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之路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杜國青
21世紀是信息時代也是知識經濟時代,新的時代在為各級各類教育帶來機遇的同時,挑戰也接踵而至。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由多元價值主體參與的教育活動,其價值取向比普通高等教育更為復雜一些,任務亦更為艱巨。這種情況下高等職業教育路在何方?在此我們可從社會、企業、學校、個人四個方面的需求展開探討。
一、社會大背景
知識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是和農業、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受到知識經濟的到來的影響的首先是教育,而高等職業教育處于社會經濟系統和教育系統的交聯部位。但對高等職業教育,它一方面受到傳統文化價值觀的深遠影響,諸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另一方面也有力地沖擊著文化體系,使其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但只要我們稍作分析,就不難得出結論:知識經濟呼喚高素質的高等職業教育,也需要高素質的高等技術人才。
知識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從本質上說,如果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是知識的生產工廠的話,那么高等職業教育就是知識、信息使用的教育形式,與經濟建設實踐緊密相連。
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是就業教育,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要依賴高等職業教育。知識經濟帶來的發達的第三產業是吸納大量中等及以下就業人員的主要領域,是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更需要多樣化、高質量的高等職業教育。
知識經濟的本質是以科學技術為生產力的經濟,而科學技術本身并不是生產力,只有當其運用到生產實踐中時才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這種轉化環節正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和使命所在。目前我國絕大多數人在從事低級或較低級的生產,必須通過完善的高等職業教育提高他們的素質,才會給知識經濟的到來鋪平道路。因此,順應知識經濟發展的唯一選擇便是提高高等職業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二、個人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
個人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求職謀生,二是尋求發展?!爸\生”常隨時代、地域和對象的不同表現為不同的需求。譬如,經濟落后地區的農家子弟希望通過高等職業教育學得一技之長,走上致富之路;經濟發達地區的職工及其子弟則希望能獲得一個報酬豐厚、社會地位高的職業崗位。但求職謀生與個體發展有時是相矛盾的,在目前人們的物質需求未得到較大滿足的情況下,往往會舍棄個人的興趣和特長去謀求高報酬的職業。目前,人們通常把科學家、工程師、教授、醫生等稱為“人才”,而把普通工人、農民等稱為“勞動力”;用人單位也常以學歷作為選拔、聘用人才的標準。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等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當然,個人和家長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也會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發生變化,用人單位亦將越來越重視職業資格和工作經驗,“學歷社會”將逐漸轉向“職業資格社會”??梢姡诓痪玫膶?,個人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很快會實現求職謀生和個體發展的統一。
三、企業對高等職業教育價值取向
企業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是隨其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變化而變化的。在計劃經濟下,企業依附于政府,重在完成計劃下的生產任務,其價值取向側重于完成眼前的生產任務和職工子弟的入學和就業。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企業將轉為獨立發展型,成為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企業要在市場上贏得競爭優勢,就會自覺地引進技術、人才,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企業也會越來越重視職工教育和培訓,以提高企業的整體素質。因此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將轉到職業素質和經濟效益方面來。
四、高等職業院校的價值取向
學校作為以育人為核心的辦學實體,無論在計劃體制還是市場體制下,都基本上服從于社會價值取向。如果一味追求經濟利益而導致價值取向偏移錯位,不但有礙自身發展,更不利于社會進步。
撲面而來的知識經濟使得高等職業教育必須做出相應的戰略性調整,而從各國教育改革的趨勢來看,應從以下幾點加以思考:
第一,必須由狹義的高等職業教育觀向大職教觀轉變。
傳統的高等職業教育觀往往被理解為中等職業學校的學歷教育,而大職教觀則認為高等職業教育縱向上包括高、中、初級教育;橫向上包括學歷教育、培訓、繼續教育等;時間上包括職前、職中和職后教育;空間上與社會、經濟、市場緊密聯系,發展的速度、規模和水平上適度超前于經濟社會發展現狀。這樣就給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招生渠道、專業設置、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第二,必須由適應觀向超前觀轉變。
農業經濟時代人們推崇經驗,工業經濟時代人們關注現在、強化適應,而知識經濟時代人們著眼未來、追求創新。如果我們的高等職業教育仍停留在“適應”上,專業設置仍以當前市場為導向,由教育周期長和市場變化快的現實所決定,必然造成“熱門上,冷門下”。超前觀則要求我們增強預見性,預測經濟發展方向,為經濟建設超前培養人才。
第三,必須由教為主導向學為主體轉變。
傳統的教學過程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造成教學的高投入與低產出。知識經濟時代要求樹立學生主體觀,教師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給學生思維方式、方法和技巧,教學生學會學習。學生的學習尤其是技能的掌握只有通過學生親身實踐才能產生效果,這是教學規律的基本要求。特別是隨著高科技的發展,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教學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更為“學為主體”的實現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趨勢已經證明,未來教育的本質是學習,教學的主體是學生,這是教學觀念上的重大轉變。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026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