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環境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崔 媛
摘 要: 由于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企業的經濟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高等職業院校教育的壓力進一步加大。為及時準確地對金融危機下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作出決策和判斷,本文對金融危機下的高等職業教育的投資環境、文化環境、招生就業環境進行深入分析,切實做好高職生的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
關鍵詞: 金融危機 高等職業教育 發展環境 影響
金融危機,沖擊中國經濟市場,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導致企業生產減緩、停頓,甚至倒閉破產。來勢洶洶的金融危機也影響到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應該說金融危機對高等教育的影響是直接的、嚴重的、深遠的。
1.金融危機對高等職業教育投資環境的影響
1.1金融危機與高等職業教育的引致需求
在市場經濟中,各個高等職業院校對學生的需求情況直接受制于各個企業對各種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的需求情況。具體說,如果市場和企業的發展環境好,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數量就大,這樣就促進高等職業院校培養出更多適合各個技能崗位的優秀學生,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數量的需求也就隨之良性地增大了;相反,如果市場和企業的發展環境差,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萎縮,失業人數逐漸增多,就勢必加大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難度,這樣學生對在校教育后就業的信心降低,從而使得高等職業院校對學生數量的需求也就隨之不斷減少了。
美國次貸危機導致全球金融市場混亂、企業破產、失業人口急劇增長、全球經濟放緩,而外部需求的減少、產業結構的不合理等因素使我國經濟也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企業對于高技能、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急劇減少,導致高等職業教育的引致需求降低,從而給高等職業院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1.2內涵發展與高等職業教育的有效內需
高等職業教育的內涵建設與發展,是指高等職業教育中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培養質量的提高及科研成果數量的增加。大力促進高職院校內涵發展對高等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居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人們對優質高等教育的需求凸顯,選擇教育質量高、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好、動手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強、就業面廣的社會心態劇增。面對這種情況,高等職業教育應作出內涵發展的應對,追求有品質的教育,發揮出先進的高等職業教育文化與特色,為企業和社會培養更適合的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
1.3金融危機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投資環境的理性預期
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認為,教育是一種投資,接受高等教育是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形式,它具有投資的共性。從經濟學角度看,這種投資是否值得,主要取決于教育的成本支付與教育未來預期收益的大小比較。首先,從成本角度看,我國高等教育實行成本分擔制度,國家財政大約承擔四分之三的培養成本,學生本人承擔四分之一的成本。其中學費、書費、住宿費、生活費及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構成了學生家庭投資教育的全部成本;其次,從收益角度看,盡管學生家庭負擔了不菲的教育成本,但幾乎所有家庭還是愿意花費這樣的支出,這是因為教育作為一種長期投資,能夠在未來的時間里在受教育者身上獲得收益,這種收益包括受教育者在未來獲得更多貨幣收入及非貨幣收入,后者如較好的工作環境、社會保障、較高的社會地位及個人可持續發展潛力、綜合素質的提高等;最后,從風險角度看,教育投資與其他投資一樣,依然存在投資風險。學生畢業后的就業風險、預期收入風險、專業風險等都是無法回避的客觀事實。根據經濟學相關理論,一切經濟行為的目標是實現利益最大化,即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
在金融危機的世界背景下,一方面教育投資的絕對成本基本保持不變,但由于居民家庭預期收入下降而使教育相對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教育預期收益發生了較大變化,由于經濟危機帶來的悲觀社會心理預期,教育的預期收益在下降。同時由于金融危機,教育的風險成本在擴大??傊?金融危機使教育成本和風險增加、教育預期收益下降、教育投資最大化利益下降、家庭投資教育的熱情與信心下降,大眾對教育的消費將更趨理性,金融危機將使高等教育投資能力下降。
2.金融危機對高等職業教育文化環境的影響
2.1金融危機與高等職業教育的理性回歸
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首次提出“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隨著當年開始的全國高等院校大規模擴招,以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迅速增長為主要標志,高職教育得到了蓬勃發展。另外,國家已經啟動了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計劃,決定重點支持100所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目的就是通過示范建設,帶動全國高職院校辦出特色,提高水平。“十一五”期間,為社會輸送1100多萬名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可和稱贊。
