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李 艷
摘要:本文描述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軌跡,提出了目前高職教育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學校分布不合理,布局有待優化;普遍注重教育規模的擴張,質量提升遠遠不足;配套設施不足,教學質量堪憂;辦學缺少特色,升格取向普遍。針對存在的問題,本文分析了阻礙高職教育發展的主要原因,包括傳統觀念的束縛、高職教育定位的偏差,以及對高職教育投入的嚴重不足等。通過提出問題和分析原因,筆者最后對如何促進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提出了幾點看法。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 發展軌跡 問題 原因 對策
一、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軌跡
為了有效緩解經濟發達地區人才急缺的矛盾,國家教委于1980年批準成立了南京金陵職業大學、江漢大學、無錫職業大學等13所短期職業大學。這批職業大學的誕生,開創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先例,標志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開始。
在1985年到1993年這一期間,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動高等職業教育改革。1985年和1991年,先后發布了《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和《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到20世紀末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目標,明確強調“要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這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探索與實踐時期。
1994年,國務院召開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議明確指出:“通過現有職業大學、部分高等??茖W校和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改革辦學模式,調整培養目標來發展高等職業教育。”1995年,國家教委下發《關于開展建設示范性職業大學工作的通知》。1996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召開。1996年9月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一次把高等職業學校教育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在我國教育結構中第一次確立了高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學校的法律地位。1998年,全國人大通過并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非常明確地把高等職業學校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在這一階段,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地位得到了確立。
1999年,第一次全國高職高專教育教學工作會議召開,時任教育部部長的陳至立同志到會并作了重要講話。2000年,《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印發實施,為高等職業教育規范、健康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2002年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再一次把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列入了重要的議事日程,為新世紀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2005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了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經濟發展和建設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從1999年至今,在高等職業教育大發展的這些年中,不論是從招生規模還是在校生人數,高等職業教育已經占據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二、目前高職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普遍注重教育規模的擴張,質量提升遠遠不足。
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發展的既定政策,然而目前高等職業教育機構迅速擴張,大家都想做大做強,已經形成了一種強擴張態勢。這種速度型增長將高職院校的主要精力集中到了規模上,明顯地暴露出重速度、重數量,忽視條件、忽視質量的傾向,造成了規模擴張過快、質量提升不足的后果,應引起高度重視。
(二)配套設施不足,教學質量堪憂。
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圖書設備、教學儀器設備、實訓基地等辦學條件均達不到標準要求?,F有的實踐實訓條件陳舊,學生的實踐實訓環節跟不上,學生的實踐技能跟不上現代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最近幾年,高職院校極力擴張規模,通過各種渠道借貸融資,圈地建房,已經耗盡了財力,缺乏經費購置實驗實訓設備,而職業教育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特別是一些工科類專業,對實驗實訓設備的要求很高,更新換代周期很短,因而投資巨大,大部份院校財力所不及,導致很多院校是校園宏偉、校舍漂亮而實驗實訓設備簡單、設施落后、數量不足,遠不能滿足教學需要。學生得不到高標準的動手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或由于設備設施的落后、老化,滯后于生產一線的發展與更新換代,接受了過時的技能訓練,學生既浪費了學習時間,又不能適應生產一線的要求。
(三)辦學缺少特色,升格取向普遍。
目前許多高職院校辦學缺乏自己鮮明的特色,或者是重復中專辦學的傳統,或者是簡單照搬普通高校的做法,沒有掙脫學科體系的束縛。由于學院之間競爭激烈,辦學經費短缺,加之社會上各類思潮的影響,大多有一定基礎和條件的高職院校都期望升格為本科,所以就沒有在如何辦出自己特色上下工夫,在辦學的模式上與社會需求有所脫節,沒有把握好以培養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為目標的辦學方向,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還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市場變化的需求,與高職的培養目標脫節,使高職學生畢業后沒有掌握基本的專業技能,喪失了自身應有的優勢和特色,削弱了競爭力。
(四)師資隊伍尚未達到相應的水平和要求。
高職院校師資隊伍水平與高等職業教育的要求有較大的差距。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要求教師不僅要精通專業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練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即成為“雙師型”教師。而許多高職院校的現任教師,絕大多數是從普通高校轉型而來或是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從學校到學校,缺乏實踐能力的培養和鍛煉,對高職教育的特點認識不足,擁有的只是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缺少專業實踐和操作技能,難以完全勝任高等職業教育對技能培訓的要求。
(五)學校分布不合理,布局有待優化。
高等職業學校分布不均,一是集中在沿海地區或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一是集中在中心城市。例如,湖北省絕大多數高等職業教育資源都集中在省會城市武漢,全省現有53所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位于武漢市的就有30所,占57%;如果加上武漢城市圈其它8個地市的8所,武漢城市圈的高職院??倲禐?8所,占總數的71%。高等職業學校分布過于集中,不利于國家經濟的均衡發展。我們應優化高等職業學校布局,以適應全國經濟的發展以及人才培養基地的均衡。
三、阻礙高職教育發展的原因分析
?。ㄒ唬﹤鹘y觀念的束縛
我國是一個經歷了漫長封建社會的國家,歷來重仕輕商、重仕輕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老話在社會上廣為流傳。由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形成過程受儒、釋、道三教影響頗深,這三者長期的融合積淀也形成了一個共同的價值取向――重道德而輕功利、重治術而輕自然,表現在教育實踐上就體現為崇尚教育的倫理價值、貶低教育的實用價值。而這種傳統觀念使得人們在認識高等職業教育時首先就存在著偏差,僅把高職教育當成一種“末位教育”,也使高職院校成了高考落榜生的“收容所”,成為學生、家長最無奈的選擇。
?。ǘ└呗毥逃ㄎ坏钠?
