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誦讀經典詩文 豐富語言積累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國際文化領域,中國享有“詩的國度”的美譽,經典詩文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學樣本,即便是在當今社會的文化生活與發展中,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學生正處于語言思維、智力水平和人文素養發展的關鍵性階段,社會中的很多文化垃圾卻左右和沖擊著小學生的思維情感,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與發展。對此,建議在小學階段引導學生加強經典詩文的誦讀和教學,為學生提供更加優秀的文化食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情感,加快學生語言知識的積累,為小學生的未來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經典詩文;誦讀教學;語言積累
  中國的經典詩文中蘊含著大量的哲理性內容,也擁有很多詩情畫意,這些都是促進學生語言思維發展和知識積累的有效素材,也是對學生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對于經典詩文的教學應給予格外重視,并與學生語言積累的教學目標進行有機融合,促進學生語言素質的全面發展。
  一、熟讀背誦,加強語言積累
  閱讀是人們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通過閱讀,可以實現中華文化的傳承,同時還可以進行各種文化的交融。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習慣也有了巨大改變,閱讀方式逐漸呈現多樣化的發展趨勢,閱讀能力是當代社會文化的間接體現,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要想通過經典詩文的誦讀來促進學生的語言積累,讓學生進行熟讀背誦無疑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一,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自制力比較差,在這種情況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應根據學生自身的學習特點,利用課外閱讀的方式提高學習興趣,引導他們自主學習。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課外閱讀方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要積極培養學生對經典詩文熟讀背誦的興趣,這是學生學好古詩詞的重要基礎。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經典詩文的學習興趣時,要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奇心強的學齡特征,通過靈活多樣的經典詩文教學方法,借助文學故事、創設詩歌教學情境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到熟讀背誦詩歌的趣味性和重要性,讓學生對于經典詩歌的學習可以有效集中注意力。例如,在教學小學二年級下冊的《村居》時,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在教學前讓學生先回憶自己放風箏時的情境,然后說說放風箏時感受到的季節、天氣、景色的變化等,將學生帶入相應的教學情境,那么學生接下來的學習將會更加高效,對于詩歌的熟讀背誦也會減少很多障礙,有效提高熟讀背誦的效率。
  第二,語文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古詩文背誦的學習習慣,這是因為小學生對古詩文的熟讀背誦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加上自主學習能力不是很強,注意力很難得到長時間集中,所以,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誦讀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在培養學生的古詩文背誦習慣時,教師一方面要讓學生讀準字音、掌握字音字義,保持誦讀古詩文時不增字、不減字、不跳讀,掌握好文章誦讀的停頓、節奏、語速及音量等,真正讀出文章的美感;另一方面一定要讓學生做到讀思結合,減少機械性背誦,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對經典詩文內容的有效理解,降低經典詩文誦讀的遺忘速度。例如,在小學二年級下《詠柳》的教學中,學生在讀到“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這句時,只有積極融入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看到柳樹時的經驗才能更好地理解,也只有融入更多的個人思考,才能對“二月春風似剪刀”這句話有更深的理解,有效體驗“春風”的美好形象。
  第三,語文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更多經典詩文誦讀的技巧,這對學生理解文意和語言積累非常有幫助。在經典詩文的誦讀過程中,語調、語速、停頓、節奏等閱讀技巧是每個學生都應掌握的,這樣才有助于學生感受經典詩文的意境和情感。例如,在小學五年級下冊《牧童》的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用平緩的語調進行閱讀,這樣才能真正讀出牧童晚歸后躺在草地上休息時的舒適和愜意,更好地理解詩人內心世界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向往。
  二、大量閱讀,豐富語言積累
