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實踐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通過文字把自己所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表達出來,它也是小學生掌握和運用語文知識的標志。但根據農村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小學生作文能力提高有難度。本文分析了農村學生作文寫作的現狀和作文教學的現狀,并對農村小學的作文教學做了認真思考和實踐。
【關鍵詞】農村小學作文教學;問題;策略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通過文字把自己所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表達出來,它也是小學生掌握和運用語文知識的標志。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農村學生的作文寫作質量一直不樂觀,能得高分、滿分者寥寥無幾,大部分的同學在二類卷的層次徘徊。但根據農村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小學生作文能力提高有難度。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農村小學生的作文水平呢?筆者現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農村小學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綜觀現狀,當前學校作文教學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作文訓練量小
作文是一種能力,能力只有通過大量的實踐才能形成。有的教師只讓學生完成教材安排的課內作文練習,課外作文量幾乎等于零。練習的量太小,形式又單一,學生作文能力難以得到培養。有時學校開展一些活動,老師即使布置寫日記,但是由于要應付大量的備課,上課工作,無暇顧及這“額外”的工作量。久而久之,學生也習慣成自然,老師不認真檢查評改,他們也就隨便應付了。
2.作文訓練年級不銜接
各年級作文訓練不銜接的現象比較嚴重,調查發現,三年級教師大多數是直接命題給學生寫作,要求偏高,而且往往忽視寫片斷的練習,一下子就要求寫短文。于是,年級間銜接“坡度”較大,出現斷裂層。另外,在一、二年級只重視對學生識字訓練,忽視說話、寫話能力的培養,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3.讀寫結合不緊密
在閱讀教學中,不少教師不重視表達方法的教學,不注意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不注意引導學生學習選擇、組織材料和確定中心等寫作方法,造成學生無話可說,無情可抒或者有話難說、有情難抒,其結果導致學生怕寫、厭寫作文。
4.教師指導不得法
語文教師在作文訓練中普遍存在重教法,輕學法的傾向。教師只注意研究作文如何出題,如何批改,如何講評等,對學生不懂觀察生活,不會捕捉生活中可以作為寫作題材的人和事,對作文存在害怕心理,缺乏寫作方法等問題,卻很少加以研究。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仍沿用“教師出題—學生作文—老師批改—教師講評”這種陳舊的教學模式。由于教師指導不得法,這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抑制了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此外,有些教師不善于作文,于是學生也怕作文,造成惡性循環。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學生不會寫作文,最簡單的原因就是教師自己不會寫作文?!辈簧僬Z文教師照本宣科,照葫蘆畫瓢,把范文當成靈丹妙藥,離開范文就寸步難行。
5.缺乏及時有益的反饋
詳批全班幾十篇作文,教師即使全力以赴也要積壓較長的時間。學生得過一二周才可得到教師這個唯一“讀者”的意見:一個分數,一個“閱”字或一些空洞的評語。有些教師不及時批改,學生對教師的批改結果不重視,很難獲得教師和學生意義上的溝通。
二、改進策略
針對學校作文教學的現狀,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學習和培訓,提高教師文化素質
首先要求教師加強自身的文化學習,每個學期制定自學計劃,激勵教師參加不同層次的函授培訓,不斷地提高文化專業水平。對教學水平較低的教師,組織他們經常參加教研活動,舉辦作文教學觀摩課,提高他們的教學業務水平。
從素質教育的高度進一步明確作文教學的目的。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的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作文能力,同時學習做人,開發智力,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
2.落實各年級作文教學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著重練習寫話,要有內容,語句要完整、連貫;中年級著重練習寫片斷,內容要真實具體,語句要通順、連貫;高年級著重練習寫成篇的作文。教學中,要自覺落實《課標》要求,尤其要強化低年級作文訓練的意識,落實低年級說話寫話的要求,做到有內容,語句連貫、完整。要重視中年級的片斷練習,讓學生逐步達到內容具體,語句通順連貫。以“加強基礎,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發展個性”為目標,對照要求,教會學生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或是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
3.從生活實踐中積累素材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之不盡?!彼?,老師有必要指導學生積極實踐,豐富生活,感受生活。首先,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中去,開展多種放松健心的活動,這無疑給他們提供寫話的素材。如,帶領學生們去秋游,學生盡情地玩、盡情地笑,來到課堂上,讓學生們回憶秋游中,你玩得開心嗎?玩什么使你最開心?此時,學生滔滔不絕地說著,仿佛還沉浸在秋游的快樂中了!其次,帶領學生走向社會,參觀工廠,走進農家,訪問各界人士。聯系生活實際有意識地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校內外活動,栽花種草,清掃白色垃圾,舉辦主題班隊會,當一日小交警,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為貧困山區的小朋友捐款捐物等等。這樣,既能給學生一定的題材,使學生有話可寫,不記流水賬,又結合課堂教學有效訓練了學生的習作能力。
4.讓學生多讀
詩人杜甫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边@充分說明了讀書對于寫作的重要。如果說豐富學生的校內外生活解決了寫作的內容,那么,廣泛的閱讀則是學生汲取寫作營養的重要渠道。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通過大量的閱讀豐富詞匯,獲得間接知識經驗,為習作積累必要的語言材料和寫作技巧。一是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兒童讀物,如《洋蔥頭歷險記》《稻草人》《魯濱遜漂流記》《小鯉魚跳龍門》等,讓學生快活地遨游于書海,在生動曲折的情節中找到樂趣。二是通過影視媒體開闊學生視野,如觀看愛國主義影片、少兒節目、《動物世界》等,以達到陶冶心靈、啟迪思想、豐富情感的目的。三是鼓勵學生堅持不懈地進行讀書積累,引導他們從課內外閱讀中摘錄材料,寫讀書筆記,熟讀背誦佳句、優秀片段、精彩的細節描寫,以豐富他們語言材料的倉庫。
5.引導學生編撰自己的“作文集”
這幾年我所教過的班,學生們都有至少一本“自家出版社”出版的“優秀作文集”,這些作文集封面設計精美,里面內容更是豐富多彩:什么寫人的、記事的、寫景的、狀物的……應有盡有。這些作文有同學們從報刊上裁剪的,從老師、同學那里轉抄的,從網絡下載的,還有從自己習作中挑選出來的“得意之作”……由于對編撰自己的作文集感興趣,同學們興致很高。
6.放手讓學生寫特色日記
我沒有把日記當作一種普通的課外語文作業對待,而是把日記本當作師生之間溝通的橋梁,通過談日記達到師生心靈相通、相互理解。我引導學生把日記本當朋友,有高興事與它同享,有煩惱事向它傾訴;我建議學生把晚上做的有趣的夢寫在日記本中,把讀完文章的感受記在日記本里,還可以寫想象日記、繪畫日記、摘抄日記……實踐證明,寫這樣的特色日記學生喜歡,對習作的興趣也日漸濃厚。
魯迅先生說過:“對任何事物必須觀察透徹,方能下筆?!币虼?,我們要高度重視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養成觀察自然、觀察社會,觀察周圍人和事物的習慣,從生活的海洋里一點一滴地捕捉浪花攝取素材,學生的作文不再擔心無米下鍋,寫的內容自然達到言之有物,寫作水平一定會隨之提高。
【參考文獻】
[1]徐芳.淺談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現狀及改善措施[J].寫作(下旬刊),2016(12)
[2]黃先政,陳維亞.小學作文教學面臨的困境及化解方法[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語文建設卷)[C],201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950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