根據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教育部把“高職”與“高?!被旌鲜褂茫y稱為“高職高?!保@在一定程度上招致了對高職教育的誤讀,混淆了“層次”和“類型”,使大家認為高等職業教育和高等??平逃耆且换厥?,都是一個教育層次,高等職業教育只能辦專科層次。而實際上,“職業教育”的概念是相對于“普通教育”而言的,“高等職業教育”對應的是“高等普通教育”,它們同屬于“高等教育”,二者只有類型的不同,沒有層次的高低。
?。ㄈΩ呗毥逃度雵乐夭蛔?
目前,關于高等教育成本補貼我國實行的是高學歷高補貼,高等職業教育享受的國家補貼最低,這是不符合教育發展規律的。因為高等職業教育相對于普通高等教育來說,需要更高的教育成本,是一個高投入的領域,理應得到政府更多的經費支持。然而實際的情況是,由于對高職教育定位的偏差,高等職業教育被置于高等普通教育之下,從招生到經費的投入都享受最少的國家優惠政策,導致大多數高職院校辦學經費不足,教學資源緊張,教學手段落后,升格取向普遍。
四、如何促進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
(一)對高等職業教育進行科學定位。
所謂“高等教育”,是指“中等教育以上程度的各種教育及少量高等教育機構設置的一般教育課程計劃所提供的教育”,而“高等職業教育”可描述為“職業教育的高等階段,中等職業教育基礎上的高等教育”。因此,“高等職業教育”和“高等普通教育”一樣,都屬于“高等教育”,它們是同一層次的不同類型。如果我們將“高等職業教育”置于“高等普通教育”之下,必將在許多方面對高職教育產生不利影響,阻礙高職教育的發展。
(二)高等職業教育的學制多元化。
隨著傳統產業技術升級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傳統生產技術體系必須進入理論技術體系的新階段,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也將進一步發展并逐層升級,形成一套相對完整的高等職業教育學制體系,即形成與高等普通教育層次相匹配的???、本科、碩士和博士等合理完善的層次結構,以培養我國經濟建設所需要的各級高技術人才。
(三)提高辦學質量,提升內涵。
“質量是一個永恒的話題”,衡量學院地位的標準,不在辦學規模大小,而在辦學質量高低;不在外延的擴張,而在內涵的提升。因此,在連續幾年的擴大規模之后,高職院校應注重提高辦學質量,苦練“內功”,提升內涵。
(四)培育高職院校精神。
高職院校精神,是一所院校的內在氣質和價值追求,是高職院校發展的理想和動力。它是在高職院校的辦學歷史中形成的無形的“精神財富”,對高職人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和激勵力,對高職院校的未來發展具有指向作用。如何培育高職院校精神呢?首先,高職院校應當確立適應時代要求、體現時代精神的發展目標,因為時代精神和社會需要是培育高職院校精神的大環境。其次,通過多種途徑,著力營造培育高職院校精神的校內環境。校風是學術氛圍和人文氛圍的結合,是高職院校精神的外在表現,是培育高職院校精神的小環境。院長的治院理念是院校精神形成的關鍵。院長在高職院校的發展中扮演著總設計師的角色,是學院發展的靈魂。高職院校精神的培育與學院領導者的教育造詣密切相關。
(五)擴展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功能,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高等職業教育要千方百計為不同年齡、不同崗位、不同需求的社會公民提供多種形式的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機會,使“學者有其校”。作為服務區域經濟的高等職業教育必須走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全日制高等職業教育與學分制職業教育、國內辦學與國外辦學并存的發展之路,形成完全開放性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格局。
(六)增強發展動力,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
教師是一個學校最重要的教育資源,為增強高等職業院校發展的動力和后勁,我們必須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要求教師不僅要精通專業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練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然而目前的情況是,大多數教師擁有的只是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缺乏專業實踐和操作技能,所以我們必須把高職院校教師培養成“雙師型”教師,以適應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王明倫.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潘懋元,王偉廉.高等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魯潔,吳康寧.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李芳.我國高職教育滯后原因及對策[J].考試周刊,2007年第20期.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點擊核心―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課程開發導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教學相長―高等職業教育教師基礎知識讀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016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