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深度學習下英語教學活動的思考與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深度學習最初是從機器學習領域引入的術語,從國外到國內,經過了眾多學者的研究探索,奠定了它在學術界的地位,也被認為是學生勝任21世紀工作和公民生活必須具備的能力。針對學術界對深度學習的重視和它的現實意義,筆者認為深度學習在小學英語教學活動中也正發揮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更對教師在學生發展的價值取向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新時代的教師對深度學習的有效學習是一項迫在眉睫的重要活動和思考。本文主要從新時代課堂模式新思考出發,通過具體的階段教學活動的思考為途徑,簡單論述個人想法。
  【關鍵詞】深度學習 小學英語 教學活動
  2010年,美國研究院開展的深度學習研究認為,深度學習包括掌握核心學科知識、批判性思維和復雜問題解決、團隊協作、有效溝通、學會學習、學習毅力六個維度的基本能力。這
  能力也與新的英語課程標準和核心素養中對學生能力發展的目標是相輔相成的。學生需要靈活掌握和理解學科知識以及應用這些知識去解決課堂和未來工作中的問題。
  傳統的小學英語教學活動側重教師的步步為營.學生始終在教師精心準備的引導下對知識進行目標明確的學習,師生關系就如同風箏和線,教師是線,牢牢牽引著學生的學習,缺少對思維的訓練和培養。我國學者何玲、黎加厚認為,深度學習是指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地學習新思想和事實,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在眾多思想間進行聯系,并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那么針對深度學習,小學英語教學活動該怎樣改變?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一、課前的充分準備,激發更多的主動探究
  這里的準備不僅針對學生的“課前學”,也有教師的“課前備”。對于深度學習下的教學模式,除了每個教師所具有的提前備課意識和做法,我們還要改進的是將我們的備課內容提前與學生交流,尤其是需要學生重點探究、引起更多思考和準備知識點,觸發學生為此做出更精準、目標更明確的預習。那么,作為教師需要做些什么呢?
  首先,熟知核心素養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的期待。
  小學英語教學活動的設計要考慮四項素養: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
  在語言能力教學目標的設計上,教師要主動了解小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發展階段的特征,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初步發展的階段,因此不宜對學生進行過多的或是直接的語言知識的教學。比如:在教學I eat apples.I like apples.I like toeat apples.這三個句型時,不建議教師直接講解語法知識,學生的思維還沒有達到理解相關概念的程度。教師可以通過簡單的單詞卡片的擺放和替換,學生就能在多次的操練中習得用法,能通過直觀的單詞卡輔助理解.這比死記硬背更高效。
  對于文化意識的目標教學,實際上是兩個方面的教育:本國文化和異國文化的了解。通過對異國文化的了解,反觀本民族的文化,從而進行比較和區分,在了解異國文化的同時,更是對本國文化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驕傲。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注意兩個關鍵詞:時機合理和潛移默化。對跨文化和本國文化做好不偏不倚的理解和教學,不過分稱贊異國文化,更不能貶低本國的文化瑰寶,在一言一語中對文化的教學做到潛移默化,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并能用習得的語言進行跨文化溝通和交流。
  思維品質是新課程標準整合情感態度價值觀而提出的新內容,這也契合了深度學習的內涵和特征。思維品質的培養是深度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和體現,是伴隨學生終生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小學階段的思維品質在語言課程中的訓練應以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原則,既要基于教材,又要基于學生本身的思維能力。在語言學習中強化不同個體的思維活動,可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培養他們思維的準確性、深刻性、靈活性、批判性、開放性和創造性。
  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教學設計中的體現更是具有持久性、序列化和跨學科的整合性 不管是學習哪一門學科,在學習能力方面都注重學生能夠擁有主動的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標和運用恰當的學習方法,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做到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作為教師在設計目標時應注意學生對知識認知的漸進性和學習能力的差異性,做好因材施教。
