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內鏡下鈦夾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效果觀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討內鏡下鈦夾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療效。方法 128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64例。對照組患者予以單純藥物治療, 觀察組患者予以內鏡下鈦夾止血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72 h再出血發生率。結果 觀察組中無效5例, 有效27例, 顯效32例, 總有效率為92.19%(59/64);對照組中無效19例, 有效20例, 顯效25例, 總有效率為70.31%(45/64);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72 h再出血發生率為9.38%(6/64), 對照組72 h再出血發生率為21.88%(14/64);觀察組72 h再出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相較于單純藥物治療, 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施以內鏡下鈦夾治療, 可有效提高止血率, 降低再出血率, 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內鏡;鈦夾止血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1.027
  上消化道出血指的是胰膽、十二指腸、胃等病變所致的出血,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消化道系統疾病, 具有起病急、病死率高等特點[1], 若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極易誘發大出血, 極易造成患者的死亡, 因此, 及時有效的治療是改善患者預后、挽救患者生命的關鍵。近些年, 隨著微創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 內鏡下止血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本研究旨在探討內鏡下鈦夾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療效, 以期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治療提供實踐指導參考依據。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128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64例。納入標準:①均符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斷標準;②有嘔血、黑便、伴有低血容量表現;③未合并有嚴重的心肝腎等臟器性疾病;④首次上消化道出血者。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出血性疾病者;②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者;③生命體征不穩定者。觀察組中男34例, 女30例;年齡25~65歲, 平均年齡(41.58±8.46)歲;出血量<500 ml 10例, 出血量500~1000 ml 54例;出血原因:潰瘍性出血40例, 急性胃黏膜病變15例, 胃食管腫瘤9例。對照組中男33例, 女31例;年齡25~65歲, 平均年齡(41.56±8.42)歲;出血量<500 ml 12例, 出血量500~1000 ml 52例;出血原因:潰瘍性出血38例, 急性胃黏膜病變16例, 胃食管腫瘤1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出血量、出血原因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擴容、維持血壓、補充血容量等對癥治療, 待生命體征穩定后均予以急性電子胃鏡檢查, 以明確出血部位。對照組患者予以單純藥物治療, 采用內鏡下注射濃度為1∶10000的腎上腺素溶液, 于離出血點1~2 mm處進行分點注射, 每個點注射量約為1.5 ml, 直至周圍黏膜出現腫脹、發白, 出血停止, 注射總量為6~10 ml, 如有必要可使用氬氣離子體凝固器。完成止血后, 在內鏡下繼續觀察5 min, 待無活動性出血后將內鏡拔出。止血后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 常規補液、質子泵抑制劑、黏膜保護劑等。禁食12~24 h, 若再出現出血征象, 則予以對應的檢查及治療。
  觀察組患者予以內鏡下鈦夾止血治療, 首先將鈦夾與持放器連接好, 然后收鈦夾至鞘內備用。在內鏡直視下將放置好鈦夾的持放器由活檢鉗道插入, 順著垂直方向靠近出血部位, 并深壓出血位置兩側的組織, 同時將病灶與附近的組織鉗夾好, 將操作桿按壓好并將鈦夾收緊, 然后將病灶位置與周圍黏膜夾住, 閉鎖鈦夾, 截斷血流, 每例患者采用1~3枚鈦夾, 觀察5 min, 若無出血, 則治療結束。止血后的處理方法與對照組一致。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
