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危險因素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探討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危險因素。方法:收治采用消化內鏡治療的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在內鏡直視下局部用冷生理鹽水沖洗,用圈套器將血痂取出,暴露出血點,確定出血點后,推進止血夾確切止血,對潰瘍患者于潰瘍周圍注射腎上腺素(1:10 000)1 -2 mL,總量≤12 mL,并于血管殘端處注射1%的硬化劑。結果:兩組患者性別、男女比例以及年齡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而在出血量、血紅蛋白量、血小板數目、血尿素氮和休克例數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出血量、血紅蛋白量、血小板數目、血尿素氮和是否發生休克是導致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重要危險因素。
關鍵詞 消化內鏡;上消化道出血;再出血;危險因素
消化道出血是臨床常見的急癥,上消化道出血比較常見,隨著消化內鏡技術的不斷發展,內鏡下止血被廣泛應用,但是盡管如此,仍有10% - 30%的患者會發生再次出血,因此,了解消化內鏡治療后的再次出血患者危險因素對提高治療效果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就對此進行探討。
資料與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4月收治采用消化內鏡治療的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男55例,女45例,年齡45 - 76歲,平均(56.4±7.6)歲,胃鏡表現動脈噴血(I a)21例,活動性滲血(Ib)58例,血管性滲漏(Ⅱa)21例。
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內鏡直視下局部用冷生理鹽水沖洗,用圈套器將血痂取出,暴露出血點,確定出血點后,將止血夾推進進行確切止血,于潰瘍患者潰瘍周圍注射腎上腺素(1:10 000)1-2 mL,總量≤12mL,并于血管殘端處注射1%的硬化劑。并根據是否再次出現出血進行分組,本組出血組17例,無再次出現83例。
結果
兩組患者再次出血相關因素比較:兩組患者性別、男女比例以及年齡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出血量、血紅蛋白量、血小板數目、血尿素氮和是否發生休克等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討論
內鏡檢查適用于各種上消化道炎表1 兩組患者再次出血相關因素比較癥、化學損傷、腫瘤、糜爛、潰瘍所致出血[1-3],食管一賁門黏膜撕裂癥引起的出血、十二指腸乳頭切開、上消化道息肉摘除、吻合口狹窄切開術等手術治療導致的出血,和由于全身性疾病導致的應激性上消化道大出血。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主要由上消化道疾?。ㄊ彻?、胃、十二指腸等)、全身性疾病、胃腸道鄰近器官病變、藥物和其他等多種原因引起,其中最主要的病因包括胃癌、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征、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胃黏膜病變、膽道出血、食道裂孔疝等[4]。內鏡下將凝血酶進行局部噴灑,去甲腎上腺素止血具有肯定的療效,操作方便,便于床邊進行,設備簡單,安全費用低等優點,是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止血的首選方法,它避免了手術盲目探查給患者帶來的經濟負擔和損傷痛苦,使患者得到及時正確的救治,縮短治療時間,使大出血的致死率降低,在廣大基層醫院尤其適合推廣和普及。
本組資料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出血量、血紅蛋白量、血小板數目、血尿素氮和休克例數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出血量、血紅蛋白量、血小板數目、血尿素氮和是否發生休克是導致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重要危險因素。
參考文獻
[1]
Sengupta N,Tapper EB,Patwardhan VR.et al.High Clasgow Blatc.hford Score atadmissionis associated with recurrentbleeding after discharge for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upper gastrointestinalbleeding[J].Endoscopy,2016.48(1):9-15.
[2]張錫春.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內鏡治療的觀察與護理106例[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20(1):31.
[3] Yaka E,Ylmaz S.Doan N,et aI.Comparison ofthe Clasgow-Blatchford and AIMS65scoring systems for risk stratification in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theemergency department[J].Acad Emerg Med,2015,22(1):22-30.
[4]李聞,鐘尚志.急診內鏡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J].中國消化內鏡,2015,1(3):54-5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711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