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術的語文閱讀教學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伴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互聯網+教育”為教育改革增添了無限生機,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學科素養的培育,逐漸成為教師的中心工作。這就意味著教師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引入更新、更有效的教學模式。信息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也是教師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技術,是對教師教學的有益補充。
關鍵詞:信息技術;應用;語文閱讀教學
一、信息技術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有益補充,激活了學生的感官
夸美紐斯說過:一切知識都來源于感官體驗。也就是說,當學生對于某一知識點有一個切實的感官體驗,那就意味著他離這個知識點更進一步。伴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這一形勢下,信息技術中的電子白板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給語文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電子白板技術的應用,可以將文字、聲音、圖片、影像等要素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教師可以用富有張力、多姿多彩的畫面,帶給學生不一樣的視覺體驗;同時也可以利用悅耳的音頻資料,刺激學生的聽覺感官。
比如教學《下雪啦》時,教師播放多媒體課件,伴隨著北風呼嘯的聲音,一些美麗的雪花像精靈一樣從天空中紛紛飄落,在風中翩翩起舞。學生情不自禁地揮起了手,舞動了腰。大聲地叫著“下雪啦!下雪啦!”。學生被優美的畫面和逼真的音樂感染了,仿佛自己來到了雪地中和雪花共舞,和課文中那些快樂的小動物一樣,紛紛進入了特定的意境之中。這對于南方孩子來說,生活中極少的有關下雪的體驗從這里得到了深化,自然對文本中那種“歡樂”的理解更為深刻。
二、運用信息技術,打破時間、地域的限制,加強對學生感悟能力的“幫扶”
信息技術將聲圖文密切結合來加強學生閱讀理解感悟能力。語文閱讀選材特點關注人們的思想生活,反映對社會的人文關懷,需要有很好的理解領悟能力來探索寫作的意境和思想情懷。老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以“學”為中心,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模擬作者寫作的特定情景和寫作的時代背景。
比如學習曹禺的《雷雨》,要正確地理解感悟這部作品的含義,就要了解曹禺先生寫作的1925年前后復雜的社會背景和社會現象。語文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搜集曹禺先生的個性特點和寫作背景,做成多媒體教案,配上背景音樂,運用多媒體予以講述。在對人物關系進行剖析的過程中,教師可運用信息技術動圖模擬給學生看,更直觀地讓學生理解作品中的人物關系。
三、信息技術豐富了課堂,實現了能力遷移,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語文閱讀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養,同時也是逐步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重要途徑,信息技術能夠很好地增強學生人文素養。一方面,信息技術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作品本身是作者人文情懷的體現,很大程度上也反映著社會現實。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增強學生這種人文情懷的深度和廣度。另一方面,信息技術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閱讀不僅僅是語文教學中的內容,也是為學生以后走向社會培養自身綜合素質,提高自身品位的一個重要途徑。信息技術是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對于學生來說,作文這一部分學習往往令他們十分頭疼。一方面,受其年齡的限制,他們缺乏生活經驗的積累,在寫作的過程中往往面臨著無從下筆的問題。另一方面,許多教師不重視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使得他們寫出的文章千篇一律,缺乏創新。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展示一些優秀的、有教學意義的文章,或者是利用音響功能,給學生創造朗讀文章的契機,使其可以在聽、讀、寫的有機融合中,實現自身寫作能力的提升。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須高度重視整合工作。信息技術與閱讀教學的整合是現代教育的趨勢和需要。在整合中我們只有掌握現代教育理論和信息技術操作,才能使信息技術為我們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孟慶玉,呂志恒.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現狀與發展前景分析[J].信息化建設,2016(4).
[2]劉娜吉.讓情感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靈魂[J].吉林教育,2011(18):81.
作者簡介:田茂林(1965—),男,甘肅隴西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教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66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