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音樂系列微課的設計與制作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作者在系列微課的設計和制作中,了解系列微課與微課的區別,以及課與課之間的內在聯系,并進行了多元化的教學設計和細致的制作過程,不僅為學生呈現了特別的學習方式,提升了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還提高了自身整合教學資源的能力,以及運用信息技術提升教學水平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微課;系列微課;設計;制作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9)12-0061-03
2018年11月,南京市電教館下發了第五屆中小學教師微課競賽的通知,跟往屆微課競賽不同的是,本屆微課比賽要求以系列微課的形式參賽,也就是說每個系列微課最少包含三個微課視頻,且系列視頻之間必須圍繞一個共同主題,主題必須符合學科特點,具有實用性。筆者積極參加了此次比賽,現結合參賽時微課設計和制作過程談談自己的感受與思考。
● 微課與系列微課
微課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其核心組成內容是5~10分鐘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創作說明等輔助性教學資源。系列微課就是課與課之間有一個共同主題,它們之間既是獨立的,也是相關聯的。
● 系列微課的主題確定需關聯
筆者經過思考后確定本次系列微課內容為蘇少版《音樂》三上的內容,以藍色多瑙河畔的歌聲為主線,分別選擇了多瑙河的發源地德國,流經地奧利地,支流流經地捷克這三個國家的民歌,創設游學之旅的情境貫穿始終,結合筆者所在學校小器樂進課堂的陶笛校本特色,通過聽、動、唱、吹等多種教學方法進行多元化的學習。
微課作品簡介:
音樂是好朋友(德國):創設游學情境,了解《藍色多瑙河》相關背景知識,了解歌曲的樂句劃分,聽辨樂句之間的異同,學會用模進的創作手法進行第二樂句的創編,在此基礎上能夠完整演唱歌曲,根據圖譜和范奏學習吹奏歌曲。
頑皮的小杜鵑(奧地利):創設游學情境,了解音樂之城維也納以及相關音樂大師的背景知識。通過林中杜鵑鳥的叫聲,引入歌曲杜鵑的叫聲,在視頻捉迷藏的游戲互動中了解杜鵑叫了幾次,每次叫了幾聲。運用教師范唱、柯爾文手勢、陶笛范奏三種形式,了解杜鵑鳥歌唱的音高s、m。通過尋找小杜鵑的游戲互動,加入聲勢律動,提高學生為歌曲劃分樂句的能力以及演唱和身體相配合的協調能力,增加互動的同時提高歌曲的趣味性,在一個個音樂游戲中完成歌曲的學唱。
白鴿(捷克):創設游學情境,了解《藍色多瑙河》相關背景知識,了解歐洲最美麗的城市捷克的首都布拉格。通過廣場上白鴿的飛行路線進行歌曲樂句的劃分,并觀察樂句之間相同之處,在教師示范白鴿的舞蹈動作中感受歌曲的旋律高低走向,并在歌曲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的地方加入柯爾文手勢輔助歌唱,在情境中完整演唱歌曲。
● 系列微課的教學設計需多元
1.情境貫穿,激發興趣
情境,讓音樂課教學多了趣味,少了枯燥。筆者通過“心啟程”“漫攜程”“悅歷程”“醉歸程”四個情境層層遞進、環環相扣,讓“藍色多瑙河畔的歌聲”始終牽引著學生學習的目光,最終完成重難點的學習。
◇情境1:心啟程(導入)。
音樂是好朋友:創設游學旅行的情境,快速進入主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頑皮的小杜鵑:創設來到維也納游學的情境,在施特勞斯公園和林中的鳥兒親密互動,營造快樂有趣的學習氛圍。
白鴿:創設來到捷克首都布拉格游學的情境,廣場上的白鴿飛行的路線,為歌曲劃分樂句和找出相同的部分。
◇情境2:漫攜程(重難點解決)。
音樂是好朋友:通過找出歌曲中出現的s、l、t、d四個音引導學生發現第一樂句和第三樂句是相同的,示范模進的創作手法,鼓勵學生進行歌曲創作,提高學生的音樂創作能力。
頑皮的小杜鵑:通過圖譜和示范視頻,幫助學生理解弱拍起小節的強拍位置,以及樂曲的分句劃分,在音樂游戲律動中解決本節課的難點。
白鴿:通過柯爾文手勢輔助演唱,師生配合完成歌譜的演唱,在熟悉歌曲的同時為吹奏歌曲做準備。
◇情境3:悅歷程(陶笛吹奏)。
音樂是好朋友:結合學校校本特色,通過吹奏多元化的表現歌曲,了解F調指法,特別是變化f的指法,提高陶笛吹奏的技巧水平。
頑皮的小杜鵑:通過教師范唱、柯爾文手勢輔助以及陶笛s、m的吹奏,鞏固學唱s、m,熟悉歌曲的旋律。
白鴿:跟著圖譜提示完整地吹奏歌曲,提高音準,為演唱歌曲做鋪墊。
◇情境4:醉歸程(小結)。
作為系列微課,為下節課做好鋪墊,鼓勵學生積極分享,營造積極學習氛圍。
2.技術輔助,創新形式
?。?)“寓教于樂”卡通形象趣味足
音頻欣賞對學生的音樂基本素養有一定的要求,對于低中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一節課的有意注意時間只有10~15分鐘,配有卡通形象的視頻欣賞更能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寓教于樂更顯趣味。例如,筆者在《音樂是好朋友》中先提問道:音樂是德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他們把音樂當作自己親密無間的朋友,歌聲無處不在。你聽,他們的歌聲中唱出了哪幾個音符?接著,運用學生熟悉的貝瓦兒歌《找朋友》視頻,利用繪聲繪影分割音頻功能截取視頻,把音頻換成《音樂是好朋友》的范唱,再把視頻動畫稍作調整,使得動畫內容盡量貼合歌詞,最后配合文字(歌詞)就完成了動畫視頻導入內容。