  其次,關于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在課前準備環節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做好課前備課,首先,教師需熟知本課的內容,并對教學目標做深度的思考,根據授課對象的特點和需求確定恰當的目標。在筆者接觸的學生中,他們的學情存在明顯差異,除了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的差異,起點的不同使同一間教室的學生在面對同一學習內容時更是有不同的需求。部分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學習譯林新起點,當這部分學生到了三年級再學習譯林新起點三年級起點的課本時,明顯會出現知識點比較容易,課堂填不飽的現象?;诖祟惉F象,教師要做好面對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讓他們在英語課堂上能夠有挑戰、有收獲;其次,教師做好本節課內容的發掘和拓展。比如:譯林版英語三年級新起點4A Our newhome,教師要明確意識,通過本節課,我將教授給學生什么,換個角度就是學生通過一節課能夠獲得什么。筆者認為,“我們的家”是本節課的主題,除了單詞、句型的教授,當然還少不了情感價值觀的教育,教育學生對家庭的珍惜,熱愛家人,喜愛自己的家。
  除此之外,和家主題相關的,如:更多的房間名稱、房問格局的設汁、物品擺放的合理意識,以及家里的氛圍營造等,都是本話題可以擴展的面。
  最后,明確在課前備的環節學生可以采取的學習活動。
  現代媒體發展迅速.學習平臺豐富有趣,教師較常用的網絡大致有:易加互動、易加口語、17作業,這三個平臺能夠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給學生提供不同方面的學習任務。比如:“易加互動”中海量精彩的微視頻課件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自學的便捷可能,“易加口語”中為自己喜愛的動畫配音激發了學生課前的相關口語的操練熱情,“17作業”里的課文跟讀以及知識點的檢測練習為學生的課前學習提供了快捷途徑。除了網絡,課前備的環節教師還可以布置思維導圖,手工作業等。   二、課上的才思展示,發掘更深的思考與延伸
  深度學習要求學習者能夠具備面對問題時批判性的思維和思考,這是適應新形勢的學習所具備的摹本能力。筆者所在學校的教學模式主張“學展思研”,這和深度學習的思想不謀而合,學生通過課前學、課上展,個體思和小組研的模式對所學知識有了新的學習模式和學習途徑,并能夠真正把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體現出來。教學活動圍繞學生的活動,圍繞學生的思考,圍繞學生的研究,把學習內容向縱向發掘,向橫向延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1.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把機會留給個體學生
  問題意識是學生真正參與課堂的最好證明。不論是素質教育下的課程標準還是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課程標準,都倡導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也發現,能夠對教師的教學內容提出很多問題的學生,學生成績更具穩定性,學習興趣更具持久性。如何把課堂寶貴的40分鐘留給學生提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搭橋筑路,課前可以對學生提出具體的要求、記下預習中所遇到的不懂不理解的內容在課堂上進行提問,做到有備而來。對于課堂的新授內容,教師也可以通過呈現部分關于新授暗示性的內容,如:一幅圖片、一句材料中的關鍵句、一個關鍵詞等.以此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創造機會給學生進行提問(促進口語表達的訓練和對語方言的組織能力培養)。同時,對于學生提出的一系列各式各樣的問題,教師要做到耐心傾聽,把機會留給學生去解答,相信學生的自學能力,對不能解決的問題,根據情況有兩種解決方法:一種可以當場解決,另一種是留到文本處理時順其自然解決。
  2.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把時間留給小組探究
  合作,不僅是學科學習對學生的養成目標,也是新時代對學生素養的需求,良好而有效的合作,能夠積極促進問題的解決和加快合作的速度。對小學生來說,很多學生出自獨生子女家庭,他們從小被父母、祖父母溺愛,在他們身上“以自我為中心”體現得特別多,在他們的生活中合作也很少被提及。進入學校后,這種合作精神處處存在.有利于學生的個性更加健康地成長,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每一個參與者不僅充分表現自我,而且在與他人相處中學會接受他人、欣賞他人、取長補短。在評價他人的同時,也接受他人的評價,有利于形成正確的評價觀,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這種品質在課堂上也需要得到培養和加強。合作學習在英語課堂中的作用也很明顯,同桌合作、小組四人合作、尋求同伴合作等,學生能夠有效解決課堂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完成不同任務的分工和角色扮演的需求。
