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讀寫結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閱讀與寫作向來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相互滲透、相輔相成。葉圣陶先生曾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庇纱丝芍?,脫離了閱讀的寫作便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就要求教師要在精心選取讀寫結合點的基礎上,將閱讀與寫作教學有機整合,以實現由讀到寫的能力遷移,從而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同步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材;課外;仿寫
“讀寫結合”作為一條行之有效的教學原則,一直以來都受到了廣大語文教師的高度重視。有效的閱讀不僅可以夯實學生的寫作基礎,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同時還對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發揮著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诖?,筆者就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現“讀寫結合”這一問題淺談一二。
一、挖掘教材有用因素,夯實學生寫作基礎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場所和實現師生良好互動的舞臺。而教材作為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是教師設計一切教學活動的藍本和主要載體。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善于對教材中的有用因素進行深入挖掘,以引導學生掌握其中所蘊含的寫作素材和寫作技巧,以便在深化學生理解感知的基礎上,有效夯實學生的寫作基礎。
例如,《楓樹上的喜鵲》是一篇童話故事,這篇課文敘述的線條簡潔、明快,情節簡單、干凈,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閱讀接受能力,而且這篇童話采用的是第三人稱和第一人稱穿插敘述的方式,感情真切,描寫全面。文中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它好像一把很大又很高的綠色太陽傘。其中將“楓樹”比作了“又大又高”的太陽傘,生動具體、易于理解。在帶領學生一同分析了比喻這一修辭手法的作用之后,我讓學生將這句話摘抄到筆記本上,并運用這一修辭手法來仿寫一個句子。接下來,我又適時地向學生分別滲透了在寫作時運用第一人稱、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敘述的好處及作用,如此便在無形之中夯實了學生的寫作基礎。
二、加強課外閱讀指導,豐富學生寫作素材
現如今,我國仍舊處于一個教育相對應試化的階段,學生所學知識大部分都用來服務于考試。而寫作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而且有賴于一定量的寫作素材的積累,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就要求我們除了要在課堂上向學生講解和分析文本內容之外,還應當通過加強課外閱讀指導,以拓寬學生的閱讀空間,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使學生在寫作時能夠“有話可說,有感可抒”。
例如,在講授完《端午粽》這篇課文之后,我向學生問道:“同學們,學習完課文,關于端午節你還有什么疑問嗎?”“為什么在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怎么包粽子?”“除了吃粽子,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待學生闡述了心中的疑惑之后,我說道:“原來同學們還有這么多的問題,老師也沒有辦法在課堂上一一回答你們呀,大家不妨利用周末的時間去圖書館查一查相關資料,說不定你們還會發現不少有趣的知識呢!”此外,我還教會了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即“精略結合,有的放矢”:先通讀目錄,再從中選取感興趣的章節進行精讀,并做好讀書筆記;有選擇性地略讀,以了解其大致內容。如此,不僅拓寬了學生的閱讀空間和知識層面,而且還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
三、強化閱讀仿寫訓練,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模仿是兒童的一種心理特性,也是他們作文起步的臺階。模仿是寫作的捷徑,仿寫并不等同于抄襲??偟膩碚f,仿寫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由仿起步,則模仿階段;二是由仿到創,即創新階段。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缺少這二者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強化閱讀仿寫訓練,無論是對于學生寫作靈感的激發、寫作思維的發散,抑或是對于提高學生的遷移寫作能力來說都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例如,《黃山奇石》是一篇描寫景物的散文,文章語言生動,描寫形象,富有情趣,而且作者還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來刻畫景物,一塊本無生命的石頭便惟妙惟肖地呈現在了讀者眼前,字里行間無一不蘊含著作者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之情。于是,在引導學生一同學習和分析了文本內容之后,我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出示了祖國各地旅游景點的圖片,其中有杭州西湖、北京故宮、四川九寨溝以及承德避暑山莊等,并向學生問道:“同學們,你們都去過哪些地方呢?誰來給我們大家介紹一下你的所見所聞?”待學生回答完畢,我繼續說道:“看來同學們都去過不少地方,接下來,大家不妨仿照課文的結構和寫法來寫一寫你去過的地方。”如此,通過強化閱讀仿寫訓練,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寫作靈感,還發散了學生的寫作思維,進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其直接關系著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與發展。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善于捕捉機會、創造機會,將閱讀與寫作教學有機融合,并力爭在“讀寫結合”的道路上走得更寬、更遠!
參考文獻:
[1]石楊.小學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的實踐[J].教書育人,2017(25):45.
[2]林曉春.淺談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7(6):43-44.
編輯 劉曉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168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