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與學困生的成因和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蘇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多年教育工作的實踐,對兒童生活的研究――所有這些都使我深信:兒童學習困難,功課不及格,落后于別人,其原因是絕大多數兒童在童年早期所受教育和他周圍的條件不夠好。”
【關鍵詞】家庭教育;學困生;成因;對策
Home education with learn to trap living of become because of with counterplan
Dai Don-guo
【Abstract】The Huo Mu Lin2 Si Ji of Su also point out:"Several years education work of practice, to child life of research-all these all make me believe deeply:Child study difficulty, homework disqualified, get behind with other people, its reason is great majority child in the earlier period of childhood teach to teach with he surroundings of the condition be not enough good."
【Key words】Home education;Learn to trap to living;Become because of;Counterplan
教育學認為,上學的孩子每天約有2/3的時間在家庭中,家庭的教育優勢和家長的教育力量是其他教育難以具備的,而且,家庭教育表現出來的基礎性、持久性給學生的影響是相當獨特和重要的。蘇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多年教育工作的實踐,對兒童生活的研究――所有這些都使我深信:兒童學習困難,功課不及格,落后于別人,其原因是絕大多數兒童在童年早期所受教育和他周圍的條件不夠好?!币约啊皩W校里的一切問題,都會在家庭里折射出來,而學校教育過程中產生的一切困難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
學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學習成績、綜合能力長期穩定地低于同年齡學生,不能達到教育教學要求的學生。國內外調查表明,學習困難不僅影響學習成績,還會引起其他不良行為和心理問題。在日常教學中也不難發現,如果學生的學業成績有所下降,該生的行為舉止、思想品行也隨之不降。雖然學困生這個群體產生的原因是復雜的,但是,家庭教育的負面影響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下面例舉幾個典型案例,說明學困生的產生與家庭教育的缺失、不當有著必然的聯系。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學生張某:小學時聰明伶俐,陽光向上,品學兼優,初一成績居全年級前一、二名,是大家公認的有前途的學生。初二時父母離異,孩子心靈受到了創傷,從此對學習失去了信心,上課睡覺,不做作業,要么逃學,成績一落千丈,高考成績三百多分。熟悉該生的學生都惋惜不已。據調查,在有些班級,離異家庭的孩子占三分之一,這些孩子多為學困生。
父母的離異本身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很大的傷害,有些孩子會一蹶不振;其次,父母離異后的孩子,缺少或沒有正常的家庭教育。所以,父母要珍惜家庭,學會尊重、寬容對方,學會如何維持家庭;如果離異,要向孩子說明,要取得孩子的理解和諒解,還要定期、經常的看望,關心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撫慰孩子的心靈。
學生王某:小學時父母進城打工,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聽話懂事,學習成績尚可。初中時隨父母進城上學,因為不習慣城里的生活學習環境,具有明顯的自卑感,失落感。雖然老師關心他,同學們幫助他,由于基礎差,上課聽不懂,作業不會做,而且新課程又有較高的要求,學習上的困難越來越大,最后放棄學習,每天混日子打發時間。
隨著國家對農民工子女進城上學政策的傾斜,這些孩子也和城里孩子一樣能夠享受平等的教育及優質的教育資源。但是,由于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早出晚歸,謀求生計,沒有時間與孩子交流溝通,關心孩子的家庭教育,這些孩子對學習失去信心和動力,成為學困生。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知識能夠改變命運。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和心愿,盡到做父母的責任。
學生李某:從小爺爺奶奶視為掌上明珠,家里的“小皇帝”,而其母親也因工作忙碌,帶孩子太麻煩,從幾個月大時,就一直跟爺爺奶奶生活。由于老人“樹大自然直”的錯誤教育觀念,一味的溺愛嬌慣,并且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情。該生缺少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從小蠻橫不講理,不尊重他人,不講衛生。課堂上故意搗亂,不做作業,打罵同學,成績自然很差。尤其跟父母感情淡漠,聽不得父母半句教育,關系很僵。