20世紀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曾給我國高等教育創造了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時至今日,我國高校在校生數增長了5倍,但歷史不會重演。2008年9月開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對我國高等教育又形成了巨大挑戰。與10年前相比,我國社會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那時我國高等教育入學率很低,為高校擴招提供了很好的機遇,國家政策也支持銀行大量貸款給高校建新校舍,以適應迅速膨脹的辦學需求?,F在,高等教育正處于發展過快、辦學和教育經費緊缺、招生和畢業生就業比較困難、社會需求又處于低迷狀態的階段,使我們對當下的高等職業教育有了理性的回歸,不再一味地贊揚和保有樂觀的態度,認清了金融危機下高等職業院校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2.2金融危機對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的反作用力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基本動因源于改革開放過程中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但最直接的動力還是國家教育發展戰略的調整。金融危機背景下,國家加大了對經濟、社會生活的調控力度,政府先后出臺了兩年內四萬億的拉動內需計劃。為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及經濟振興的要求,政府提出要“優化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由此可見,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為了早日實現經濟復蘇,解決事關民生大計的就業問題,政府無論是從政策,還是從輿論導向,以及經費投入上,都會給予高等職業教育以更大的支持,以促進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師資隊伍、示范專業建設和開發、課程細化調整、職業發展規劃拓展教育、校園先進設施設備、虛擬化網絡教學平臺等文化領域的建設。
2.3金融危機對高等職業教育文化發展的影響
2008年下半年爆發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對高等職業教育文化方面發展的影響非常大,歸納起來有這樣幾個方面:
2.3.1對高等職業院校師資隊伍的影響。金融危機的蔓延,使得當下企業的需求更偏向于高技能和實用性的人才,這就對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在各個高校最缺的是應用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即應用型教師。
2.3.2辦學模式的轉變。金融危機下高等職業院校應從單一辦學向多元化發展辦學模式轉變。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以學養學的模式難以支撐高職院校的發展,因此從單一辦學向多元化發展的轉變成為一種必然,以提高高職院校的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2.3.3專業調整和課程內容改革問題。這些年來,我國許多高職院校幾乎都設置了一些熱門專業,如財政金融、會計、外語專業、工商管理等。金融危機中,首先受到沖擊的就是金融人才,下崗最多的恐怕也是金融人才。對此,我們需要重新考慮專業結構的調整。除了專業方面的調整外,高職院校還要對教學內容、課程設置、課程內容、教材內容等進行相應的調整,以培養金融危機環境下社會所緊需的人才。
2.3.4學生職業發展能力欠缺。目前,我國職業發展教育還處于初級階段,學生們對自身的職業發展往往缺乏科學合理的認識及整體規劃,由此出現了盲目報考高校、盲目就業等一系列現象。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形勢下,我國大學生就業難、擇業盲目的問題尤為突出。
3.金融危機對高等職業教育招生和就業環境的影響
3.1金融危機對高職院校招生環境的影響
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與經費問題是聯系在一起的。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很多人就業發生困難,很多家庭收入減少,這必然影響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也可能影響到他們的學業。這樣家庭的孩子,可能就不會選擇上學,而是出去打工減輕家庭的負擔。另外還有一些人,對金融危機下高校畢業后的前景沒有信心,認為上學和不上學一樣找不到工作,所以也放棄了上高等職業院校讀書的想法。根據上面的分析,金融危機對高職院校招生的影響都是負面的。但實際情況也不全是這樣,一些高中畢業生因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崗位選擇到高校來讀書;一些企業的員工應不適應金融危機下企業對員工工作技能和素質的要求,到高等職業院校進行定期深造等,這些都給高等職業院校招生帶來了新的契機。因此,需要辯證地看待金融危機對高等院校招生問題的影響。
3.2金融危機對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環境的影響
2008年下半年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蔓延全球,中國金融體系也不能幸免,對中國金融市場、資本市場的負面影響不可回避,對我國外貿出口的影響越來越大。經濟狀況向來是就業水平的晴雨表,金融危機在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將會對人們的就業特別是大學生畢業生的就業帶來一定的影響。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經濟增長速度趨緩,對就業的拉動力減弱。企業用人需求與往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二是部分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特別是紡織服裝、加工制造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停產、歇業,給就業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三是部分對外依存度高的外貿出口型企業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出口減速減少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四是大批的農民工從“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返回原居住地與高職畢業生競爭有限的崗位。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趨于嚴峻。
參考文獻:
[1]劉光溪,蘇鵬.新貨幣主義與美國金融危機[J].國際貿易,2008,(11).
[2]金融危機下教育行業的挑戰與機遇[J/OL].中國教育投融資網,中資教育研究所研究中心,2008,(11).
[3]趙強,張凝寧.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對策[J].衡水學院學報,2008,(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06999.htm