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校\家庭教育的互補性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陳國旺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和諧的全面的發展,就是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笨梢姡瑢W校與家庭教育保持一致的重要性。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由于環境、人員等的不同,存在很多區別,也各有優勢,但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共同目標下,它們又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一、學校、家庭教育價值定向方面相互交叉,培養“四有”新人
學校作為國家為提高國民素質和培養人才的專門化育人機構,在總的教育目標上是國家、社會定向;在教育實施上是群體定向;在學校目標上是行政任務定向;對教師本人來說,是職業定向而非盡義務、做奉獻。從全社會來說,龐大而系統有序的學校教育在為國家培養合格的社會成員和各方面的人才,也使我們每一個家庭及我們的子女從中受益。所以,現代社會中,學校教育已成為個人發展的一部分,缺少基本學校教育的人是有缺陷的社會成員,會極大地阻礙自身的發展。但是,家長應該認識到,學校教育總體上并不是針對某個具體的家庭和個人的,學校教育是在對國家和整個一代一代的人負責。
家庭教育則是從本家庭出發的個人定向,對社會道德規范、人才規格的考慮也是從個人的社會適應能力與發展出發的。同時,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要承認在當前社會中,家庭教育中從小家庭乃至家族發展定向有一定的合理性。正是從這種定向出發,家庭教育不是職業活動,而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家長進行的子女教育是自己的私人義務,也是家長自我發展和完善的一部分。這是一種對家庭、對自己的奉獻,而不單單是對子女的奉獻。家長應真正把子女教育看做是自己發展的一部分,應該認識到,家庭教育是在為您自己個人負責。
二、學校、家庭教育內容側重點相互支撐,培養社會人
學校作為社會育人的職業化場所,主要的側重點在于政治教育、社會道德規范教育和科學文化知識及相應能力的教育。
家庭教育側重點:一是學齡前兒童的早期社會化;二是和其他教育共同承擔著人格培養的任務;再就是在完整意義上人的素質教育中其他教育無法替代的育人任務,如人的基本生活技能與態度、家庭倫理規范、社會風俗習慣等等。
學校德育要注重親情培養、倫理道德教育、社會新風新俗倡導等內容的強化。家庭教育要注重社會適應的教育。對小學生來說,學校要加強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補充家庭教育中的某些缺失。家庭教育則要注重對學校教育的延續和拓展。
三、學校、家庭教育在形式上相互補充。做到相得益彰,豐富多彩
學校教育是一種有高度的目的性、組織性和計劃性的教育活動。學校教育的這種性質最大的優點在于其擔負的教育內容在組織安排上的系統性和漸進性、規范性和嚴密性。同時,學校教育特別是中小學教育的實施也帶有強制性,它的高度組織計劃性使它像一架巨大的教育機器,身在其中的學生也包括老師都必須遵循這架機器的運作程序而往往身不由己。
家庭教育則主要是滲透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可以高度隨機和靈活地安排與實施。學校教育更易于發揮教育上的科學性,家庭教育更易于發揮其藝術性,二者缺一不可。
四、學校、家庭教育在方法上相互借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校、家庭教育在方法上只有相互借鑒、相互配合才能取得實效。
1.說服教育法。說服教育法是以正確的思想為指導,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等方式來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使學生心悅誠服地弄懂道理,明辨是非、善惡、美丑,糾正其錯誤。說教也是一種藝術。對教師講,對犯錯誤的學生持一種平等的、民主的、對話式的說服方法,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去體驗他們的情感,抱著使他們自覺認識和改正錯誤的目的,以充滿人性的方式進行說服教育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對家長講也應耐心再耐心,擺事實、講道理。
2.榜樣激勵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具有激勵作用、調節作用、矯正作用。公德的養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榜樣示范法有其獨到之處,可以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3.是非評價法。是非評價法是教育者根據德育目標的要求,對受教育者已經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優良品德或不良品德給予肯定或否定,以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種方法。教師、家長都應利用這種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向上,預防和克服不良品德的滋長。
4.實際鍛煉法。實際鍛煉法是根據德育任務精心組織各種實踐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訓練學生成為具有優良品德行為習慣的一種方法。班主任要積極配合學校組織和開展好活動,提高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認識,讓學生親身體驗活動成功的喜悅。家長也可以組織家庭活動鍛煉孩子。
5.心理輔導法。學校、家庭教育雖然在內容上顧及到了學生的年齡特征,能逐步做到由淺入深、由簡至繁,但在方法方式上卻容易忽視學生品德心理發展特點。學校、家庭教育都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發展水平加入心理輔導。教師、家長都應注重學生的心理變化。
還有行為訓練法、自我教育法、環境熏陶法等等,家庭、學校都可以相互借鑒,協調配合,這樣才能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8969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