心理學認為,親子關系缺失對孩子成長會造成消極影響,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撫慰。爺爺奶奶是“隔代親”;另一方面,老人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落伍。據報道:由爺爺奶奶一手溺愛帶大的孩子,三分之二出現人格健全問題。“養不教,父之過”,是我們傳統的古訓,父母給了孩子的生命,就應該負起撫養和教育孩子的責任,并且在伴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在分享著孩子成長的快樂。
2.家庭教育的不當
2.1父母表率作用不當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有些家長面對知識經濟的二十一世紀,很少翻閱書籍、報紙,了解天下事,很少購買書籍去學習,去充電,不知道終身學習,更不懂現代的家庭教育,在孩子面前知識貧乏,不懂裝懂;有的家長成天上網玩游戲,聊天、偷菜到癡迷的地步,卻對孩子大罵網絡的危害,家中沒有良好的學習讀書氛圍。
2.2父母的家庭教育方法不當
有些家長不了解自己孩子的秉性和獨特的個性,不會因材施教,而且對孩子的學校生活不聞不問,不與孩子溝通交流,探討學習成敗的原因,教育方法簡單粗暴,給孩子制定不切實際的要求和過高的期望,造成不必要的壓力;如孩子成績較差則諷刺挖苦,甚至信奉“棍棒底下出才子”,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壓制孩子的自信,使孩子對學習產生恐懼心理,從而變成學困生。
2.3父母的家庭教育觀念欠妥
有的家長不了解現代的家教理念,不懂得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一看到孩子的成績差就認為其“朽木不可雕”,給孩子貼上“反應慢”“學不會”的標簽,為自己對孩子的學習漠不關心或教育方法不當尋找借口,推脫責任,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產生自卑心理。從而不求上進,成為學困生。
案例1:
家長張先生;幾乎每天下班后或節假日,喝酒打牌到深夜一兩點,很少跟家人孩子在一起聊天、談心,平時對孩子的學習不聞不問,一旦孩子的學習成績低了,就打罵孩子,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雖然給孩子上千元的學習機或讓孩子上課外輔導班,但不過問孩子是否用在學習上或認真上輔導班。這種家長貪圖享受,對家庭對孩子缺乏責任、愛心。在學校的學困生中這樣的家長不乏其人。
教育學認為,生養教育子女是家庭的基本社會職能,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補充,身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父母,更要以身作則,嚴于律己,時時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事事給予孩子必要的指導。素質高的家長不僅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更關注孩子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懂得做好父母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
案例2:
家長宋某;由于孩子的學習成績隨年級升高而下滑,身為家長的宋某,不但不體諒孩子,反而譏諷孩子反應慢,學不會,,忽視努力在成功中的作用,,給孩子造成消極的心理暗示,“我不行,我學不會、我笨?!睆亩a生自卑心理,自暴自棄,放棄努力,成為學困生的大有人在。每一位學困生,在學習生活上,都有太多的困惑和無助。所以作為孩子最可信賴的家長,更要給孩子理解、尊重、信任、寬容。關注孩子成長,期許孩子進步。關注就是最好的教育,期許就是最好的良藥。孩子就像花蕾,有不同的花期,只要在孩子心中播散熱愛學習和知識崇高的種子,孩子遲早會成才,有許多人就大器晚成。
案例3:
家長楊某夫婦;楊父望子成龍心切,往往給孩子不切實際的要求和過高的期望,使孩子承受著期望的重壓,心理負荷極其沉重。一旦孩子成績不穩定或下降,不與孩子探討失敗的原因,簡單的認為孩子不努力,有時粗暴地打罵。楊母則非常溺愛、嬌慣、袒護孩子,對孩子百依百順,偏聽偏信,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分歧很大,每次楊父對孩子的教育,變成父母之間的激烈爭吵,對孩子的負面消極影響很大。
俞敏洪認為,現在的家長不會當家長;做家長也是需要學習的,需要不斷修正自己的家庭教育觀念。每個孩子性格獨特,秉性迥異,要因材施教,創造適合孩子的教育,父母之間的教育要同向、合力,父母要提高自身素質,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綜上所述,協助學校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家長必須做到如下幾點;
1.要學習和掌握正確的教育觀點和方法。
2.要為孩子樹立熱愛學習、知識崇尚的表率作用。
3.要為孩子提供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氣氛。
4.要理解、同情、寬容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
5.要賞識、期待、期許孩子的進步,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來稿日期:2010-06-2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8940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