?。?)“化繁為簡”動態視頻顯高招
歌曲樂句的劃分和找尋歌曲樂句相同或者相似的部分是日常教學中經常用來解決歌曲重難點的一個有效方法。但筆者認為,這還不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巧用動態視頻,它可以化繁為簡。例如,在《頑皮的小杜鵑》中,通過將腳印和杜鵑圖片相結合,讓學生直觀地看到歌曲一共有幾個樂句、句與句之間的長短區別。動態視頻可以通過PPT自定義動畫完成,但比較繁瑣,而利用繪聲繪影X8的錄屏功能則比較簡單,將需要的腳印和杜鵑圖片放在一張PPT中,打開錄屏功能把錄屏框大小調整到和PPT播放時大小一致,先點擊錄屏按鈕,再把音頻打開,根據音樂播放進度進行手動播放直至結束,錄屏結束后把前面多余的視頻剪掉即可。需要注意的是,錄屏時要選擇電腦系統的聲音,不然會把外面的雜音也一并錄制進去,如果發現聲音選擇錯誤也沒關系,可用前一種方法先進行音頻分割再替換即可。 ?。?)“投身互動”師生示范更直觀
“微課”是師生無法進行面對面教學時的一種教學途徑,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完成自主學習,如果視頻中出現學生或者教師的示范,則更容易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更容易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視頻要求的體驗中,也更有利于完成學習任務。例如,在《白鴿》中,教師結合柯爾文手勢進行示范,學生通過模仿學習,能更快速確定歌曲樂句的劃分和歌曲相同部分,而且這樣也增添了學習的趣味性。
?。?)“畫中有畫”邊看邊學提效率
這三節微課中,都有運用柯爾文手勢和陶笛吹奏輔助練唱的教學環節,利用繪聲繪影增加視頻軌使得兩個畫面重合,突出視頻部分并將所用的柯爾文手勢和陶笛指法圖同時出示,這樣學生可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快速找到手勢和正確的指法,邊看邊練習提高學習效率。
3.結合校本,彰顯特色
“小器樂進課堂”是筆者所在學校藝術教育特色課程,也是學校音樂教學的一大亮點。器樂教學是學生學習音樂的途徑之一,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是促進音樂教學的有效手段。在陶笛的襯托下以奏促唱讓課堂音響變得更加豐富,歌曲表現形式也變得多樣,同時也給嗓音條件不足的學生開辟了一片新天地,讓他們在器樂吹奏時重拾自信,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學生歌唱音準,一舉兩得,相得益彰。
4.自主評價,提升動力
課堂評價是整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有效手段,也是影響學生潛能開發的關鍵所在。正常的評價方式有教師評價、學生評價、自主評價三種,但是在利用微課進行網絡學習的環境下只有自主評價能實現,因此,如何讓學生正確評價學習目標是否完成就顯得至關重要。筆者結合音樂課程標準的評價內容,著眼于校本特色,借助學??ㄍㄐ蜗蟆肮忍亍?,以不同的顏色、不同的角色身份讓學生在每完成一個任務后,收集相應的哈比特之星,集得五顆星后即可領取藝術之星的勛章。這種評價方式,借鑒了游戲中的“闖關”形式,令學生對課堂的興趣由參與走向熱愛,大大提升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
● 系列微課的制作過程需細致
1.背景統一,畫面美
在微課的制作過程中,旁白是必不可少的,而在旁白解說和非滿屏呈現的時候,要注意統一背景畫面,如果需要用到“畫中畫”,則視頻所占比例要統一,不要出現忽大忽小的情況。系列微課尤其要注意這點,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系列微課既獨立又密切聯系的關系。
2.音量控制,聲音清
音樂學科的微課制作比其他學科要復雜一些,因為它不僅有歌曲音頻、視頻,還有旁白、背景音樂、器樂演奏等,所以在制作的過程中要做到音量的控制要得當,有主次之分,旁白最好單獨錄制,再剪輯插入到需要的位置,需要的音頻內容最好單獨插入音頻軌,而不用錄制中的音頻。需要注意的是,在錄制器樂演奏的音頻和視頻的時候,最好帶上耳機進行錄制,這樣既可以做到音頻和器樂聲同步又可以消除吹奏伴奏的雜音,制作時把音頻文件放在音樂軌,把吹奏音頻放在錄音軌,并調整到同步即可,這樣操作雖然較復雜,但能夠提高聲音的清晰度,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
3.拍攝清晰,質感足
在進行視頻拍攝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①盡量選用一種設備進行拍攝,這樣畫面的清晰度、色度、亮度能保持一致。②手機拍攝時注意采用橫屏拍攝,這樣插入到PPT或者繪聲繪影中時比例協調,畫面美觀。③拍攝過程中最好使用支架,不要手持,避免出現鏡頭晃動的現象。④選擇拍攝的地點盡量在室內,背景簡潔單一便于突出拍攝主題,盡量選擇白天天氣較好的時候進行,晚上或者光線不足的情況下可以進行補光,不要背光拍攝,畫面清晰為最佳。
總之,筆者認為,系列微課評比不僅可以促進教師更進一步整合教學資源,了解課與課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還能促使思維的碰撞,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利用信息技術提升自身音樂教學的水平。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268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