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生物課堂有效提問的幾點心得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提問是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重要的交流活動,課堂提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效果,因此,課堂上如何錘煉一個有效、具有啟發性的提問,需要教師深思熟慮。本文針對如何提高問題的有效性,談談幾點心得體會。
【關鍵詞】生物課堂;教學方法;問題設置;有效性;啟發性
在公務員考試的試題中,有以下題目:你注意觀察過籃球架嗎?籃球架的高度比1層樓高,且比2層樓低,籃球架的高度對你有什么啟發?如果它不比一樓高,在普通人伸手就可以達到的高度,伸手便可及未必就有這么大的魅力。如果它超過了二層樓的高度,要投籃得分就變得相對難了。所以,籃球架在一個適合的高度,可以使人合理得分,因此,它吸引了無數球迷參與到這項運動中。其實,在教學工作中,每節課上教師與學生多數的交流活動是通過提問進行,而有些情況下,我們所提問題的高度就像樹上的桃子,要讓學生跳一跳就夠得到。如果是跳一跳再伸手也很難觸及到的“二樓”,會使他們根本不愿意跳,而有些問題又像是唾手可得的答案,有些同學或起哄或懶得參與,也無助于啟迪智慧。
其實,以問題為核心展開的提問在課堂教學上的應用,可以起到強化知識信息傳輸、評價學生學習情況、評價教學過程、溝通師生情感的功效。課堂上如何錘煉一個好的提問,需要教師深思熟慮,以下將針對如何提高問題的有效性,談幾點心得體會。
一、目標明確、語言言簡意賅
提問要注意科學、簡明,不能提出語句過長或含糊不清、太過繁瑣的問題。如:教師這樣提問:“遺傳病是由遺傳物質改變還是由環境造成的?”這樣容易造成學生認知上的錯誤,認為環境引起的疾病不可能是遺傳病,其實,教師只是想考查“遺傳病的本質是由遺傳物質改變造成的”。再如,有位教師在講光合作用需要光這一條件時問學生:“光合作用在什么時候進行?”部分學生答出“在白天進行”。這是提問中用詞不當造成的錯誤,其中的“時候”一詞,對學生的思維產生了“答案必和時間因子有關”的暗示作用。如果改為“光合作用在什么條件下進行?”學生回答的錯誤率就會大大降低。
為避免這樣的誤區,教師要在提問的措詞上反復琢磨,不僅要注意知識的科學性,同時應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答案,問題設計要符合認知規律,不能有暗示或干擾。比如:想要考察“藍藻是原核生物”這個知識點,就問“藍藻是什么生物?”這個問題就不夠明確,因為學生可能回答“單細胞生物”“原核生物”“自養型生物或需氧生物”等。因此,應該明確地問“從細胞結構上來看,藍藻屬于什么生物?”經過預設好的問題抓住基本知識點,直擊要害,這樣可以使課堂少走一些彎路,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二、由淺入深、層層推進
新課改最大的變化在于強調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中扮演的角色是一個引導者,是學生學習道路上的一個引路者,所以要照顧全體學生,課堂上的提問應由淺入深、問題層層遞進,不可跳躍性過大,使提問在每個學生的心里泛起浪花。如:筆者在上“植物激素的發現”一節內容引課時,有這樣的提問:“動物受到刺激(如光的刺激)會做出一定的反應,植物是否也會有類似的反應?”
“有”
“你能舉出例子嗎?”
“向日葵,窗臺邊上的植物向光生長?!?
“你如何證明窗臺上的植物生長的彎曲是由光引起的呢?”
“取兩株生長狀況相似的同種植物,分別放在窗臺和室內無光處,過一段時間進行觀察。”
“那針對你的回答,我有兩個問題:一、兩株植物分為兩組,是否可靠?”
“不可靠,因為會有其他偶然因素干擾”。
“第二、一組植物放在窗臺,另一組放在室內無光處,單一變量只有光照這一個因素嗎?”
“不是,還有空氣、溫度等因素?!?
“那么我們的實驗該如何改進?”
“學生開始討論將實驗分為三組:一組用紙箱罩住避光;一組全面受光;一組受單側光?!?
“同學們閱讀課本,達爾文在做類似實驗時選用的實驗材料是什么?”
“胚芽鞘”。
“胚芽鞘是什么,它與我們用的實驗材料——植株哪個好?為什么?”
這樣的引入從學生原有的實驗基礎入手,層層推進到課本上畫得“達爾文實驗模式圖”更容易理解,強調了設計實驗方面學生易犯的一些錯誤。
做到層層推進式的提問,應切實注意以下三點:必須根據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和知識積累的邏輯順序設計一系列提問;按照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由近及遠、由易到難的順序逐個設計問題;對一些較簡單的問題,不宜化解為更多小問題,不然會導致提問意義不大。
三、舉一反三、注重以問題的形式對知識成果進行驗收
學過滲透裝置和滲透原理過之后,可以問“動物細胞能不能相當于滲透裝置呢?它是如何滿足滲透條件的呢?那么植物細胞也是這樣嗎?”再如,“根據所學的知識,對某植物的根是否含可溶性還原糖進行鑒定?”問題設定中有提示“根據我們所學的知識”即“鑒定還原糖使用斐林試劑”。另外,“如何提取出根中物質呢?”我們學過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可以提供借鑒。
這樣的提問在高三復習中尤其需要重視,做到牽一發而動全身。如:
酒精有哪些性質?(使蛋白質變性、有機溶劑、多糖水解)
由此,你想到高中實驗中哪些實驗用到了酒精?(消毒,DNA的粗提取,綠葉脫色,綠葉中色素的提取,觀察細胞有絲分裂的解離液)
生物體如何產生酒精?又如何鑒定?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具備扎實的知識構架,善于總結和歸納,熟練知識之間的聯系,在不斷歸納的同時,引導學生獨立就某一問題進行總結,并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復習方法,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四、問題要具有啟發性
現在的教育不僅要求學生對知識技能有所提高,最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心智技能,即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課堂上的提問要體現出激發學生較高水平思維的特點,能觸及問題的體質,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如:當學生了解“光合作用強度”這一概念之后,我們的分析實際上就是光合作用化學反應進行的速率,那么“請同學們根據對該化學方程式CO+HO→(CHO)+O的認識,分析哪些因素影響光合強度?”再如,當我們得到“進化的本質是基因頻率的改變”這樣的結論后,可討論哪些因素會導致生物進化?
設定這樣的啟發性問題,必須在學生對問題本質認識清楚的基礎上,此時問題的起點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他們會感到答案“若即若離”“似是而非”,更能激起學生深入思考的動力,從而培養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由于提問是教學活動中重要的交流方式,良好的提問不僅可以順暢地達到教學目的,促進師生之間交流,還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我們經常說“有什么樣的老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高中階段的學生仍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教師提問及課堂教學語言的科學性、準確性、嚴謹性、條理性等,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因而,要使提問真正發揮作用,教師應多在工作中吸取經驗教訓,及時總結,精致打磨每一個問題,使其在課堂上“閃閃發光”!
【參考文獻】
[1]汪忠.生物學課堂教學技能訓練[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097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