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小學數學課堂生生合作教學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中,除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之外,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也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就小學數學教學側重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構建和諧、合作、競爭的課堂,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逐步促進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提升進行探討,與同仁共勉。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生合作;合作學習;意識
   合作學習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利用學生之間的共同學習討論,促進學生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同時培養學生的競爭與合作意識、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激發學生的潛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放大數學學習效果。生生合作學習主要以小組為單位,在組內進行合作探究及組際競爭交流。下面就針對如何提升生生合作學習的有效性進行具體的探討。
   1.準確定位師生的角色是合作學習的前提
   合作學習是伴隨著教育教學改革及發展而產生的教學方法之一,在運用合作學習方法之前,應先對師生的角色及關系進行再定位,在正確處理師生關系的基礎上,方能進行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首先,應明確學生在教學當中的主體性地位。對于小學數學教學而言,需要學生的自主性探究,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應扭轉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弊端,通過培養學生的興趣,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等方法,逐漸將數學學習交還給學生。其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是學生的助力,在教學當中發揮著引導、提示、輔助、敦促、管理等方面的作用,仍舊是教學當中的重要因素,而且作為在本學科當中的帶頭人而存在,應在嚴格要求自己的基礎上,承擔起教育、培養學生的責任。最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合作的,教師能夠利用自身對數學學習內容的熟悉與了解,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結合教材進行日常教學的設計安排,而學生能夠在教學當中積極配合教師,主動說出自身的想法,顯示出或指出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共同完成預期的數學學習任務。教師應平等的看待每一位學生,在尊重、關愛、包容學生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學生能夠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保持心態的積極與平衡,保持師生質之間的良好關系,為合作學習奠定基礎。具體而言,教師在教學開始之前,應當進行教材的研讀,探索不同類型教學方法的有效性,準備教學所需的資料及工具。在課堂當中,應當做好觀察及記錄工作,對每一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記錄,根據學生在學習當中的狀態,配合小組討論、課堂提問等合作學習效果,判斷學生是否存在疑問,根據課堂氛圍、課程進度等進行教學內容及教學時間的靈活安排。在教學結束之后,對教學情況進行反思及總結,為學生安排鞏固任務,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而學生在教學開始之前,需要做好提前的預習及準備工作,在課堂中積極參與、踴躍回答問題,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與同學及教師進行研究及探討,在課程結束之后,獨立完成作業,復習當天所學的知識。
   2.傾聽、表述是協作交流中的焦點
   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當中,主要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了解、掌握相關知識的基礎上,能夠靈活的運用這些知識,具備獨立思考及合作學習的能力,利用數學教學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數學具有工具性價值,學生只有在親自使用之后,方能認識到數學的實用性,獲得更多的學習動力,在小組合作學習的當中,獨立思考的成果,需要學生進行正確的、簡潔的表述方能得益體現,而學習傾聽,正是獲得新知的方法,也是對他人的尊重,傾聽與表述是學生在合作學習當中需要使用的技能,同時也是學生在人際交往、學習及生活當中的必備技能。在具體的教學當中,教師應當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合作任務的科學設計。如,在學習“克與千克”時,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小型電子秤,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輪流使用電子秤對書、筆、格尺等現有的內容進行稱重,學生可以自愿選擇在小組當中的角色,如稱重員、記錄員、換算員等等,通過分工與合作,能夠迅速獲得克與千克方面學習的一手資料,讓學生對重量具有一個較為真實的認識與了解。教師應當在生生合作的過程當中,觀察不同學生的表現,為學生預留足夠的自主選擇并完成任務的空間,在任務完成之后,為喜歡表述、展現自己的學生安排傾聽任務,鍛煉學生耐心與傾聽及分析的能力,為沉默寡言的學生布置表述任務,通過鼓勵與幫助,讓學生能夠走出封閉的世界,學會分享與交流。通過對傾聽與表述方面的針對性訓練,達到查缺補漏鍛煉學生傾聽與表述能力的培養目的,為后續的合作交流做好鋪墊。
   3.及時收放,抓住個體間相互協作的最佳契機
   數學教學具有較強的靈活性,且教學的主體為小學生,需要教師在科學設計的基礎上,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的設計安排,提升教學的科學性、藝術性及把控性,把握好各個合作學習的契機,發揮出生生合作的最大效用。小學生的表達能力、自學能力、自控能力等都相對有限,所以,并不是所有時候都適合學生進行生生合作學習的,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問題的意義及價值、學生的實際情況等進行合作學習的設計安排,并結合教學當中的學生反饋及合作探討情況進行時間的控制。以“梯形的面積”方面的教學為例,在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梯形等實物,學生可以采用制作或直接使用三角板、積木等實物等,在課堂教學當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安排拼圖任務,如用三角形和正方形拼出梯形,或將梯形進行裁剪或畫線,將其分為其他圖形等。學生在操作完成之后,正處于急于展示和表達的狀態中,此時即可進行生生合作學習的安排,讓學生能夠交流自身的想法,通過探討把握梯形能夠由哪些熟悉的圖形組成,而后教師即可為學生安排小組探究任務,讓學生嘗試利用現有的知識,進行組合或拆解后的梯形面積計算,并根據以往的面積公式,共同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這樣一來,學生在實際操作的過程當中,能夠鍛煉自身的想象力及動手動腦能力,利用合作學習的機會,增強學生的成就感與滿足感,提升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及自信,在共同探究的過程當中,學生能夠鍛煉傾聽他人想法、吸取教訓、學習欣賞他人并不斷提升自己,在小組的假設得到了推理驗證之后,這種通過協作獲取成功的經驗,能夠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及生活提供更多幫助,培養合作探究意識。
   4.統籌協作,增強孩子個體與共體的潛在意識
   在小學數學合作學習實踐中,存在多種類型的問題,比如,部分學生在合作學習當中急于展示自己,忽視其他同學的感受,搶占共同成果;一些學生在小組當中不主動思考,僅做好自己的事,不關心小組整體的進度;還有一些學生利用小組探討的時間討論一些與課堂教學內容無關的事情等等。這些都是缺乏集體意識,沒有形成分工與協作意識的表現,需要教師在教學當中進行協作能力的針對性培養。首先,在進行小組的劃分時,應使各個小組之間的綜合能力相當,采用教師選擇及學生互選結合的方式,讓不同類型的學生能夠在同一小組當中發揮出自身的優勢。其次,在合作學習實踐的初期,教師應當多參與到學生的小組合作過程中來,對學生進行組織及協調,并培養具有本方面意識的小組長承擔后續的組織任務。最后,任務的設計應當難易適中,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及綜合性,讓學生意識到個人的力量存在局限性,從而產生通過協作提升學習效率的想法,讓學生能夠在困境當中各出己力,共同面對處理各類數學問題,增強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及幫助的思想意識。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的教學當中,合作學習的方式彌補了傳統教學當中的不足,使教學從單向傳輸變為多向交流,生生之間的合作學習,能夠鍛煉學生的傾聽、表述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及競爭意識,將“生生合作課堂”進行有效利用并進行推廣,有助于提升數學教學的實際效果。
   【參考文獻】
   [1]吳云英.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育中的運用策略[J].教育教學研究,2014(15)
   [2]馬翠雙.試論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2014(1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9507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