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經典誦讀對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有位教育專家曾經在演講中說到:中國古人常用“書香門第”來贊譽一個家族,并且指出“詩書是起家之本”。為什么要讓孩子讀經典詩文?文化不是學歷,不是知識,而是根植在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自覺。文化是內在的素養,文化是一種我們所需的營養。那么誦讀經典詩文正是汲取我們所需的營養。
一、經典誦讀幫助學生開發智力
近代中國各個領域有成就的大師,在童年時期,幾乎都受到過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的教育。古如心學大師王陽明;近如名臣曾國藩;今如中國當代偉人毛澤東和周恩來,科學家楊振寧,商界精英李嘉誠等無一不熟讀四書五經,禮樂詩書,經典史籍、唐詩宋詞等;他們從小就受到了經典詩文的熏陶。因為從小誦讀經典,致使他們的智力發展更好,仿若天賦異稟,使他們在今后的發展道路上越走越順。
我們的一生中,學習能力是有限的。讓學生從小接觸經典教育,簡單地說,誦讀經典對學生的全腦發展都有幫助。通過誦讀經典,學生的形象思維(右腦)獲得全面鍛煉。經典詩文內容一點一點的存儲在大腦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潛移默化地進行消化,從而視野開闊,厚積薄發,無論IQ還是AQ都優于不讀經典的孩子。
二、經典誦讀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個道理相信大家都懂。國家科技部研究中心對“古詩詞誦讀”試點活動的評估報告指出:94.2%的家長和100%的老師認為背誦古詩文對提高孩子的語言文字能力有好處。因為朗讀、背誦是把書面語言口頭表達出來的一種方式。朗讀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語感,并在反復誦讀過程中,把課文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增加詞匯量,學到多種多樣的句式,提高口語的表達能力。由于這些古詩詞都是美的語言,簡單精辟,感情豐富,能潛移默化的提高學生語言的表達能力。所以必須要通過自己背誦才能內化,并慢慢吸收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在開展誦讀經典活動期間,由于學生反復誦讀經典詩文,你會欣喜地發現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比以前更流暢、更風趣了。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他們誦讀的水平在一步步的提高,學生的理解、體會也在逐漸的加深。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有所提高了,孩子的朗讀水平也在大面積提高,從而形成了良好的語感,對語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水平也大大的提高了。
三、經典誦讀幫助學生提高專注力
《大學》著文第一段就說:“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一個人的心靜得下,身坐得住,是決定他的學習能力和潛能的發揮,無論做事還是學問,無法靜下心來的人,人生必然也難于有什么成就。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注意力難于集中,表現在多動、耐力差、很少能靜下心來長時間專注地去做好一件事,當然很明顯這是缺少耐心、恒心和專注力的培養。在小學階段要學生誦讀經典詩文,主要目的還是要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幫助學生靜下心來。而誦讀經典恰好可以治一治學生的這些壞習氣和壞毛病。由于背誦詩文經典是一種寓教于樂的活動,容易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集中注意力。所以在班級里常開展一系列的經典誦讀詩文活動,會讓學生更喜歡這項誦讀活動,比如進行一些詩文的詩歌對對碰活動、詩句接龍比賽等。全班同學通過對詩、競賽等各種活動,不但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又有利于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背誦古詩活動人人都有可能成為誦讀高手。越是那些學習成績不太好的學生,反而越有可能在誦讀活動中走到最前面,因為這使他感到是與其它同學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從而讓他們信心十足,更加有興趣去背誦。我平時還讓學生大量背誦詩詞名句、《日有所誦》《聲律啟蒙》等,你會發現大部分學生慢慢地愛上了誦讀詩文,漸漸地發現學生在課堂上也能靜下心來聽課了。
四、經典誦讀滋養學生的心田
小學階段是人格形成關鍵期,也是誦讀經典詩文的黃金時期,他們所讀所誦的經典,將深深植根于心靈,浸潤靈魂,陶冶情操,滋養心性。如唐詩大多樂觀向上,詩風多元化,如李白的詩想象奇特,很適合低年級的孩子誦讀,一首《古朗月行》讓孩子們進入充滿神秘感的廣寒宮,激發科學探究興趣;根據不同節氣寫就的詩詞,更令孩子們對華廈文化敬佩不已……博大精深的傳世佳作,詩人墨客的濟世情懷,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對孩子們影響深遠。
總之,孩子從小誦讀經典越多,經典詩文的熏陶效用越明顯,影響越深遠。
責任編輯 龍建剛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668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