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讓學引思”:為能動學習而設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江蘇省鹽城市基于區域教育現狀,以“能動學習”理論為指導,開展以“讓學引思”為教學主張的區域課堂教學改革行動。“讓學引思”課堂教學的實施要領主要包括學情分析、問題設計、協同學習和深度引領。教師角色轉變是“讓學引思”課堂教學的決定因素,教師要成為自己教學的學習者、專業的兒童研究者、“學習場”的建構者。
  關鍵詞:“讓學引思”;能動學習;課堂教學改革;區域教育
  中圖分類號:G5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06B-0004-04
  基于核心素養的學校教育正在從“知識本位”向“素養本位”轉型,課堂教學也必然會從“被動學習”走向“能動學習”(active learning)。能動學習是主導當今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一種思潮,其基本特征是:學生認真聽講,主動思考;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等[1]。
  江蘇省鹽城市針對課堂上學生學習參與度不高、參與方式單一,教師對學生學習需求關注度不夠、缺乏基于學情觀察的學習指導,學生高層次能力指數達成度偏低、探究知識的興趣不濃等問題,以“能動學習”理論為指導,提出以“讓學引思”為教學主張的區域課堂教學改革行動計劃,試圖實現由“教”向“學”的課堂生態轉型,由“被動學習”向“能動學習”的學習“動能轉換”。
  一、“讓學引思”課堂教學的基本內涵
  “讓學”是海德格爾在《人,詩意地安居》中談論教育時用的一個詞:“為什么教難于學?這并不是因為做教師必須腹笥宏富,常備不懈。教難于學,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讓學。實際上,稱職的教師要求學生去學的東西首先就是學本身,而非旁的什么東西?!盵2]海德格爾道出了教者與學習者的本真關系:教師不是傳輸有用的信息,而是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成為他自己。作為教學主張的“讓學”,其主要內涵是:讓學生親身經歷學習過程,在時間和空間上保證學習活動正常開展和學習行為真實發生[3]。
  “引思”是基于中國古代“學思結合”的教育理念和當代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提出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計利于思考的情境,引發思考;要在學生憤悱處,引導思考;要自覺提升自己的思維質量,引領思考。最終目標是,引領學生逐步形成相對穩定的學科思維方法和價值觀,提高思維品質,提升思想境界,形成核心素養[4]。
  “讓學”與“引思”是辯證統一的整體。“讓學”指向“引思”,“讓”“引”并舉,“學”“思”結合;教師要能“讓”會“引”,學生要真“學”善“思”[5];教師要為促進思考而教,學生要為解決問題而學。
  作為教學主張,“讓學引思”并不要求區域所有學校在課堂教學改革上步調一致,在教學方法、策略、模式上沒有一定之規,但總體指向應是引導學生能動學習,讓學習行為真實發生,確保核心素養落地生根。
  二、“讓學引思”課堂教學的實施要領
  “讓學引思”課堂教學改革啟動以來,鹽城市各級各類學校積極探索操作方法:射陽縣提出了“四問驅動”教學策略,東臺中學形成了“學練問”課堂教學范式,亭湖區南洋中學打造了“三學”課堂,建湖縣實驗初中教育集團城南校區構建了“五學三引”教學模式……我們在課堂觀摩、課例分析、問題診斷等基礎上,初步總結出了“讓學引思”課堂教學的四個實施要領。
  (一)學情分析
  較為準確、及時的學情分析是“讓學引思”課堂教學的前提。鹽都區提出教學過程的展開與教學效益的考量要堅持“四以四為”原則:以學生學的起點為課堂起點,以學生學的狀態為課堂狀態, 以學生學的進度為課堂進度,以學生學的效益為課堂效益[6]。就是把學情分析放在“讓學引思”課堂的首位,確?!白寣W”的時間、內容、方法和“引思”的時機、梯度、策略等更加精準。學情分析著重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綜合考量。學情診斷不僅要了解學習前學生已有的經驗(已經知道什么和已經能做什么)、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水平(學生是如何學習的),還要觀察分析“學生帶入課堂的自身特征”,比如自我效能感、對待成功和失敗的反應等[7]。二是注重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觀察法、資料分析法(檔案袋、筆記本、作業和試卷等)、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等。