  小學生對于語言知識的有效積累,必然依賴廣泛的閱讀活動,而小學語文課堂的授課時間相對有限,可供學生進行誦讀的時間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開展小學語文經典詩文的誦讀教學,不能僅僅依靠教材開展課內閱讀,還應對誦讀教學的內容和空間進行適當拓展,通過經典詩文誦讀的擴展和積累,有效提升小學生對經典詩文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語言積累的廣度和深度。
  一方面,語文教師可以對課內知識進行擴展,既可以對某個作者的詩文作品進行延伸性閱讀,又可以對相同類型的詩文作品進行延伸性閱讀,這樣有助于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收獲更加豐富的閱讀學習體驗,增加語言積累數量。例如,在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絕句》的教學中,為了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教師可以將古詩的課內教學與課外延伸性閱讀有機結合起來,經過廣泛閱讀后,學生對這一類型古詩詞的體會能夠更加深刻和豐富,再學習和背誦類似的經典詩文時就會變得更加輕松,進而有效促進學生古詩詞的語言積累數量。
  另一方面,語文教師可以在課外組織專門的經典詩文誦讀實踐活動,以此激發學生對經典詩文的誦讀熱情,擴大經典詩文誦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這也有助于實現對課內經典詩文閱讀教學的補充。具體來說,語文教師可以采取寓教于樂的形式,比如,通過游戲、競賽等形式組織課外實踐活動。在教學小學五年級《泊洲瓜洲》之后,就可以組織“比一比”的實踐競賽活動,看誰知道的思鄉類古詩詞多,或者看誰誦讀得更美。對于誦讀能力強的學生,要及時給予表揚獎勵,同時,對誦讀能力相對弱的學生進行鼓勵,提高學生在經典詩文誦讀實踐活動中的成就感和愉悅感,進而促進他們語文知識的有效積累和思維能力的提高。
  三、品讀鑒賞,升華語言積累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為了讓學生在經典詩文的誦讀教學中收獲更加豐富的語言積累和豐富的情感體驗,實現語文知識、思維和情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進行鑒賞是重要的一環。
  一方面,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經典詩文進行整體性感知,即要更多地從整體上對經典詩文加以理解、感受和感知,有效體會經典詩文的情境,領悟詩人的獨特感情和人文思想。例如,在小學語文三年級上《望洞庭》的教學中,詩歌的篇幅雖然短小,但是歡快優美,畫面感較強,學生在不明確其主旨大意的情況下,也能通過反復誦讀感受到古詩詞中蘊含的景、物和情。在詩歌中,首句描寫湖水與素月交相輝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繪無風時湖面平靜的情狀,第三、四句集中描寫湖中的君山。如果教師只是逐字逐句講解,很容易破壞詩歌中優美的整體意境,影響學生誦讀古詩詞時的想象與思維發散。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整體性閱讀、聯想和感知,更好地感受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美景色,明白詩人對洞庭風光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另一方面,隨著小學生經典詩文誦讀氛圍的加強和品讀鑒賞能力的提升,語文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性品讀鑒賞,這樣對學生語言思維能力的發散和培養大有裨益。具體來說,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相同題材的經典詩文進行對比誦讀,加深誦讀過程中的理解,感受詩人不同的風格及思想意蘊。例如,在小學五年級上《秋思》的教學中,語文教師為了讓學生升華語言積累,可以在教學中與林杰的《乞巧》進行對比性品讀鑒賞教學,《秋思》通過敘述寫信前后的心情,表達了無限的鄉愁,學生在誦讀時要讀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同樣是寫秋季,林杰的《乞巧》描寫了農歷七月初七民間乞巧的盛況,體現了人們過節時的喜悅心情,在誦讀時應讀出喜悅的情感。除此之外,語文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進行對比性品讀鑒賞,感受作者詩歌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思想內容和意境上的變化,進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也可以對同一時代不同作者的詩歌進行對比,讓學生感悟相同歷史背景下不同作者對于社會歷史現實的心境和思想等,這些對比性品讀鑒賞活動對于學生語言素質的提升是非常有幫助的。
  總之,小學語文教材體系中的經典詩文,可以說是我國幾千年文化發展的精華所在,具有很高的教學價值。小學階段是學生開始接觸經典詩文的初級階段,是初探古詩詞世界的第一步,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引導學生充分認識經典詩文誦讀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經典詩文誦讀的技巧,在學習過程中實現語文知識和語言思維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崔金玉.基于學生綜合素養發展的小學語文教學探究[J].學周刊,2018,(07).
  [2]張春福.兒童視野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06).
  [3]郝曉東.在詩歌整體中理解詞語的妙處——以《泊船瓜洲》“綠”字的賞析為例[J].江西教育,2017,(11).
  [4]陸志燕.尋覓詩意的美好——淺談小學古詩教學方法[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06).
  [5]侯靜雯.聯想與想象在小學古詩教學中的運用[J].課外語文,2019,(0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2837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