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小學語文整體性閱讀教學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與傳統的閱讀方式相比,整體性閱讀作為一種閱讀方法是一種從文章整體結構去把握文章含義的方法,他把文章本身、作者和閱讀者看成一個有機聯合的意義整體,通過問題引導式的閱讀、朗讀式的閱讀、帶入式閱讀三種方式可以實現整體性閱讀的目標。在實際的教育中,教師必須要用引導式的閱讀方式取代拼接式的閱讀方式,用朗讀式的閱讀方式取代默念的閱讀方式,用帶入性的閱讀方式代替實用性的閱讀方式,從而使學生真正獲得理智和感情的升華。
  【關鍵詞】整體性閱讀 方法 建議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3-0083-02
  小學語文教學一般由字詞教學、拼音教學、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等幾個部分構成,閱讀作為由字詞到寫作的過渡,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在語文考試中占很大分值。在傳統教學中,老師一般指導學生分段對文章進行解讀,這種片段式閱讀導致學生很難真正進入文本之中,本文提倡一種與分段閱讀相反的整體式閱讀方式。
  一、什么是整體性閱讀
  整體性閱讀從字面的含義而言就是從文章整體結構的角度去把握文章的含義,而非以拼接的方式從片段之中去把握文章的含義。這種閱讀方法具有以下幾種特點:
  一是把文章的各個部分看成一個有機的互相關聯的整體,每一個段落的理解都不能離開上下文,要從段落與段落的關聯中去理解某一句話或者某一個段落的含義,而不是從某一個段落或者某幾個段落去把握文章的整體含義,也不是僅僅認為知道了每一個段落的含義就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義。
  二是把文章和作者本人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整體性閱讀的方法強調把文章的內涵看做作者生活世界中的現實產物,與作者的生活世界產生一種相互聯系的意義整體,文章所要表達的是作者這個意義主體在某一個時間、地點和際遇之下所產生的所思、所感、所想。要從作者真實的思想感情中去理解文章,而不是從某幾個段落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是把文章和閱讀者之間的互動看成一個相互統一的整體。每一篇經典文章所表達的是作者在一定時間、地點和際遇之下的所思所想,這種思想感情所要表達的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思想,因此,讀者本身在閱讀的過程中必然會與作者產生同感,從而與作者一起融入意義共同體重,最終達到自身靈魂的升華。
  綜上所述,整體性閱讀是從文章整體結構去把握文章含義的方法,它把文章的各個部分看成一個有機的互相關聯的整體,把文章和作者本人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把文章和閱讀者之間的互動看成一個相互統一的整體。
  二、整體性閱讀的方法
  從上文中,我們可以看出,整體性閱讀的本質特征就是把讀者、作者和文本看成一個有機統一的連續體,那么通過一種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可以引導學生達到整體性閱讀的目標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是問題引導式的閱讀。傳統閱讀的教學方式是通過讓學生對每一段的段落進行分析,從而讓學生拼接處文章整體的含義。在整體性閱讀中,老師可以通過提出與文章有關的整體性的問題,讓學生在文本中主動的尋找,當這些整體性問題得到解決時,他們也就獲得了對文章的整體性理解。
  二是朗讀式的閱讀。中國傳統教育經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種論斷似乎有些武斷,但是也具有一定的正確性。通過朗讀的方式,學生不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文章的某一個部分,而是會隨著朗讀對文章產生一種整體性印象,這種整體性印象在不斷重復的朗讀中會得到進一步加強,從而使得對文章的整體性印象得到加強。
  三是帶入式閱讀。帶入式閱讀指的是讓學生對文章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例如在寫人的文章中,可以通過對作者身世的介紹,使學生對作者的形象產生清晰的了解,并引導學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進而讓學生產生與作者一樣的寫作感情和思想,由此,學生便可以在閱讀之前便了解到作者在文章中想要表達的內涵。
  三、對現代語文閱讀教學的一些建議
  現代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大誤區是把文章看成了作為對象存在的一種客體,把文本、作者和閱讀者三者進行了割裂,這種割裂本身來源于應試教育本身的種種缺點,即把閱讀本身看成各種得分項加分的過程,把閱讀看成了一種實用性的分裂式閱讀。然而,閱讀本身卻是一個培養學生美感,增進學生理解力、同情感的教育方式,要加強現代語文閱讀教學,就必須要轉換這種思想,把閱讀看成一個整體性的,提升學生美感和例行能力的過程。
  具體而言,要用引導式的閱讀方式取代拼接式的閱讀方式,要用朗讀式的閱讀方式取代默念的閱讀方式,這即是要把文章本身看做一個整體。傳統的拼接式的閱讀方式即是教師讓學生理解每一個段落的大意,以此為基礎來理解全文,但是這種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整篇文章是有一定的結構的,如果單純地去理解每一個段落的大意,這容易導致學生的思想偏離主題,因為學生不知道某一個段落具體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這容易導致學生閱讀邏輯的混亂。而引導式的閱讀教師起的引導作用更加地顯著,在引導式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通過針對性提問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找到閱讀的思路,從而讓他的閱讀過程有一個清晰的脈絡,從而能讓學生更高效地進行閱讀。
  朗讀式的閱讀方式即是要大聲念出來,不過在大多時候,教師一般都會要求學生默讀,但是這種方式并不適用于所有學生。雖然默讀較為高效,也不會打擾到他人,但是除了對閱讀有自發興趣的同學適合使用默讀方式,其他的同學如果進行默讀,非??赡茏呱?,從而達不到教師所想要的效果。而朗讀式的閱讀方式不僅僅能夠更快地讓所有學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內容,更可以讓學生加深對文章的記憶從而對文章能夠更高效地進行深入了解。不過考慮到某些學生較為內向、害羞,讓他們進行朗讀式的閱讀他們會不好意思,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教師對其進行鼓勵以及引導,或者是在初期教師可以將同學們分為幾個小組,分組輪流上臺進行朗讀;在后期教師讓學生自主進行朗讀式的閱讀,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也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進行閱讀。
  其次,要用帶入性的閱讀方式代替實用性的閱讀方式,閱讀不是完成任務,而是要與作者一樣獲得對世界更好的理解,老師要嘗試從這一角度出發啟發學生在閱讀中形成自身情感、理智的真正升華。在剛開始閱讀的時候,學生可能無法較快地融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中,因此,教師需要通過營造特定情境或者是利用其它方式來引導學生更好地進入作者的世界。特定情境的營造是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被帶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從而更能夠更準確地進行閱讀。不同類型的文章有不同的適合的閱讀方法,如寫實類的文章便適合采用帶入式的閱讀方式去進行閱讀。因此,教師需要對不同的文章進行分類,從而選擇更加合適地方式來進行整體式的閱讀教學 。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整體性閱讀方式并不排斥對個別段落的理解,相反,他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段落。通過問題引導式的閱讀、朗讀式的閱讀、帶入式閱讀這三種方式可以實現整體性閱讀的目標,要用這些方法取代傳統的實用性的閱讀方式。
  參考文獻:
  [1]朱曉潔.漫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互動”藝術[J].中國校外教育,2019(05):102-103.
  [2]樊澤亮.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法淺談[J].中國校外教育,2019(05):109+115.
  作者簡介:
  任娟(1983.09.03-),女,甘肅省白銀市人,漢族,二級教師,本科學歷,研究方向:語文教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8624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