因為班額較大和教師的工作負擔較重,加之沒有經過專業的學情觀察培訓,教師目前普遍采用的是“預習單”檢查法,通過批閱、分析學生的前置學習作業,結合學生的單元練習,知曉學生的學習狀況。除了這些常規的方法,學校和教師還借助學習云平臺、極課大數據等相關信息化平臺,挖掘學生學習數據,量化分析學生學習狀況。三是動態把脈。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依據通過測試、作業、觀察和訪談等獲得的信息建立學生發展檔案,把握學生動態發展過程,不斷調整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課堂教學過程中,及時捕捉學生的情緒狀態、理解程度、思維方式等方面的信息,實時反饋,調整教學策略。在總體判斷學情的基礎上,分類觀察,關照個體差異,體驗學生的學習狀態,力爭在相同頻率上與學生“共振”。
 ?。ǘ﹩栴}設計
  基于學情分析,根據學科教學內容,設計適當的學習任務,是“讓學引思”課堂教學的基礎,而學習任務常常由問題來導引。能動學習的主要特征是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讓學引思”提供了問題解決的契機、時間、空間、概念、工具、操作要領和對外部世界的信念?!白寣W引思”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要突出情境性、操作性和結構化。一是情境性。教材中的知識是簡約化的知識,只有回過頭把問題鑲嵌到知識產生的“境脈”中,才能激發學生主動理解并解決問題。二是操作性。除了問題的表述要清晰、準確,提示學生思考與解決的步驟要可操作,問題解決的評價標準要明確、可視等基本要求外,“讓學引思”還要求教師設問符合學習心理,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有效地參與學習,解決問題。射陽縣“四問驅動”教學策略就是用“問”驅動學生思考:啟問(提出問題,隱含學習目標)—探問(拾級切入,逐步突破難點)—追問(相互質疑,凸顯兩個主體)—回問(即時反思,注重總結提升)。“四問驅動”操作性強,便于學生將其內化為學習的策略。三是結構化。設計主問題,引導學生在整塊的時間里探究學習,把相對零碎的知識點整合成大概念、大觀念。設計問題鏈,引導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進行梯度研究,達到對問題深度的思考和解決。“知識工作大多需要問題解決,因此學習科學中眾多的研究都把問題解決作為研究學習的基礎?!盵8]所以,“讓學引思”課堂教學高度重視教學任務中的問題設計。   (三)協同學習
  基于問題設計,依托不同類型的學習小組,開展伙伴間的協同學習活動,是“讓學引思”課堂教學的核心。人類的學習與動物學習、機器學習有著本質的區別,其根本特性是“社會性”。學習科學用“活動”的視點替代“行為”的概念,著眼于“借助共同的、小組的、合作的方式,創造新的環境的研究,亦即把學習視為社會過程的研究”[9]?!白寣W引思”正是基于學習科學、能動學習的理論,著力把原來的“拼圖”式的班集體和小組,構建成互相信賴、互幫互助、互教互學的有機的學習共同體,在這種安全、親密的氛圍里,任務驅動、問題導向的生生、師生“同學共研”才得以發生。我們在課堂中非常注重培養共同體成員謙虛傾聽的態度、設身處地的思維品質、提問辯答的基本規范、不同角色的分工協作、集體成員的學習貢獻等,以提升“讓學引思”的課堂品質。
 ?。ㄋ模┥疃纫I
  要使基于學習任務的協同活動不停留于表面的“繁榮”熱鬧,而是導向理解、思考、判斷的能動學習,最終形成學生相對穩定的學科思維方法和價值觀,提高思維品質,提升思想境界,需要教師敏銳洞察、相機點撥,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學習策略從淺表理解進階到深層理解。一是協助學生對思維過程進行充分的外化和表達。用自己的話把所學習的知識說出來,并闡述、舉例,可以學得更快,思考得更深入,但大部分學生“還不知道如何對自己所思所想進行思考,也不知道如何談論自己的想法”[10]。教師可通過以下方式協助學生發表自己正在發展的見解:提示表達的句式;自己表達示范,復述或補充學生的表達;連續追問和理答以引出學生的表達;利用作業紙、平板電腦等輔助表達方式;等等。二是引導批判性思考。從培養“記憶型”學習者轉型為培養“思考型”學習者,引導學生關注問題的復雜性和探究的艱巨性,學會概括、解釋文本的觀點和信息,鑒別信息的真偽,分析論證的邏輯思路,對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反思和矯正,使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教學者和反思者。三是融注立德樹人的價值理念。更深入地理解學生的生活背景、學習經歷、認知特點、情感特征,以符合道德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求知和思考。充分挖掘教材的育人資源,引導學生理解人類文明的演進、知識生產的過程以及科學探究的艱巨,提高思辨的質量和思想的境界。
  三、“讓學引思”課堂教學改革中教師角色的轉變
