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寫作文離不開觀察(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王宜振

   親愛的小讀者,從本期開始,炫炫姐姐會邀請一些大家喜愛的作家(哇,作家?。﹣頌榇蠹抑v寫作文的秘訣哦。親們期待嗎?本期首先和大家見面的,是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王宜振老師――(哇,好棒啊――)
  
   一、要在生活中學會觀察
   我們每一個同學,都有兩只眼睛,這兩只眼睛像兩個小小的窗口,用來觀察世界。
   世界很大很大,我們的觀察只能是世界的一個小小的部分,也就是一個小小的局部。兒童文學作家孫震先生《海灘上的雕塑》,一開始就用自己的眼睛進行觀察,寫出了潮落時的海灘。
   喲,誰在海灘上設計出這么多有趣的圖案?那一對對的小沙眼,若隱若現,是蛤蜊們為呼吸新鮮空氣打開的小小窗口嗎?那條歪歪扭扭的曲線,是海龜匆匆爬走留下的痕跡,還是螃蟹大搖大擺,橫步沙灘留下的腳印呢?
   海灘,也是偌大世界的一個小局部。對這個小局部的觀察要細致。作者首先著眼于海灘上的圖案,海灘上又有哪些有趣的圖案呢?首先是一對對的小沙眼,這些小沙眼是干什么用的呢?原來它是蛤蜊的家,是蛤蜊向外面的世界打開的一個小小的窗口。接著,作者寫海灘上歪歪扭扭的曲線,這曲線究竟是海龜留下的呢?還是螃蟹留下的呢?作者沒有正面回答,留給小讀者去思考。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金蟬脫殼》:
   一天,我發現一只肥肥的、通身發著金黃亮光的蟬正沿著柿子樹往上爬。當爬到一個枝丫上時,它那銳利的腳緊緊地抓住樹皮上的一處裂口,停在那里不動了。我輕手輕腳地爬上樹,躲在一個枝丫后面,目不轉睛地盯著這只蟬。
   它整個身體來回地抽動了幾下,背上立刻裂開了一道口子,蟬背露出來了。背上那一層保護甲的顏色很快地變化著,先是極淡的綠色,一會兒變成了深綠色。接著,頭鉆出來了,一雙透明發亮的大眼睛像兩顆花椒籽,又黑又亮,閃閃發光。六只腳出來了,整個身子在慢慢地活動著。未出殼的蟬尾使勁地抖動著、伸縮著。金蟬把它已經出殼的上半身猛地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撲來,再用前腳抓住蟬殼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蟬尾就抽出來了。整個動作配合得自然協調。脫殼的蟬靜靜地趴在蟬殼上,過了好一陣,才依依不舍地離開了蟬殼。
   這是作者對蟬脫殼過程的細致觀察,可謂細致入微,惟妙惟肖。作者按照金蟬脫殼的時間順序和脫殼的先后順序進行觀察,從顏色的變化到動作的變化,從頭至腳至尾,每一個環節都寫得栩栩如生,可見作者觀察生活的能力之強。
   觀察事物,有時候要盯住一個目標,仔細觀察動、靜之間的變化。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林煥彰的《小貓》,就生動地描摹了這種變化:
   午睡時,風走過窗口,搖了幾下風鈴,――叮當地,飛走了。
   我養了一只小貓,跳上床來,很驚奇地瞧著窗外。
   那時,一片白云飄過,以為是一條魚,它很快地沖出去。
   林先生觀察小貓,先寫窗外的風,風搖響了風鈴,走時帶走了風鈴的響聲。這一小節以靜寫動,第二小節,寫風鈴的響聲傳來,小貓的反應和舉動。首先是跳上床來,以為窗外發生了什么事情,很驚奇地張望著。這一小節,以動寫靜。第三小節,寫一朵白云飄過來,白云的形狀很像一條魚,小貓以為真的飄來一條魚,便像箭一樣沖出去。這一小節,先靜后動。整個事物的發展,就是動、靜之間的變化;作者描寫了動、靜的轉換,這就把事物寫活了,可謂活靈活現。
   觀察是一種基本功。我們每一個同學,都要學會觀察、善于觀察,勤于觀察。我們不妨每天寫一篇觀察日記,以培養和訓練我們的觀察能力。
  二、要在觀察中學會發現
   我們去觀察一個普通事物,然后把它寫下來,這很有必要。如果大家都去這樣做,寫下來的東西雖有差異,但基本上會大同小異。如果我們把要描寫的事物,賦予它一定的感情,也就是把自己的感情移到這個事物身上,那就不一樣了。譬如我們看到的樹,就會感到樹是有感情的;我們看到的花,就會感到花是有感情的;大海呀,星星呀,月亮呀,太陽呀,統統都會認為有感情的;就是一塊冰冷的石頭,也是有感情的。這種用自己的感情來同化要描寫的對象,使觀察不再是客觀的,而是帶上了一定的主觀因素。我們不妨看看林煥彰的《影子》:
   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一個好朋友,常常陪著我。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一只小黑狗,常常跟著我。
   影子是一個客觀事物,本身是一個無生命的東西??墒牵盐覀兊母星橐频接白由?,影子就不再是無生命的東西了,而是變成了一個有血有肉的生命體,即好朋友和小黑狗。這就是作者在觀察中獨到的發現。這一發現可不得了,它使影子來了一個質的變化。我們說,一個人玩文字游戲,把文字玩出生命來,那才真叫高手。一個有生命體進入小讀者的視野,會給小讀者的視角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終生揮之不去。
   我們再看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金波的《綠葉》:
   這里有多少棵大樹呢?每棵大樹上有多少片綠葉呢?
   我走進大森林的時候這樣想。
   但誰能回答我呢!
   一陣微風吹過,樹葉沙沙地響起來,那是一種多么和諧的聲音!
   我聽不出來是哪一片綠葉的聲音,他們已經匯成了一支森林的合唱曲。他們一起向我唱著:不要問我們有多少。我們是一個整體。我們永不分離!
   我看見,綠葉雖然是一片一片的,但樹的枝干把它們連接在一起;而土地又把大樹連接在一起。
   從此,我知道了:
   一片綠葉怎能叫大樹呢?
   一棵大樹怎能叫森林呢?
   作者對綠葉和大樹的觀察,不是一般的觀察,而是在觀察中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有新的發現。那就是一片綠葉不能叫大樹,一棵樹不能叫森林的道理,暗示團結就是力量的人生哲理。這篇短文文字不長,卻給小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思考和回味的空間。
   我們再來看看兒童文學作家王宜振的《紅蜻蜓》:
   我捉住一只紅蜻蜓,放進小小的標本夾;想不到春天竟哭了起來,春天說她丟失了一只腳丫……
   紅蜻蜓本來是大家習以為常的熟悉的事物,有人認為,熟悉的事物才更易于發現;而我卻不以為然。我以為,新的思想、新的角度,往往會從不熟悉的事物中發現。王宜振恰恰從熟悉的事物中有了發現,這個難度非常大。紅蜻蜓是春天的一只紅腳丫,這不是一般的思考所能發現的。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82030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