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學語文增量閱讀教學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效果優于學生課后閱讀。文章以小學語文閱讀作為研究背景,首先分析了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增量閱讀的要點。其次,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增量閱讀的教學方法進行了簡單的研究分析。希望文中內容,能夠為各個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農村小學;語文增量閱讀;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06-0186-01
當教師需要培養小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時,增加學生的閱讀積累量就比較重要。農村小學教學范圍內,學生課余閱讀量較少,閱讀環境以及條件相對受限。針對此,部分農村語文教師,選擇在課堂中應用增量閱讀方法,旨在通過課堂教學,提升農村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和閱讀能力。
一、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增量閱讀的要點
?。ㄒ唬┟鞔_教學目標
教師在開展增量閱讀前,必須明確增量閱讀的教學目標。增量閱讀的開設目的是為提升農村學生的閱讀量,減緩學生閱讀條件受限造成的影響。因此,教師應將目標設定為,培養學生在固定時間范圍內,積累一定的閱讀素材,提升自身語文素養。根據不同教師的教學特色,教師也可設定特殊的教學目標。但目標不應偏離閱讀這一主題,以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積攢閱讀素材作為根本目標。
?。ǘ┱{節教學方略
為配合增量閱讀的特殊形式,各個農村語文教師應調節教學方略。在開展增量閱讀的同時,不應直接以閱讀為主,單線教學無法起到多方面教育作用。教師應保證在定量的教學時間內可同步培養學生的多樣能力。因此,教師可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同步進行,或在閱讀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1]。
(三)重視最終評價
教學與檢驗結合,才可構成完整的教學結構。農村教師在開展增量閱讀教學時,除開展正常的教學工作外,還要重視對學生閱讀效果進行評估和評價。農村小學生在課堂范圍內相對安靜,很少主動與教師交流。交流較少將導致學生無法進行自我評估,因此,教師在轉變學生課堂形式的同時,也需要為學生提供細致的教學評價,幫助學生評估該階段學習質量。
二、農村小學語文增量閱讀教學方法研究
(一)教師應轉變教學方法,提煉增量時間
教師可將固定的教學計劃進行壓縮和提煉,如將部分教學難度較低,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的內容,盡量壓縮至同一課堂內。余下的課堂時間專門用來落實增量閱讀。教師在提煉過程中,應對濃縮的內容進行反復審核,切勿出現本末倒置現象。
?。ǘ┙處煈档驼n堂地位,堅持學生主導
教師可適當降低自身的課堂主導者地位,在增量閱讀教學課堂中,僅作為輔導者開展教學。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或文章自由閱讀。閱讀完畢后,學生之間可自由交流閱讀體會,從而形成一人閱讀、多人感受的局面。以學生為主導的農村增量閱讀課堂,可充分鍛煉農村學生的交際能力與課文總結能力[2]。
?。ㄈ┙處煈黾娱喿x材料,打開學生眼界
教師可在班級內開辦圖書角,定期擴充圖書角書籍內容。除為學生提供童話以及文學名著等書籍外,教師也可提供天文地理類的記錄型書籍,進而滿足不同學生的閱讀需求。農村學生僅受到條件和地理位置的限制,但他們的思想以及內心隱藏的文學素養,正待激活。因此,教師應盡力成為學生的“望遠鏡”,為學生提供多樣素材,打開學生眼界。
(四)教師應重視評價過程,保障閱讀效果
學生完成閱讀后,教師可設定簡單的寫作任務,要求學生按照閱讀材料寫出自己的讀后感。教師可對學生寫作內容進行分析和評價,幫助學生批改作文,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當教師為學生提供評價結果后,學生會在下一階段更加認真地閱讀。
綜上,文章以農村小學為主,對小學語文增量閱讀教學方法,進行評價分析。研究表明,提煉增量時間、堅持學生主導、打開學生眼界、保障閱讀效果這四個措施,可有效提升增量閱讀教學的整體質量。
【參考文獻】
[1]郭小麗.小學高年級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8.
[2]陳曉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構建[J].中國校外教育,2018(27).
【作者簡介】
黃霞香(1971~)女,漢族,華南師范大學大專,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龍村鎮玉么小學,語文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農村小學增量閱讀。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38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