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眾所周知,書本是除實踐外最重要的知識來源,廣泛地閱讀書籍,可以了解不斷變化著的世界。強大的閱讀能力,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快速瀏覽歸納有效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它又制約著學生表達能力的發展,換句話說,閱讀量的多少,直接決定了學生的語文水平,關乎著學生語文學習的一生。因此老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應當引導學生深入開展個性化閱讀教學活動,學習語文閱讀實用技能。除了日常的閱讀,老師還應該對學生進行基本知識和閱讀技巧的講授,幫助學生更快融入閱讀環境,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水平和能力。本文通過對個性化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策略,僅供各位同仁參考查閱。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個性化研究
閱讀是整個語文學習過程的積累階段,閱讀掌握積累的素材可以為語文提供生動鮮活的例子。由于詞匯量少,社會實踐不深刻,許多小學生都缺乏主動寫作的積極性,為了適應小學課程改革,教師不僅要帶領學生完全掌握課本內的知識,還要在課外閱讀活動中提高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實在好處,通過反復閱讀,增加寫作的知識儲備,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效果。
一、將學生個性和閱讀活動聯系起來
眾所周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獲得知識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經歷,老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密切關注個人的經歷和喜好。例如,老師在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時,可以引導學生先定位再閱讀,從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人物事跡等方面進行思考,某些學生喜歡閱讀心理描寫句子,有的學生喜歡閱讀外貌描寫句子。再者,學生的愛好不一致,有些學生喜歡看科幻小說,少數學生喜歡瀏覽詩歌散文,還有的學生喜歡閱讀神話故事和傳說。個性化閱讀最大的特點就是“個性”,根據學生的個性,選取喜歡的圖書,才能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有效性,很多老師不重視個性閱讀,分離了學生個性與閱讀活動。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可以通過閱讀會、講故事等活動,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閱讀喜好。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絆腳石”是常有的事,生僻詞匯確實給閱讀理解活動帶來了一些困難,老師應當及時解惑和指導,引導學生將個性與興趣融合,將文字和愛好融合,在瑯瑯書聲中,綻放個性,在閱讀體驗活動中感受語文學科的魅力。
二、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強化閱讀環節
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以教材為根,依托教材文本進行教學實踐活動。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優美的文章,老師可以摘取其中的精華部分,要求學生閱讀和品味。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會遇到成語,老師可以布置一些閱讀任務,類似收集某些有趣的成語,和身體器官有關的成語:狼心狗肺、巧舌如簧、眼高手低,耳聰目明等等;還可以積累一些和數字有關的成語,比如一心一意、三心二意、四通八達等等。老師要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有選擇、有目的的進行閱讀活動,除此之外,老師還要引導學生閱讀理解經典課文。例如,老師在講解《少年閏土》時,關于閏土形象,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品味文中的細節描寫,來感受人物性格特點,在教學活動中強化閱讀過程,這樣的做法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
三、拓寬延伸課外閱讀領域
首先,通過課外閱讀,我們可以知道更多新奇的事物,包括傳統文化知識、世間萬象,科學秘密等等,這些小知識可以讓我們對閱讀產生濃厚興趣,培養閱讀的主動性,增長自己的科學文化知識。其次,課外閱讀,可以憑借科學、正確的“三觀”,洗滌我們的心靈,提升我們的審美能力和精神境界。最后,通過課外閱讀,學生可以對生活中從沒見過的事物有大致了解,學到很多沒有學過的知識。關于課外閱讀書籍的選擇,老師可以在教育局推薦的小學生讀物中,向大家推薦幾本經典的書,例如科普類專著《十萬個為什么》,精神類專著《鋼鐵是怎么練成的》等世界名著,閱讀中如果有產生困惑的地方,老師應結合解析,對大家有爭議的地方進行講解,讓學生在課外閱讀時產生的困惑得到解決,從而達到學生自我閱讀的目的。教師可以利用晨讀那半個小時時間,舉辦讀書交流會和好書推薦會,一方面,學生可以跟同學交流分享新知識,另一方面,也可以展示自己的閱讀體會。在此基礎上,教師應該肯定每位學生的閱讀成績,鼓勵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
閱讀與學生個性特點密不可分,小學階段的閱讀積累對小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如果沒有足夠的閱讀積累,那么寫出來的文章就好像無病呻吟,沒有內容。因此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培養學生養成個性化閱讀的習慣。同時,老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應當不斷弱化自身的角色,做學生朗讀的傾聽者,做學生閱讀的引路人,讓學生從閱讀的文本中感受語文的迷人魅力,從而全身心投入到閱讀過程,為未來的發展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龔弋蘭.小學語文教學中素材的積累[J].考試周刊.2015
[2]洪柳.淺談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的技巧[J].教育周刊.200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51458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