  目前,“讓學引思”課堂教學改革行動正處于實驗中期,從行政推動、典型示范、專題研修到學校和教師層面的校際教研、課例分析、課堂觀察等,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區域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涉及學校生態、教學管理、教學評價、教學設施等多方面因素的改進,難以一蹴而就,但教師角色轉變是決定因素,也是在區域推進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難以改變的因素。
  (一)“教師要成為自己教學的學習者”[11]
  在共同體中,教師要確立自己能動的學習者的身份,成為學生的“學伴”,這既是對學生學習的示范帶動,也是重構教師“智力背景”的需要。教師要通過閱讀本學科專業著作,研究教材邏輯,自覺提升自己的思維質量,把握學科觀念,形成教學的“主問題”,并把知識有意識地鑲嵌到真實的情境中,引領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走向深度學習。教師還要自覺地“像專家一樣思考”,把常態化的“讓學引思”課堂作為學習研究的對象,嘗試建構自己的“讓學引思”“教學理論”,因為“真正對教學實踐產生直接影響或意義的教學理論,是教師自己頭腦中產生的,而不是靠專家講授的”[12]。
 ?。ǘ┙處熞蔀閷I的兒童研究者
  世界范圍內的教學已經從以“教”為中心走向以“學”為中心,兒童成為學習的主角。“教育即腦育”,腦科學對學習的研究已經非常深入。但我們在課堂觀察中發現,不少教師對兒童大腦發育特點的認知不夠,對兒童的學習經歷、學習能力、學習情緒沒有貼近去感受與了解,對兒童的需求不敏感,對教學的動態不理解,憑經驗教學的現象比較普遍。只有深入學習、觀察、研究兒童的認知特點、情緒狀態,從他們的“前擁理解”[13]出發,等待兒童,主動對接他們的“最近發展區”,才能有效地“讓學”和“引思”,引發他們的能動學習。教師對兒童問題的專業解讀,是促進他們能動學習的前提。
  (三)教師要成為“學習場”的建構者
  智能社會已經呼嘯而來,即使是在當下,也已經基本實現了學習的即時化、多通道、個性化、彈性化、互動化。教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布道者”,他們主要的任務是:優化學習環境設計促進知識建構;組建學習共同體,促進社會協商;鼓勵社會參與,讓學生建構意義和身份[14]。一句話,教師要善于激發、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建構充滿活力的“學習場”,讓學生在這個人為的“學習場”中想學習、會學習,并有意志力地持續學習,這正是指向能動學習的“讓學引思”教學改革的初衷。
  
  參考文獻:
  [1]張肇豐,吁思敏,向榮,等.從“被動學習”走向“能動學習”——第十一屆有效教學理論與實踐研討會綜述[J].上海教育科研, 2017(3):43-44.
  [2]海德格爾.人,詩意地安居[M].郜元寶,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19-20.
  [3][4][5]鹽城市中小學“讓學引思”課堂教學改革行動方案(2016—2020年)[EB/OL].[2019-02-03].http://www.ycdgzx.cn/xxgl/ShowArticle.as p?Article ID=2028.
  [6]顧俊琪.讓學引思:區域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江蘇教育研究,2018(02A/03A):14-18.
  [7][11]約翰·哈蒂.可見的學習(教師版)[M].金鶯蓮,洪超,裴新寧,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5:76.譯者序.
  [8][10]R.基思·索耶.劍橋學習科學手冊[M].徐曉東,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0:8.13.
  [9]鐘啟泉.從學習科學看“有效學習”的本質與課題——透視課程理論發展的百年軌跡[J].全球教育展望, 2019(1):23-43.
  [12]崔允漷.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26.
  [13]約翰·D.布蘭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擴展版)[M].程可拉,孫亞玲,王旭卿,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3:14.
  [14]高文,等.學習科學的關鍵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13-16.
  責任編輯:楊孝如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1212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