  72 h再出血發生率。止血效果判定標準[2]:無效:治療72 h后患者的臨床表現及體征未見任何改善甚或加重, 需行再次胃鏡止血治療或外科手術治療;有效:治療72 h內黑便或吐血次數減少甚至消失, 糞便檢查結果顯示弱陽性, 胃管引流液變清;顯效:治療24 h后黑便或吐血癥狀停止, 糞便檢查結果潛血陰性, 胃管內引流液變清, 復查內鏡未見活動性出血??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再出血判定標準[3]:內鏡復查顯示原有病灶再出血或顯示新出血病灶;內鏡檢查顯示黑便次數明顯增多或黑便持續存在, 糞便稀薄暗紅色, 胃管抽吸液為血性液體;補充血容量后血壓、心率仍未恢復正常。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 x-±s)  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中無效5例, 有效27例, 顯效32例, 總有效率為92.19%(59/64);對照組中無效19例, 有效20例, 顯效25例, 總有效率為70.31%(45/64);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72 h再出血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72 h再出血發生率為9.38%(6/64), 對照組72 h再出血發生率為21.88%(14/64);觀察組72 h再出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屬于常見的消化道急癥, 具有起病急、病死率高等特點, 主要見于消化道腫瘤、消化性潰瘍、急性胃黏膜病變等疾病。藥物保守止血治療是當前臨床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手段, 適用于無手術指征者, 藥物保守止血治療雖能起到暫時止血的效果, 但該止血方式對動脈性出血無效但短期再出血率較高[4]。隨著內鏡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 內鏡止血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內鏡下止血可及時明確出血病變及部位, 且在內鏡輔助下進行機械止血、熱凝止血、藥物局部注射等介入止血治療, 具有起效快、操作簡單、不良反應少等優點[5, 6]。有研究報道[7], 在上消化道出血中應用內鏡下止血的即刻止血率高達80%~95%。亦有研究顯示[8], 內鏡下藥物注射治療、鈦夾止血的療效明顯優于內鏡下噴灑藥物止血。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72 h再出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 與藥物注射治療相比, 采用鈦夾止血的效果更優。內鏡下鈦夾止血屬于一種機械止血治療手段, 主要是利用鈦夾閉合所產生的機械力量阻斷出血部位的血流, 從而加速血小板及血栓的形成, 達到減少出血的效果[9]。此外, 鈦夾止血所夾取的組織比較少, 不會對出血部位鄰近組織造成損害, 且鈦夾止血的實質屬于物理治療, 其作用機理主要是截斷出血部位的血流, 與外科對血管的縫合、結扎的作用類似, 能有效減少再出血的發生[10]。
  綜上所述, 相較于單純藥物治療, 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施以內鏡下鈦夾治療, 可有效提高止血率, 降低再出血率, 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黃學勤, 張璋, 曹火留, 等. 內鏡下鈦夾治療非靜脈曲張性消化道出血的應用及臨床效果分析. 中國醫學創新, 2018, 15(16):117-119.
  [2] 陳萬般. 鈦夾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136例臨床觀察. 中國醫學工程, 2016, 24(8):104-105.
  [3] 毛伯能. 用不同的內鏡下止血法治療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對比. 當代醫藥論叢, 2015, 13(20):218-219.
  [4] 靳玉紅, 張彩鳳, 李琨, 等. 內鏡下鈦夾聯合質子泵抑制劑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療效.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15, 23(13):2116-2120.
  [5] 盧晨霞, 施正君, 王雪明, 等. 內鏡下鈦夾治療非靜脈曲張性消化道出血臨床觀察. 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 2015, 18(4):580-582.
  [6] 張東偉, 許樹長, 王志榮, 等. 內鏡下金屬鈦夾與注射止血治療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療效觀察. 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3, 27(9):931-932.
  [7] 沈永祥, 陳軍賢. 內鏡下金屬鈦夾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比較. 中國醫藥導報, 2014, 11(9):51-53.
  [8] 謝俊萍, 李季妮, 侯雪蓮.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行內鏡下金屬鈦夾止血60例臨床護理. 齊魯護理雜志, 2014(3):88-90.
  [9] 傅鑫, 李川, 王河, 等. 內鏡下鈦夾聯合黏膜注射治療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觀察.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6, 9(31):116-117.
  [10] 喻德林, 胡希亞. 內鏡下金屬鈦夾與噴灑藥物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對照觀察. 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 2015, 20(6):673-675.
  [收稿日期:2018-10-2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7066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