  3.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把課堂留給學生質疑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杜絕滿堂灌的課堂模式,要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課堂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場所,更是思想碰撞的交流平臺。真正有效的課堂參與一定是有思考的課堂學習狀態,不僅能夠專注于教師的所講內容,還要有質疑精神,這也是新時代創造性人才的素養和童要因素。在課堂上體現質疑和批判思維的學生也能夠從側面反應學生的學習狀態.如更加充足的學習動力和強烈的求知欲。同時,教師可以用以下方式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首先,形成平等互愛的友好關系,為學生的“暢所欲言”提供可能;其次,創沒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再者,尊重學生的質疑和問題,讓學生能夠收獲成功體驗。
  三、課后的自我探究,促進更高階的知識儲備和鞏固
  在小學階段,課后的學習活動可以從單詞、句型和話題三個方面進行:
  1.趣味游戲拓展詞匯
  在小學課堂中,一節新授課(語篇文章)的新授單詞數量一般在五個左右,通常情況下,在經過課前預習和課堂識記后學生基本能夠掌握,那么課后需要加深記憶。如何加深記憶,不僅是死記硬背,逐個背誦,字母反復念誦,對于小學生來說趣味性是非常重要的,充滿趣味的活動才能喚醒小學生的大腦皮層,效率更高。比如說記憶單詞,教師可以采用象形記憶、豐富單詞背景意義,音近詞、同詞根詞、單詞末尾字母接龍等來使單詞的識記和擴展更加有趣。例如:dancer,象形詞中很有意思地把字母d設計成一個舞者,翩翩起舞,自然吸引了小學生的興趣,并且做到直觀上的視覺沖擊,也更易于小學生識記。同時,還可以從詞根-er出發,總結一些同類型的單詞,如worker.farmer.teacher,driver等,以及比較-or結尾的名詞,如actor,visitor.doctor,monitor等。在比較中對新授單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做到了拓展與延伸,還可以采用頭腦風暴對單詞進行浮想聯翩,變換字母或字母組合認識更多的單詞。
  2.百變句式玩活句型
  語言的輸出建立在大量的語言輸入基礎上,語言的輸入包括無數的單詞和句子,單純的單詞并不能幫助語言進行有效的溝通,將單詞串聯起來的句子才是積極有效溝通的重要因素。因此,能夠掌握一定句型,對舉一反三輸出不同句子的主體來說是一個便捷的途徑,也是高效學習對知識融會貫通的條件。在小學階段,一個單元的句型一般在2-4個,而如何靈活掌握句型,這對小學生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作為教師,要站在更高的視角看待句型,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某個句子的熟記要求,而要激發鼓勵學生觸類旁通,利用課后時間對某一句型靈活地變化和改寫。比如,小學階段情態動詞can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最初的接觸并了解詞義,到明白can的詞性,學生處于—個逐漸深入學習的過程,教師要在學生學習的合適階段鼓勵他們自學can的句型,比如,以一般陳述句I can sing為例。將此句改為否定句,在情態動詞后加not;將此句改為一般疑問句,將情態動詞提前;將此句改為特殊疑問句(對sing提問),借助特殊疑問詞,綜合一般疑問句的改法。除此之外,還可以對人稱代詞進行變化替換,對can后面的動詞進行替換等,讓學生能夠在大量的課外練習中做到對can的熟練掌握。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刺激大腦對語言的感受,即我們常說的語言的培養。
  3.思維導圖充實話題
  一個單元一個話題,現有的教材在知識量上并不是很多,甚至可以說,很多有一定課外學習經驗的學生,往往對課堂學習有一定的“饑餓感”,會覺得“吃不飽”。所以在我們身邊,越來越鼓勵繪本教學,圍繞校內腳本話題,篩選適合學生學習的同等難度的課外話題,既可以提供練習機會,又給學生有成長的空間。那么,在針對某一個話題的學習時,基于書本的內容也是有限的.所以在筆者看來,能夠利用思維導圖,激發學生思考更多的教學活動有著現實意義。這個活動可以放在課前預習,學生通過自己的預習嘗試性地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示對新學內容的認知。比如:在學習season這個話題時,學生在課前首先對預習內容有一個清晰的導圖模式,從哪些方面學習了season,而通過有指導的學習后,學生會有更多的思考、新的發現和視角看待季節,在對思維導圖的一次次完善中,知識的框架也越來越充實龐大。
  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應該對深度學習予以足夠的重視和學習,也應該不斷用新的理念和教學方法改變我們同有的課堂模式和活動,讓課堂成為學生真正成長、汲取有效營養的樂園。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9451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