一個知識點的教學還應有多種對策、方案,以不變應萬變。
《虎門銷煙》一課,筆者預測到會有學生因關注不到銷煙場景的詞句,不能“走進”當時的場景,所以朗讀時會情感不到位。于是,筆者運用了以下的處理方法。
師:請同學們畫出描寫虎門銷煙場景的句子,用做批注的方式寫寫圍觀者當時是怎么想的?
學生按要求讀書、做批注,交流找到的句子及批注內容,并試著通過朗讀把感受讀出來。
1.如果朗讀情感很到位。
師:請問你是怎么讀得這么好的?能分享一下你的辦法嗎?
師:謝謝你的分享,誰能用他的辦法也來讀一讀?
師:看來,讀書時如果能抓住環境描寫中起重要作用的關鍵詞語,我們就能走進“場景”,讀出語氣,讀出自己的理解。
2.如果朗讀情感不到位。
師:老百姓為什么激動地“跳哇”“叫哇”?想一想鴉片的危害,再試著讀讀這句話。
3.如果朗讀情感還是不到位。
師:誰能來幫助一下這個同學?用誠懇的語氣讀讀這句話。
(再不行,教師范讀,學生練讀)
4.師:“銷煙整整持續了二十三天?!蹦阌X得讀這句話應該重讀哪個詞語呢?聯系上文想一想。
師:看來,讀書時要注意聯系前后文才能讀明白文章,才能走進當時的場景和人物的內心。
筆者預測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設計教學指導時可以引導學生對題目進行質疑,以銷煙為線索進行概括,也可以按照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來進行概括,還可以直接讓學生運用文中的四字詞語寫一段話。對學生來說有難度的內容,教師可以先利用課文這一語境,設計一個選詞填空的題目,如果有時間,再讓學生練習用上這些詞語介紹一處旅游景點。經驗證明,教學設計時,教師的學情分析做得越細致,把握得越準確,課堂上就越能關注到學生的方方面面,學生也能學得更扎實、更高效。
二、課堂教學時,通過學生表現分析學情
教學設計是教師實施教學的路線圖,是一個基本的框架,體現了教師對課標、學情及教材的研究和把握。課堂教學是動態的、隨機生成的一個過程,千變萬化,所以教學設計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準確而全面地把握學情的,何況借班上課也沒有那么多時間讓教師詳細地分析學情,更多的時候要靠教師在課堂上通過觀察學生的表現,隨時進行教學的調整。例如,借班上課的教師在執教《虎門銷煙》時,所教班級的學生不會根據題目進行質疑,這時,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展開想象,進行猜讀。
師:如果是老師,我第一次看到這個題目,首先會想,既然這是一篇記事的文章,那作者會按照什么順序來記敘這件事呢?
師:如果是你,看到這個題目,你又會提出什么問題呢?
再如,在要求學生做批注、寫感受這一環節,雖然教師示范了兩個例子,但學生以前沒有進行過這類練習,結果只有少數幾個學生在書上寫了簡單的批注。從這里可以看出,學生還沒有讀好文章,可能連讀通都沒能做到。這時,教師就應該停下來,引導學生一遍一遍地讀書,直到讀通、讀順、讀熟。遺憾的是,教師沒有學情意識,缺少重新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的勇氣,沒有停下來調整自己此前的設計思路,而是咬定教學設計不放松,被教學設計所“綁架”,沒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斷,這樣教學的效果自然不會好。
三、教學結束時,通過總結回顧分析學情
教學設計要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原則,教學結束前,教師應對學生整堂課的學習情況進行一次總結回顧:或回扣課題,升華主題,補充內容,豐富積累;或有針對性地出幾個檢測題,當堂或課下檢測學生對課文內容和學習方法的掌握情況。在檢查學生的字詞預習和課文朗讀情況時,筆者發現“收繳”“應邀”這兩個詞語,學生讀得不流暢,“水泄不通”中“泄”的讀音不對,雖然執教教師授課當時就進行了糾正,但學生在后面的學習中依然不時出錯。針對這一學情,筆者建議結課時教師可集中把這些詞語或短語標示出來,進行鞏固強化,或者在下節語文課的復習環節進行抽查。這樣一來,教學不僅能做到教過、教對,還能盡量保證教會。
再如,從總結學習方法這個角度,教師還可以這樣結課。
師:想一想,這節課你都學會了哪些讀書和寫作的方法?請具體說一說。
當然,課堂教學的結束,并不是學情分析的結束。教師在課下還要通過學情分析去查缺補漏,為下一步學習目標的制定、教學內容和方法策略的選擇提供參照。
借班上課對教師來說是一種挑戰,但只要進行了有效的學情分析,就可以為我們提供信心保障,使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能從容應對。學情分析,主要關注的是學生的“學”,但在不同的教學環節,學情分析的內容會有所側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因此我們常常主張以學評教,重點觀察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接受程度。學情分析是教學的出發點。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沒有發現或找準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的最近發展區,就難以有真實的學習發生,更不會出現和諧高效的課堂教學。
?。ㄘ熅?劉宇帆)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932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